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摄影基础(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作者: 徐希景|责编:常爱平
出版社: 中国摄影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9.12
折扣购买: 摄影基础(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ISBN: 9787517912453

作者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八届福建省文联委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为中国摄影史论、影像艺术与文化,著有《中国摄影艺术史》(合著)、《中国影像史》(1912—1919)、《大学摄影》(“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摄影基础》等8 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摄影卷·晚清民国分支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福建省文艺发展基金项目等8 项,主持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两门省级一流课程,论文两次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摄影作品入选全国影展、两次获福建省百花文艺奖。先后获中国摄影教育优秀理论奖(2004)、突出贡献奖(2009)、第七届“红烛奖”(2016)。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摄影概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摄影术发展的简单历史。 2. 认识摄影的范畴和社会功能。 3. 了解摄影艺术创作观念的发展脉络。 随着电子影像技术、数字传媒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从阅读文字的时代走向阅读图像的时代,图像布满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而摄影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获取图像最主要的方式。几乎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利用摄影,特别是随着数码摄影的发展,手机拍照功能的普及,一个全民摄影时代已经到来。不论是作为个人休闲娱乐,还是作为现代视觉传播媒介,抑或是作为艺术创作方式,摄影在当今社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 电影、电视、绘画、动漫、广告、设计、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互相激发,共同塑造着当今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时代。 摄影作为现代文化中的一种视觉媒介,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在现代社会中充当什么角色?包含哪些范畴?有什么功能和作用?我们在学习摄影之前有必要对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术发明至今虽然只有 180 多年,人类运用图像作为信息载体与艺术表达媒介的历史却由来已久。走进古人类活动遗址或历史博物馆,那迎面而来的古岩画、壁画和刻画在砖雕石刻、龟甲兽骨、陶器、玉器、青铜器皿上的图案纹样清晰地向我们传达出这一信息:正是由于这些图像,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景象才得以留存,古代文明才得以传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像记录的手段也在一步步地跟进,从战国时期楚墓、西汉时期马王堆中出土的精美的壁画、帛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图像记录手段的进步。远古时代遗留至今的一些图像有意无意中记录了时空的流转,留存了历史。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绘画作品和陆续出土的历代壁画中,都有不少记录当时有意义的活动或生活场景的,这说明历代宫廷画家和民间艺人都十分重视纪实性绘画的创作,它们不仅弥补了文字资料记载的不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提供比文字资料记载更准确、更生动的信息。例如,《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图 1-1-2)、《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康熙南巡图》(清·王翚、杨晋等)等写实性绘画发挥了类似现代摄影的记录功能,现代人可以借此还原古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宗教信仰、 审美观念等历史原貌,但毕竟还难以做到精确的共时性和细节的真实性。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准确、客观地记录,并且快捷地得到影像的方法。从公元前 5 世纪的“墨经光学八条”到清朝道光年间广东学者邹伯奇(1819—1869,图 1-1-3)的“摄影之器”(图 1-1-4),都见证了中国人探索的足迹。遗憾的是,在近代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逐渐显现出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态势,摄影术最终未能在中国诞生。 摄影术是作为一项科技成果问世的,作为其最初的发明者之一,法国人约 瑟 夫· 尼 塞 福 尔· 尼 埃 普 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1765—1833)在学习和 研究石版画的过程中,首先开始了利用暗箱进行影像复制的探索。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摄影术的发明者路易斯·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1787—1851)是巴黎的一名舞台布景画家,创制的透景画曾风靡一时。怀着把真实的大自然、真实的景物记录在画布上的梦想,达盖尔对利用暗箱记录影像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并在前人的一系列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实现了几千年来人类希望留住现实的梦想。 《摄影基础》是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最新版教学用书之一。内容实践与理论并重,图文相辅相成,呈现了摄影艺术发展的最新样貌,除了适合函授学院学员,也适合各个领域具有同样水平的摄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