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天下

平天下
作者: 周禄丰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平天下
ISBN: 9787553820972

作者简介

周禄丰,长郡中学历史教师,长期深耕湖湘文化、中国近代史,著作有《通天之路:太平天国往事》、《战安庆》等。

内容简介

三 人间一股英雄气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 , 成功为清王朝续命 , 但他为了战胜太平军 而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变革 , 反而为清王朝的最终覆灭种下根源 。太平 天国战争期间 , 清王朝的的权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 地方督抚从满 汉大体平衡 , 变成汉官占据主导地位 ; 掌控权力的社会阶层 , 从拥 有大量土地的士绅 , 变成中小地主 、 自耕农 、商人 ; 出任地方大员 的官僚 , 从空谈心性义理的老官僚 , 变成究心经世之学的中年实干家。 曾国藩所带动的这一系列变革 , 其影响延绵至清末 , 最终敲响了 清王朝的丧钟 。因湘淮军这种武装的存在 , 地方督抚掌握了财权 、军 权 , 进而扩张到人事乃至中枢决策 , 破坏了中央集权 。到清末新政 时 , 朝廷开始借新政削弱地方权力 。当地方财权被收归中央后 , 地方 督抚既无财力 , 也无心思镇压当地革命党 , 甚至在看到朝廷深层改革的可能不复存在后 , 很多地方督抚加入了反清的行列。 曾国藩及其继任者致力于打击满洲贵族的权力 , 不断从满大臣手 中夺走地方治理之权 。这种行为 , 最终引发了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的 党争 。因为湘淮集团提倡现代科技 , 满洲亲贵就宣扬株守祖制来对抗 这种思潮 。而满大臣的这种逆反心理 , 使他们失去了拥抱现代文明的 可能 , 也与汉大臣的分裂愈演愈烈 。两大政治集团公开决裂 , 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 , 曾国藩既是清王朝的拯救者 , 亦是清王朝的掘墓人。 曾国藩在他三十多年的军政生涯中 , 发掘 、培育了大量经世致用 的人才 。他让这些人在实践中磨砺其实务之才 , 复以儒家的美德养育 其为官之德 。他大办学堂 , 不但培养学生的才能 , 还陶铸其精神 。他 培养的人才在晚清最后数十年的历史中 , 不但维系了国家的存续 , 还为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 甲午之后 , 湖南在全国变法展开前 , 率先进行了局部维新 , 对国 家制度变革做出了探索 。戊戌变法时 , 除了对曾国藩颇有看法的谭嗣 同, 参与变法而在事后被株连的湖湘人士名单里 , 还有曾广钧、曾广河 、左孝同等曾 、左后裔。曾广钧是曾国藩的长孙 , 曾中过进士 , 与祖父一样入了翰林院。 曾广钧除了旧学功底出色 , 还对现代数学 、物理学有深入研究 。他与 谭嗣同 、梁启超等维新派交往甚密 , 甲午战争时曾率五千军队赴辽东 作战 ,因为清廷求和停战而未能赶上与日军交手 。左宗棠的小儿 子左孝同曾参与创办北洋机器局 , 甲午年在时任湖南巡抚吴大澂的军 中帮办营务 。 甲午战败后 , 这些湘军后人 , 都走向了谋求变革清王朝旧制的道路。 “ 戊戌政变 ”后变法失败 , 曾广钧提前逃亡金陵 , 躲到了湘军经 营多年的两江地界 , 得到诸位叔伯庇护 , 未被慈禧清算 。曾国荃的孙 子曾广河在谭嗣同遇害后 , 因后悔未能力劝谭嗣同逃亡而服毒自尽。 左孝同在湖南主持中国第一个警察局—湖南保卫局 , 因为与曾广钧一样处于湘军势力最强大的地区 , 幸运地保住了性命。 湘军虽然成功镇压了太平军 , 但在多年的战争中 , 湘军将士却深 受太平天国反抗精神的影响 。平定金陵后 , 很多湘军兵勇加入了反清会党哥老会 , 到后来甚至发展到营官不通过哥老会就无法指挥军队的地步 。朝廷多次要求在湖南打击哥老会 , 曾国藩兄弟却对他们多有回 护 。按曾国藩的说法 , 湘军中哪怕已获得一 品武将头衔的将领 , 家里都私藏了武器 , 并与会党有瓜葛 , 实在无法深究。曾国藩在金陵刻印 《 船山遗书》, 遇到反清排满的文字不作删 改 , 只是打上空格 , 似乎有欲盖弥彰的嫌疑 。《 船山遗书》, 以及曾 国藩广布天下的 《 李秀成自述》, 使颇多湖湘后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 响 。曾国藩本人没有反清的意愿 , 他却不介意湖湘后人接触外面真实 的世界 , 了解新时代的思潮 。“戊戌变法 ” 失败之后 , 许多湖湘子弟 如唐才常 、黄兴 、宋教仁 、蔡锷都走上了革命之路 , 与从小听闻洪秀全故事长大的广东志士合流 , 一举推翻了清王朝。 自明代以来 , 士林无耻 、学风败坏 、人心混乱 , 士大夫阶层已失 去古来儒生那种英雄气概 。