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先生的婚礼》

《水獭先生的婚礼》
作者: 李星明
出版社: 新世纪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水獭先生的婚礼》
ISBN: 9787558328633

作者简介

李星明,插画师,绘本创作者。1993年出生于广东,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曾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和“天鹤奖”国际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北京。绘本代表作有《水獭先生的新邻居》《苏丹的犀角》(戴芸/文)《消灭病毒重案组》等。 他从3岁起一直学习绘画,热爱艺术、美食和大自然。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但只要有画笔,他就可以安静地画一整天,并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用绘画讲故事的热情一直延续至今,被小朋友亲切地称为“星星老师”。

内容简介

亲爱的大朋友: “什么是婚礼?”你有没有被孩子这样问到过? 孩子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孩子喜欢“结婚”、孩子喜欢婚礼。 四五岁时,孩子进入婚姻敏感期。他们在游戏里一遍遍Cosplay(角色扮演)婚礼。在日常交往中,夹杂着让大人啼笑皆非的“婚姻允诺”:“我要和某某某结婚,因为他(她)是我的好朋友。”“我已经和某某离婚了,我不跟她(他)玩了。我现在和某某某结婚。”或者“我长大后要和妈妈(爸爸)结婚。”婚姻契约,在孩子心中似乎重如泰山,因为它总关系着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人,被孩子视为与对方“缔结盟约,永不分离”的某种方式;但也似乎轻率易变,就像一个玩笑,一个不需要付出努力的口号,轻飘飘的,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 当你和孩子谈论婚姻时,自己内心也会生出很多疑问吧。儿时对婚姻的态度会延续到成年吗?孩子眼中的婚姻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认为怎样的结婚仪式必不可少?誓言意味着什么?结婚仪式和爸爸妈妈的吵架、抱怨、冷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和孩子讨论婚姻……这些疑惑盘桓在年轻父母心里,挥之不去。 我认为,讨论婚姻不能在结婚前一天,也不能在孩子第一次谈恋爱或者第一次把恋人领进家门时。相反,“婚恋与亲密关系”是一门应该学习一生的刚需学科。不停讨论,不停学习,不停反思,才更有可能接近“利己且利他”的家庭幸福。 从这个角度看,《水獭先生的婚礼》不仅是一部“甜蜜温馨”系绘本,它还蕴含着成人和孩子讨论亲密关系的重要契机。当我们谈论婚礼和婚姻时,可以谈什么呢? 比如,婚礼——乃至婚姻是一个社会化行为。它不仅需要新婚的水獭夫妇在场,还需要邀请许多亲朋好友。亲朋好友的祝福、馈赠和见证是“婚姻”现实化的重要一环。社会性是“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区别。爱情发生在两人之间,婚姻则扎根在群体里。理解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塑造了孩子对“婚恋”的元认知。 再比如,“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亲密关系的维系是要学习一生的。之前孩子们接触到的许多童话故事,“婚礼”是一个Happy ending(完美结局),一个含糊带过、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但《水獭先生的婚礼》这本书里,创作者固然从孩子视角入手,凸显了婚礼场上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但也着力描述了“婚礼”上的突变。引导孩子看到:即使在看似皆大欢喜的场合,众人的需求仍然有着“不匹配”,因由“不匹配”就会发生意外。但无论是众口难调、抑或是意外忽变,这些都不可怕。只要大家心怀美好,朝着同一个目标,百折不挠,总会收获平凡生活的“完美结局”。 我和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喜欢《水獭先生的婚礼》,因为它是纸上小型“过家家”预演,恰似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的“结婚游戏”;因为它热情、唯美、充满美好的细节,总能让孩子屏住呼吸,两眼放光地注视画面,认真探究;但最重要的是,它关乎人生鸿蒙之初亲密关系的探讨,婚恋意识的塑造。在过去千千万万年,在千百万次婚礼中,我们或有过不落地的幻想,或遭遇过猝不及防的突变,或有一个不太顺畅却极其平常的开头,影响了无数人一生对亲密关系的定义。 希望孩子们,在人生初始,从这一刻起,如实地、不懈地,朝向美好,付出努力。 粲然 知名童书作家、书评人 这不仅是一部“甜蜜温馨”系绘本,还蕴含着成人和孩子讨论亲密关系的重要契机。“婚恋与亲密关系”是一门应该学习一生的刚需学科。 —— 粲 然(知名童书作家、书评人) 华丽浪漫的水下婚礼固然神奇,但更神奇的是人们想要彼此幸福的渴望。无论人们遇到怎样的麻烦,这种渴望都使得幸福触手可及。 —— 常 立(童话作家、儿童文学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