华夏传播范畴论

华夏传播范畴论
作者: 谢清果|责编:郝军启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华夏传播范畴论
ISBN: 978752251207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 第二章 华夏新闻:士人与市民群体的自我赋权新 探 赵 尚 “新闻”与“消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概念。今天的“新闻”一般指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 ”,而“消息”虽然也指与通讯相对的文体,以及大众 传播媒介上的“新闻”(如“新华社消息”“本台刚刚 收到的消息”等),但更多地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 的信息,如“给你透露一个消息”“考试结果还没消息 ”以及“单位人事任免消息”等。在中国古代,“消息 ”一词同样表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事实信息,基本 没有大众传播的含义,如:“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后汉书·卷八十四 》)“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为贼所得。”(《三 国志·卷四》)“为他报知其父,其父亲闻知消息,即 来开封府投告于包太尹。”(《包公案·卷六》)从权 力的观点审视,我们可以把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新闻,非 严格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感兴趣的(新闻性较强) ,另一类是权力建构出来的(宣传性较强,当然这二者 有所重合)。在中国古代,邸报是属于或接近大众传播 的媒介,但是显然,邸报上更多的是权力建构出来的新 闻,而非大众感兴趣的新闻。那么,与古代的“消息” 一词相比,古代的“新闻”一词,是否指属于或接近大 众传播的事实信息呢?与邸报相比,古代的“新闻”一 词,是否指大众比较感兴趣的事实信息呢?本文通过对 史料的梳理与解读,力求对中国古代的“新闻”概念做 出比较全面、全新的阐释。 第一节 古代非消息意义上的“新闻” 据学者邵天松考证,“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 时期的《佛说当来变经》一书:“新闻法人、浅解之士 ,意用妙快。深达之人,不用为佳……”根据邵天松的 解释,结合上下文,这句意思是:新近听闻佛法的人、 对佛法追求浅近了解的人,喜欢诵读“浅末小经”,以 求妙快人心。 笔者认为,这里的“新闻”解释为“新鲜地听闻” 更为准确,因为这与“浅解”“妙快人心”相吻合,毕 竟只有内容新鲜而非熟悉,才有可能让人在诵读时产生 “妙快”的感觉。此后,“新闻”一词在南北朝之后的 文献中渐趋增多,而这一般都可以用“新鲜地听闻”( 动词意义上)或“听闻到的有新鲜感的信息”(名词意 义上)来解释。首先,是关于对佛教内容进行通俗化讲 解的“新闻”,如“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 …”(《弘明集·卷第七》)、“处众演散,咸庆新闻 ……”(《续高僧传·卷六》)、“新闻旧学,各谈胜 解……”(《续高僧传·卷十》)、“一闻如旧慧,不 新闻……”(《续高僧传·卷二十》),与“旧学”“ 旧慧”并称,说明属于“新闻”的佛教内容具有新鲜感 (不仅与之前早已存在的儒家、道家等学说不同,而且 经过世俗化改造后,融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