进士出身的官员 , 只知 “ 多磕头 、少说 话”, 没有承担天下使命的勇气 , 更无统领千军万马决胜疆场的能 力 。面对汹汹来袭的世变 , 他们得过且过 , 早无 “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气魄。 明清易代之际的惨烈战争 , 摧毁了底层的组织力 , 清代自康熙以 来的反清起义 , 多数随起随灭 , 既无组织 , 亦无理想 。湘淮军与太平 天国的战争 , 正唤醒了士林与民间的英雄气概 。以曾国藩为首的湖湘 士子兴复古之弘略 , 恢复了出将入相 、定远边塞的气魄 ; 而洪秀全、 杨秀清这群起自民间的豪杰 , 激扬起中国基层社会的英雄之气 。在这 之后 , 左宗棠这样的读书人像前辈班超那样书生从戎 , 竟能不辞万里 艰险奔赴绝域 , 为国家肃清边患 。任化邦 、张宗禹这样的农夫 , 也与 徐达 、常遇春一样 , 有了纵马驰骋 , 与草原骑士争锋的豪情 。在晚清 最后半个世纪里 , 从儒生到农夫 , 中国英雄辈出 , 正是这种英雄豪情 , 最终完成了国家的救赎。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 (1872 年 3 月 11 日) , 曾国藩接到总理衙 门来信 , 正在沉思办法 , 忽然头部眩晕 , 口不能言 , 过了许久方能发 声 , 但他仍坚持看完了公牍才去休息 。初四日午刻 , 曾国藩回光返照 , 精 神突然健旺 , 他邀请幕僚薛福成下了围棋 , 连赢两局之后还起身将薛福成送到门外。 送走薛福成后 , 曾国藩办公到傍晚 , 写下了人生最后一则日记 : “ 既不能振作精神 , 稍尽当为之职分 , 又不能溘先朝露 , 同归于尽 , 苟活人间 , 惭悚何极! ”写完日记 , 曾国藩在曾纪泽陪同下出门散 步 , 走着走着突然脚下一滑 。曾纪泽扶住父亲 , 询问是不是鞋子穿得 不安稳 , 曾国藩回答说自己脚下发麻 。曾纪泽急忙让随从将父亲抬回 总督府西花厅 , 曾国藩坐在椅子上不能说话 , 默然到晚上七点 , 溘然长逝 , 年六十一岁。 风云不感 , 英雄无归 ,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在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 儒家士大夫 , 曾国藩“ 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 , 绚烂而又凄婉”。曾国藩在新近落成的两江总督府去世 , 离他搬进去 不过七十余天 。两江总督府即洪秀全的天王府 , 天王洪秀全也在八年 前逝世于此 。时运轮回 , 天机难测 , 洪 、曾这两位一 同卷动晚清历史 风云的宿敌 , 最后都在同一个地方辞世 , 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下句号。 在曾国藩之前 , 江忠源 、胡林翼 、杨秀清 、石达开 、陈玉成 、洪 秀全 、李秀成 、多隆阿 、任化邦等风云人物已先去世 。北国三千里 , 江南四十州 , 二十年来 , 战火燃遍江河 , 白骨露于原野 。在这麒麟绝 迹 、凤凰不飞之时 , 英雄起于垄亩 , 起于棬枢穷巷 , 起于青灯黄卷之 间 , 誓为天下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晦朔且长 , 夜犹未央 , 英雄们在前 路未明之时就在自相残杀中纷纷倒下 , 只留下一缕氤氲天地的英雄之 气 。也正是这一缕英雄气 , 经五十年的涵养后喷薄而出 , 充塞天地 ,改塑山河。 作为这场千古罕有的历史大戏的主角 , 曾国藩一生事业开始于长 江上游的荆楚之野 , 造极于长江下游的帝王之州 , 最后也在此地悄然 离世 , 他一生都与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共始终 。暮年之时 , 看着浩荡的江水 , 不知曾国藩心中会不会蓦地响起关汉卿苍凉的唱词 : “ 这也不是江水 ,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1、看曾国藩晚年步步惊心,如履薄冰,孜孜进取为国家努力开辟现代化道路。 2、攻克天京,镇压捻军,审理天津教案、马新贻案,耗尽曾国藩暮年心血。 3、推动出版《几何原本》,派遣留美幼童,发展近代科技,展现传统儒生平天下的最后倔强。 4、本书严格遵循史料,杜绝戏说,注释详细,句句有来头。大量利用书信、奏折、谕旨、笔记等史料,注释详尽,于细微之处,令人极为信服地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于细微之处,点明历史真相。 5、本书语言通俗流畅,情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更符合当下潮流和阅读口味,比小说更好读。 6、本书附有大量历史照片和战争地图,还原历史现场,使读者能更直观地体验历史。本书装帧精致,内外双封设计,印金工艺,护眼双胶纸,收藏级印装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