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精)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精)
作者: (美)威廉·曼彻斯特|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精)
ISBN: 9787508649986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美国记者兼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负重伤,获紫心勋章。战后先后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任采访记者。1959~1968年间任康涅狄格州韦斯莱扬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67年获哈儿马舍尔德研究所文学奖金。他既写历史、传记,也写小说。 主要著作有:《愤怒的城市》(1953年)、《季风的阴影》(1956年)、《洛克菲勒家史》(1959年)、《肯尼迪总统画像》(1962年)、《肯尼迪总统之死》(1967年)、《克虏伯的军火,1587~1968》(1968年)等。

内容简介

现在只剩最后的痛苦了。吉隆滩上呼吁援兵、坦 克和弹药的声 音越来越弱。电报都非常简短:“海滩战斗继续。速 派飞机,多多益 善。”“已退至海里。弹药告罄。敌军将至。救援一 小时内速到。”最 后的抵抗是在星期二深夜,到处都是卡斯特罗的大炮 和坦克。被重重 包围的叛军将领在星期三清晨4点32分发出了最后一 份电报:“正在 销毁一切装备和通信器材。坦克近在咫尺。无武器与 之决斗。我方将 向丛林撤退。不能再候。” 但丛林也只能躲避一时。因为并未制订撤退计划 ,叛军最后全部 束手就擒。卡斯特罗大获全胜,不到72小时便摧毁了 入侵计划。用 海恩斯·约翰逊在自己有关这场战争的著名研究报告 中描述这次战 斗的话来说,入侵成为“自轻骑兵旅在巴拉克拉瓦港 陷入死亡的无底 深渊以来,这次失败当数那么多漏洞百出、鲁莽行事 的袭击中最被极 力渲染的一次”。古巴旅的幸存者还得受尽凌辱,在 哈瓦那体育宫公 开受审,且被长期监禁。直到1962年圣诞节,因罗伯 特·肯尼迪和 詹姆斯·多诺万发起赎救运动,他们才得以恢复自由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历史学家们有种倾向,他们 认为从长远来 看,猪湾事件或许转变成了一件好事。经过这件事, 肯尼迪不再相信 专家,18个月后,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他的应对 更得当。到了 20世纪70年代,人们讨论美军在吉隆滩的丢盔弃甲及 他对此事的反 应时,又有了不同的结论。在那个星期的星期四,即 入侵失败的第二 天,在华盛顿斯塔特勒一希尔顿酒店,肯尼迪总统在 美国报纸编辑协 会演讲时显得斗志昂扬,说他决定这次放过卡斯特罗 ,但是他提前放 话,“我们的容忍不是无限度的”,美国已准备采取 行动,“倘若必要, 就得单独行动”,以“保卫美国的安宁”。他还警告 莫斯科:“真要到 了节骨眼上,对于那些已因布达佩斯血染的街头而臭 名昭著之人所谓 ‘对外干涉’的言辞,我们都会充耳不闻。” 这是最赤裸裸的冷战语言。这无非暗示了美国的 危险不在国内。 美国唯一的敌人是坚若磐石的国际共产主义,他们的 实力“无论是在 古巴还是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低估”。肯尼迪 还告诫西半球的 各国政府和人民:“我们要更密切地关注,并更现实 地对待共产党从 外部对古巴进行干涉和统治的威胁。”因为“比任何 时候更清晰的一 点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都面临一场残酷的 斗争,其激烈程 度比两军对垒甚至核军备的冲突要强得多”。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自由主义的转向那时还没露 出迹象。而这 个转向一旦开始,美国的威胁就都可看作是源自本国 内部的了,如种 族主义、军国主义、环境污染、技术问题、官僚机构 、人口爆炸、“权 势集团”等。在肯尼迪执政期间,这些问题并未凸显 。自由主义的时 代英雄,在20世纪30年代是愤怒的青年工人,40年代 自然是美国 大兵,而50年代是不被母亲理解的青年,到60年代初 ,就转而变为 利用和平与饥饿、疾病以及共产主义进行斗争的和平 队士兵们。作为 那时美国的自由主义派,肯尼迪相信贫穷和愚昧是造 成发展中国家爆 发革命的根本原因,而共产党则利用这一点获取一己 私利。他确信, 如果在执行“第四点计划”时让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 况有所改善,那 么共产主义的号召力将变得微不足道。世人欢迎争取 进步联盟的原因 也在于此。总的来说,在追求进步时,拉美地区若和 美国联盟,那么 共产国际就很难拉拢它们了。 这些信念根深蒂固。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出现这样 的看法:自由 主义派认为人类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 早期的理想主 义青年用那时的时髦话语来描述这一点就是充满了实 用主义。拉尔 夫·纳德是70年代自由主义派的典范人物,这时还未 显山露水。自 由主义派人士在肯尼迪执政期间和富兰克林·罗斯福 执政时期都认 为,根除社会弊端的途径是扩张政府机构、增强总统 职权。随后,他 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觉醒将会动摇整个共和政体的根基 。 肯尼迪那个星期四在斯塔特勒一希尔顿酒店的演 讲,在艾森豪 威尔执政时期就可能出现,甚至约翰·福斯特·杜勒 斯也可能会这 样说。他们虽然风格迥异,但讲话的本质类似。肯尼 迪和其他冷战 时期的人物没什么差别,到演讲的末尾还提到了慕尼 黑会议。他提 醒听众,慕尼黑会议的作用是:民主国家若不能抵抗 集权主义的独 裁者,终将灭亡,而且敌人“不费一弹也不用越境, 我们自会一步 步地、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地失去安宁”。于是他 决心“吸取经验 教训”。他总结道:“历史将记录下来,这一艰苦卓 绝的斗争将在20 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作为美国总 统,我要明 确表态,即便前方危险重重、代价惨重,我都决意一 定要坚守美国 的制度。”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