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

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
作者: 茅盾|主编:钟桂松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原售价: 206.00
折扣价: 146.26
折扣购买: 茅盾全集(回忆录一集35)(精)
ISBN: 9787546131054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他捐赠稿酬设立的专门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内容简介

故乡 我于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即清光绪二十二年(丙 申)五月二十五日亥时,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我的故乡向来是一个鱼米之乡,清朝光绪年间, 商业、手工业都很繁荣。解放后,这里开办了丝厂、 制雪茄烟厂,和许多其他小型工厂。这个镇,历史古 老。据说春秋时为吴疆越界,吴驻兵于此以防越,故 名“乌戍”。这大约是公元前五〇五至四九六年的事 。何以称为“乌”,传说不一,比较可靠的是越国诸 子分封于此,有号“乌余氏”者,故称“乌”,后世 因之。地当水陆要冲,自秦、汉以来,历朝皆驻兵于 此以防盗匪。唐朝咸通年间始正式称为镇。明朝则驻 兵乌镇防倭。 早在六朝以后,以横贯市区的车溪(俗称市河) 为界,分为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清朝顺 治二年以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 ,设乌青镇同知一员;青镇另设巡简一员。同知即副 知府(俗称二府),兼管军政与民政,同知衙门有东 西辕门,大堂上对联是“屏藩两浙,控制三吴”,宛 然是两江总督衙门的气派。虽然早已分为两镇,但外 地人仍统称为乌镇,青镇人亦自称为乌镇人,只在填 写履历时用青镇。 太平天国曾驻军乌镇,后来清兵收复乌镇时,两 军相持,互相攻守,加以清兵焚掠,乌镇市廛大半被 毁,青镇也受严重破坏。到光绪年间,青镇已恢复十 之七八,乌镇却只恢复十之三四。市中心(商业区) 在河东(青镇),隔河则一片荒凉,只有零星孤立的 民房,并无商店。 清朝乾、嘉时代,乌青两镇最为繁盛。市街店肆 售同样物品者集于一处,市街即以是分类得名,例如 衣帽街、柴米街之类。此在当时,只有省会或大的府 城,才有此规模。当时乌镇有酒楼及娼妓专区,名甘 泉巷。太平天国军与清兵攻战后,就再也恢复不了旧 时面目。然而就其区域之广,人口之多,商业和手工 业繁荣之程度而言,仍然非一般县城所能及。这是因 为乌青镇处水陆要冲,为两省(江苏、浙江),三府 (湖州、嘉兴、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 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以上七县都是 清末民初的建置,解放后有变动。水道交通,到嘉兴 四十五里,到湖州百里,到杭州一百二十里,到苏州 亦一百二三十里,商贾往来,必经此路。民国以后, 杭州、上海、嘉兴有铁路联系,形势有变,乌青镇商 业、手工业,也就不及从前那样繁荣了。 乌青镇也有所谓“八景”。值得一提的,是梁昭 明太子为他的母亲祈福而在乌青镇建造宝塔二座,俗 称东塔、西塔。东塔正式名称是寿圣寺塔,寺已不存 ,塔在光绪年间仍在,后来里人卢学溥(鉴泉)又集 资重修。梁昭明太子还在当时西塔附属的寺中读书。 这个寺,清朝光绪年间也还存在(当然是屡经修葺, 不一定是本来面目了)。 乌青镇之有志,始自宋末隐士沈东皋。明朝嘉靖 问陈观就沈志增订,万历问李乐重修。清朝乾隆间乌 青镇同知董世宁续修,成书十二卷。民国二十五年里 人卢学溥(鉴泉)就董志续修,析旧志十二卷并新增 教育、工商等七门,共为四十三卷。卢志附乌青镇市 街图、乌镇乡区图、青镇乡区图、乌青镇附近形势图 ,皆西法测绘制图,在地方志中,当时为创举。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即在青镇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