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

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
作者: 李仲明//谭秀英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
ISBN: 9787513324175

作者简介

谭秀英,1951年生于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审。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类学术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杂志社副社长,《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2012年就职于国际关系学院,任《国际安全研究》期刊主编。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外交六十年:历史、利益与战略”的研究,与王逸舟共同主编学术著作《中国外交六十年》。参与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欧盟对区域外暴力性民族冲突干预”。 李仲明,1950年生于北京。1980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在图书馆、《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工作,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李少春传略》《梨园宗师——梅兰芳》《百年家族——梅兰芳》《百年家族——谭鑫培》《何应钦大传》《报刊史话》《梁漱溟口述实录》(合著)《解密:何应钦与蒋介石》(合著)等。

内容简介

生不逢辰 本书所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家族的百年沧桑史。 当写下“梨园世家”这一题目时,笔者忽然想起 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一个伟大的人离开人世, 经过悠久莫测的时光,他身后留下的光芒依旧照耀在 人们行进的路上。”梅氏家族的京剧艺术肇始于“同 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经梅竹芬的继承发展,到 梅兰芳这一代发扬光大、自创梅派、堪称梨园宗师, 梅葆玖秉承梅派艺术真谛,梅派艺术风格逾越百年, 历久不衰。 从梅氏家族几代人对京剧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 奋斗可以看出,艺术并非凭空产生,没有一个艺术家 不依赖于他的前辈,不依赖于艺术表演程式。 京剧艺术孕育形成于1790~1880年左右,成熟于 1880~1917年左右。到了梅兰芳出生的年代,京剧进 入逐步成熟的阶段,专业演员从19世纪上半叶的“前 三杰”(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发展到19世纪 下半叶的“后三杰”(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 无论演员的表演、剧目的丰富、“集体制”向“名角 挑班制”的过渡,还是角色行当的完备、表演艺术的 精雅细致、京剧音乐和舞台美术的发展,无论观众群 的扩大、演出场所的发展、票房票友的增加、科班的 产生,还是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 ,南派(上海、江浙)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和京剧改良 运动的产生与发展,都为京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 了贡献。 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国家多难的年代。从第一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仰仗着 船坚炮利,用侵略战争威慑腐朽、没落的清朝政府, 迫使其割地赔款,把侵略战火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 真是国家危难,外患频仍,清廷腐败。慈禧太后用海 军的军费扩建、装饰颐和园,北洋水师焉有不败之理 ? 1894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梅兰芳诞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宅。他诞生的这天 ,正是北洋水师覆灭十日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斩首 示众、李鸿章被褫去三眼花翎与黄马褂的日子。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群子,学艺后取艺名 兰芳。梅兰芳的父辈只有兄弟二人,其伯父伯母所生 皆为女孩儿,因此梅兰芳的出世,给这个生活拮据、 每况愈下的梨园世家带来了欢乐。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幼年时初 学老生,再学小生,后来跟父亲梅巧玲学青衣、花旦 。他学戏十分认真,一招一式从不懈怠,凡是梅巧玲 的戏,他都会唱。京城老观众认为梅竹芬相貌、表演 酷似梅巧玲,说他是梅巧玲再生。梅竹芬每演梅巧玲 唱红的《德政坊》《雁门关》《富贵全》等戏,都极 受观众欢迎。梅竹芬搭的“福寿班”营业戏和外串堂 会戏演出频繁,遇到班里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 主便请梅竹芬代唱,加上常演梅巧玲的唱工本戏,紧 张的演出和过度的劳累,使梅竹芬患了大头瘟,正值 25岁的青春年华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