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宁夏人民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04
折扣购买: 中秋(我们的节日)
ISBN: 9787227038603
在中国众多影响广大的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具有独特的品格和别样的 情致。 中秋节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月的 阴历(即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其节日习俗、行事以“月”为中心展开,故 又称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是农历12个月、四季中的秋季之仲 ,故又称秋节或仲秋节。因八月十五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民间又将之称 为八月半、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时月亮是全年12个大圆月中最圆最大 的一次圆月,它象征着团圆,民间有在这一天让回娘家的媳妇返回夫家过 节团聚的习俗,所以,中秋节又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约在唐时,这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晚出的一 个节日。但是中秋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却由来有自,历史渊源深广。 中秋民俗以月亮为核心。月亮与太阳,白天和黑夜,每天都伴随着人 类,是人类最早瞩目的天体天象。在远古蛮荒的时代,人类形成之初便观 察四时更替、风雨雷电,太阳是光明和温暖,也是赤地干里和酷暑难当。 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太阳与光明走后,黑夜和恐惧一起来临 。早期人类不得不采取穴居和巢居来躲避黑夜中的虎豹狼虫。直到人类发 明了用火,发明了房屋的建造,他们才有了黑夜中的更安全的居所。在漫 漫暗夜中,一轮明月悬挂天空,照亮了大地和荒原。月亮是黑夜中的太阳 ,是无边暗夜中的光明使者。月亮是安详和宁静,它不是风,不是乌云, 不是雷电,不是暴雨如注。所以,从原始时代起,人类对太阳还经常流露 出爱恨交加的情感,对月亮却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歌颂与称赞。 月亮的阴晴圆缺具有规律性,观月以定历法成为众多民族的共同选择 。研究表明,从历法发展史看,所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 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最初的历法都是阴历,即以29天或30天称为一 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这几乎是这些古老国家的共同的也是最初的年 历。 月亮在神话时代是温润、女性、阴柔、静谧、和谐、安宁、幸福的化 身。关于日月的神话,是与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共生共长的。全世界各个 民族中没有哪个民族没有太阳和月亮的神话。在我国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 ,日月星辰诞生和运行是其重要内容。著名的盘古开天地神话里,日和月 分别是盘古的两只眼睛化成。瑶族神话《伏羲兄妹歌》、白族神话《创世 纪》、布依族神话《开天辟地》、彝族神话《梅葛》、哈尼族神话《奥色 密色》等,也说日月是天神,或虎、或牛的双眼变成。新西兰土著神话、 印度某些神话、古代日耳曼入神话等都有同类讲述。这大概是眼睛与光明 的关系和日月普照犹如天神注视大地万物一般,故有此类神话想象。 太阳的阳刚和月亮的阴柔,也导致许多原始民族把它们想象为男性和 女性。哈萨克族有一则神话说有一对男女叫阿娼阿塔和阿娼阿娜,因魔鬼 阻挠他们结婚,他们就飞到天上,男的变为太阳,女的变为月亮,二人至 今还在互相追寻。由于总是不能相聚便常常痛苦落泪,这泪就是雨雪纷纷 的原因。壮族有一则神话说日月本是夫妻,星星是他们的孩子,太阳嫌孩 子太多,常把他们抓来吃掉,月亮妈妈心疼孩子,就在太阳出来时带着孩 子们躲藏起来,等太阳下去了,再带孩子们出来玩。彝族、哈尼族、苗族 等有神话说日月原是姐妹,因为妹妹年幼不敢夜晚出来,所以做了太阳, 而姐姐则做了月亮,夜晚出来。 日月神话的母题远不止以上内容,如果全面考察,会发现这是一个丰 富、多样的文化呈现。特别是太阳与大旱灾有直接因果关系时,太阳神话 中普遍出现了射日神话,如我国的后羿射日。这表明早期人类在对日月的 长期观察、体验、思考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与感受。月亮的“与人为善” ,则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古代多有祭月、拜月习俗与礼仪。我国古代文 献《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 说明春天祭日,秋季拜月已是帝王之礼制。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书中载有“中秋夜迎寒”、 “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等活动。《尚书-尧典》中有: “宵中星 虚,以殷仲秋。”这是“仲秋”一词的最早出处。 祭月活动从周代开始已经岁时化。《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 豳诗》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说的是中秋夜里,击鼓吹乐,望 月而祭。其时,“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 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 秦汉时期月祭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 东有日主祠、月主祠。汉武帝时,曾用羊、猪祭月,用牛祭日。 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 建夕月坛,专供朝廷祭月,这、就是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 》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夜明之神东向;二十八宿云神,周天星辰 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南向。”又日:“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 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清沿明制, 但每年一祭,每三年一大祭;平时年份则派大臣代祭,遇丑、辰、未、戌 年则皇帝亲祭。 祭月仪式也见于民间,汉代以来见于典籍的嫦娥传说,有一种版本就 说嫦娥奔月后,后羿十分想念嫦娥,晚上就在庭院中摆放供果,向天上的 明月叩拜遥祭,盼望夫妻团圆。邻里乡亲见状,也纷纷摆供桌供果,遥祝 他们团圆。从此成为八月十五民间民俗性的拜月、赏月活动。这当中也可 见拜月在民间曾流行一时。 从月亮神话到祭月拜月,月亮作为天体和天神的重要象征和组成部分 ,代表着自然和天象的神圣、庄严、权威,以及对人类的居高临下和震慑 。人们敬畏月亮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景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 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种表达形式。 但是,由于月亮在所有天体天象中的独特品性,或者说人类在长期的 观察和体验中,发现月亮几乎对人类没有任何威胁。太阳不用说了,就是 风雨雷电,都曾经暴虐地伤害过人类。星星有时还有陨石坠落带来意外灾 难。所以,月亮作为大自然中一个可亲可爱的对象,培育与激发了人类情 感中玩赏与审美的经验。 …… P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