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海洋帝国与今日世界)(精)

海权(海洋帝国与今日世界)(精)
作者: (美)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译者:蒋宗强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海权(海洋帝国与今日世界)(精)
ISBN: 9787521706789

作者简介

美国海*上将(已退役),毕业于美国海*学院,在美国海*服役逾35年,曾指挥过多艘驱逐舰和一个航母战斗群。服役期的*后7年获美国海*四星上将*衔,担任北约欧洲盟*司令近4年。退役后,斯塔夫里迪斯在2013年被任命为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曾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发表过多篇关于**安全问题的文章。

内容简介

**章 太平洋:万海之母 我清楚地记得**次航行到太平洋的情景。那是1972年,我乘坐的是美国海*“朱厄特号”驱逐舰。那艘战舰看着很美、很现代化,它的排水量约8 000吨,长约550英尺a、高29英尺、宽55英尺。按照一般标准来看,这艘*舰已经很大了,但考虑到舰上有将近500名官兵,空间也并不富余。 那年我才17岁,是一个经验很少的准尉,这个*衔在美国海*里是*低的。当时,我刚在美国海*学院完成了**年的学业,按照规定,大一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我要进行所谓的“青年巡航”,即利用暑假上船实习。我出生在一个海*陆战队的家庭(我的父亲在海*陆战队服役期间,曾在朝鲜和越南参加过战斗,退役时是上校*衔),当我进入海*学院时,本来打算成为一个像我父亲那样的海*陆战队士兵。因此我并不想出海,1972年夏季前往圣迭戈报到准备出海时,我心里其实是很不情愿的。像许多海*陆战队的士兵一样,我父亲常说“不要靠近水”。(我父亲也常说“不要靠近五角大楼”,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朱厄特号”驱逐舰从圣迭戈的*港收锚起航驶向大海,沿途可以看到圣迭戈市区美丽的建筑。无论是从*港驶向大海,还是从大海驶回*港,这或许是航途中*美的一道风景了。我们从科罗纳多湾大桥下驶过,到圣迭戈市区的尽头后向右转舵,到科罗纳多岛后再向左转舵。我在舰上的职责**“重要”——我是一个船尾带缆员。这意味着我要在*舰尾部将缆绳从码头的系船桩上解开,然后和其他人一起将又湿又重的缆绳拉回船上。之后我又被命令去驾驶室报到,与其他学员一起轮流学习如何掌舵。 当时正值初夏时节,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天气十分清爽,早上的温度在24 摄氏度左右,阳光明媚、凉风习习。*舰驶过巴拉斯特角,进入太平洋。海上风平浪静,这对在陆地上长大的我来说是幸运的,使我不至于晕船呕吐。在我们把船头调向正西方之后,我向上爬了几层,来到舰桥顶部。当我从船内相对昏暗的过道里出来的时候,明媚的阳光、咸咸的空气和无垠的大海让我感到十分惊艳。就像前往大马士革的圣保罗一样,我忽然顿悟了: 我要成为一名水兵!虽然当时我的家人都没有从事过与大海有关的工作,但我感到太平洋好像扼住了我的喉咙说:“这里就是你的家。”自那之后,我便没有走过回头路。 由于面积的原因,我们往往将太平洋视为“海洋之母”。太平洋十分浩瀚,“浩瀚”一词我可不是随便用的。即便那些生活在太平洋沿岸的人,不论是加拿大人、智利人、俄罗斯人、澳大利亚人,还是其他在泛太平洋地区生活的人,他们都只了解太平洋的一小部分。上谷歌简单搜一下就知道太平洋的面积接近6 400万平方英里,但若不做对比,仅仅盯住这么一个庞大的数字,你无法意识到它意味着什么。太平洋的面积比地球的陆地面积之和还要大。如果一个人要从美国首都华盛顿飞往檀香山,他从华盛顿飞往加州所需的时间,还没有从加州飞往檀香山所需的时间多,足见太平洋之浩瀚。另一个令人印象*加深刻的事实是,太平洋上的陆地很少,太平洋沿岸的**,很多都将太平洋视作一个无边无际的后门廊。与地球上的任何其他地方相比,太平洋海面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都是*大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平洋这片浩瀚的海域中,**着一些形态、面积各异的岛屿,有的很小,有的略大一些,有的有人居住,有的无人居住,不同的岛屿上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和种族。其中有些岛屿,比如塔希提岛、斐济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新爱尔兰岛等,在数千年之前就有人居住了。人们在谈到这些岛屿的时候,往往不会单独提它们的名字,而是统称它们为大洋洲。 这些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竟然有人类居住,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叹的事情。在遥远的过去,为了登陆这些岛屿,人们必须驾驶小舟在无垠的海面上航行很久,要克服无数困难。要征服这么漫长的航程,不仅需要智谋和勇气,*需要意志力去挑战人类的极限。即使是借助几百年前的航海技术,人类能来到这些岛屿上定居就已经令人匪夷所思了,那时已经出现了配备有大帆和复杂导航设备(如六分仪)的宽体船——就像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由纳尔逊爵士率领的英国皇家海*“胜利号”战舰。令人吃惊的是, 人们早在1 万年前,就找到了征服万里航程的方法。那时的航海技术极为落后,人们只能划着独木舟,根据满天繁星定位,在洋流不稳定的大海上随波逐流。但即使条件如此简陋,仍有一批又一批来自东亚和东南亚的移民劈波斩浪来到太平洋的这些小岛上。这些人的后裔就是**的奥斯特洛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以及美拉尼西亚人。这些移民至今仍然居住在这些岛屿上,他们甚至横跨5 000 多英里,从南太平洋群岛移民到夏威夷,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初的出发点位于东亚沿海地区。南太平洋群岛的先民划着船桨,在无垠的大海上跟着波浪的节拍, 从一个岛屿航行到另一个岛屿。这一迁徙过程持续了很多年,到二战期间,迁徙方向反了过来,盟*a 沿着太平洋的岛链来到亚洲,追击*本*队。 我从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学院毕业之后成了美国海*的一名年轻少尉。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在太平洋上航行,当时那种传统的航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航行给我留下*深记忆的是航程的距离,但好在我乘坐的不是南太平洋群岛的先民在古代乘坐的那种独木舟。在70年代末,从美国西海岸航行到夏威夷群岛足足需要一周时间,而到达夏威夷只能算是到了太平洋的前门。1977年,我从瓦胡岛的珍珠港起航后一路向南,先后到达斐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当时我们的小型舰队由三艘*舰组成,包括“休威特号”和“金凯德号”这两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以及“尼亚加拉瀑布号”补给舰。我们的舰队从夏威夷出发,向南穿越太平洋中部的旅途**漫长,令人感觉懒洋洋的,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少,只需对舰上设备和机械做一些基本的养护,开展一些例行的*练和演习并进行航行补给。在进行补给时,较小的驱逐舰与较大的补给舰编成横队,同速并向航行,补给舰通过软管为驱逐舰加油。两舰之间的距离只有100英尺左右,看起来令人感到激动不已。在那次漫长的航行中,天气十分炎热,但海面风平浪静。 虽然我们当时有基本的电子导航系统,但主要的导航工作是依靠六分仪和纸质航海图完成的。作为舰上*年轻的少尉,我的职责包括每天拍摄星星、驾驶*舰、检查舰载设备、管理一队士兵(我当时负责管理一个致力于研究反潜战技术的小分队,不过由于当时潜艇很少,在辽阔的大洋上,他们并无用武之地)。我和战友们*期待的事情是“越线仪式”,也就是在越过赤道线的**举行的一个庆祝仪式,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了“戴维·琼斯的王国”。 在那个年代,美国海**舰越过赤道后,舰上的官兵们会举行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但这个仪式相当粗暴,带有整蛊新兵的意味,曾经穿越过赤道的老兵会虐待那些**越过赤道的新兵, 这些新兵被称为“蝌蚪”。天刚蒙蒙亮时,新兵就会被叫醒,然后被赶到甲板上,老兵们打开消防水管将新兵喷成落汤*,然后朝他们扔垃圾。接下来新兵会围绕着表面粗糙的甲板爬来爬去(甲板是防滑的,**粗糙),有时候甚至会爬上几个小时,以致膝盖和手掌严重挫伤。接下来,新兵还要爬过几个用帆布围起来的斜槽,斜槽上布满刺鼻的垃圾,同时还要接*训诫。这还不算结束, 一些老兵会化装成“戴维·琼斯”的样子,在肚子上涂满油脂,逼迫新兵亲吻自己的肚子,再把新兵五花大绑吊起来,放进穿越赤道时灌装的海水里,灌个半死再拉上来,美其名曰“洗礼”。这种仪式会令人**难忘。但对我而言**幸运的一点是,我当时所在那艘*舰的指挥官也没有穿越过赤道,也是一个“蝌蚪”,因此整蛊方式做了一些调整,变得比较温和,我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一直紧紧靠在他的身边。 斐济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当我们的*舰抵达那里时,斐济的多元文化令我惊讶不已。当时,斐济大约50% 的人口是美拉尼西亚族(原住民),大约40% 的人口是印度人的后裔(英国殖民者曾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将大量印度劳工带到这里,让他们在甘蔗园劳作),大约10%的人口是东亚人或英国人的后裔。虽然美拉尼西亚族岛民在斐济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多年间逐渐增加,但**的斐济依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们抵达斐济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斐济刚刚宣布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独立。 1. 亲历冷战的美国海*上将,前北约欧洲盟*司令,详解世界强国海上争霸,解析世界各大海域的战略意义。 2. 继马汉《海权论》后,美国海*将官关于海上地缘政治的**之作。 3. 解读人类航海史与海洋帝国的崛起,海洋地理和制海权深刻影响**命运和未来**格局。 4. 解读美国海***战略部署,详述**世界海域争端与海洋危机 5. 解决**海洋争端的根本方法在哪里?美国如何看待**问题?为什么说任何一个想要成为强国的**都必须拥有强大的海权? 6. 如何应对**海洋问题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的重重危机与挑战:海盗、海洋污染、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