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荣念曾文集+概念漫画)(精)
ISBN: 9787549523320
荣念曾 香港当代文化中心**,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德国联邦十字丝带勋章得主。1943年生于上海,5岁随家人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城市设计及规划硕士学位。1979年返港开始艺术创作,并参与各种艺术活动。1982年成立“进念·二十面体”并担任艺术总监。三十多年来,荣念曾积极投入漫画、剧场、电影、视觉及装置等艺术创作,并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及创意教育事业,启发并带动了一批包括梁文道、林奕华、黄耀明、欧阳应霁、黄伟文、周耀辉、胡恩威等在内的现今香港的艺术及文化中坚。
两个星期前在北京和当地及**戏剧界的朋友聊天,我 曾经向大家诉苦,谈起舞台上发生的事好像再没有什么新意; 近来,我反而觉得什么对谈会、研讨会、交流会议举行时里 面的“表演成分”、“表演元素”十分有趣。 因此在今年,在一次**文化认同研讨会上,我和进念 的成员合作排了一出戏,这出戏的名字叫《极乐世界》。这出 戏的舞台装置和设计,就像这样的研讨会一样,在讲坛,有 桌子,有椅子,有屏幕,有录像,有麦克风。 这出戏上半场的演员由进念的成员担任,到了下半场, 就由预先邀请的学者上台,坐在演员刚刚坐过的座位,用演 员刚用过的麦克风,在演员的舞台上,讨论“表演艺术” 的“认同问题”,这下半场的演出,其实一直有完没完的;有 些学者在讨论中,顺着上半场戏的节奏、风格、方向去发展, 有些学者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抽离地发表评论,有些学 者直觉上不舒畅,可能认为被放上“神桌”,因此一言不发, 一动不动。 但是很明显,由于台上的讲者/演员有双重身份,协助 突破了很多“边缘”,协助推动了*多和*深人的对话和讨 论,探讨的问题包括了艺术工作者和“观众”的认同问题、 表演者的身份转移问题、沟通过程里面的演绎问题等一连串 直接间接和表演艺术定义相关的讨论。这个讨论一直延续着; 这出戏,也就成为一出没完的戏。 转移身份,突破边缘和跨越界别,大同小异地都在提供 辩证的机会。通过辩证,我们有可能提升自觉,增强自己的 敏锐度。同时,我也在通过“剧场”,了解任何桥梁都是双向 性的,不只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性,还包括*重要的, 参与剧场者(演员+观众)和剧场之间的双向性。每次的参 与,让我们*深人认识剧场的本质,剧场的历史,剧场的力, 剧场的方向。每一次的参与,都是我们和剧场之间的对话。 多年前,吸引我参与剧场*大的因素,是剧场里比起剧 场外有*多的自由度,*多自由度启发我去发掘一些未知数, 一些莫名的感觉,一些不清楚不稳定的想法。 很可惜,自由度越高越多元化,永远要交*多的学费。 因为自由度高,商业化的,政治化的,宣传化的,教育化的, 都各自施展运用这个“舞台”。但是,舞台仍是舞台,它还 是有那股免疫能力,还是有那点滴空间,提醒我们它还可 以是一个*诚实的地方,一个可以幻想但不谄媚于幻觉的 地方。 我常常和进念的成员说,我们大概只有一个角色可以演, 就是自己,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或许在这个基础上,我们 可以通过剧场,认识自己多一些,认识剧场多一些,认识剧 场以外的世界*多一些。 艺术是不能“作假”的。艺术领域里面,藏不了半点谎言。 我想,我该回到今晚的主题,就是放映并讨论我在1991 年的作品:《列女传洁本》。我准备了一些《列女传洁本》的 数据,给大家参考。 这里有一篇关于“戏子”的文章,《列女传沽本》的结 构,一些文字记录,一段短故事的引子,和戏中**的一 段“对白”。 由于《列女传洁本》的基本结构穿插一系列的幻灯片, 为了观看方便起见,我同时放这些幻灯片,录像较长的地方, 我会快速带过,整个戏大约一百分钟。 这次会议的名称似乎很注重“文字”部分的剧场。我在 这里要向大家请罪,剧场当初吸引我的,并不是文字。虽然 我对文字的意象和声音都**感兴趣,但是文以载道的大前 提恰恰是我*担当不起的事。我们的文字叙事体,太容易沦 为教导性、宣言性、教育性、宣传性的工具,动不动都是大 道理。 我觉得我处理文字有如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学生,我从 学方块字开始,认识字与我的关系,然后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步一步,学学怎样用字做相互沟通的桥梁,但是还是 学得不太好。 很多朋友都说进念尝试的是身体语言,不是文字语言。 我这次找这件作品,或许潜意识想告诉大家,我也在战战兢 兢地试着文字语言,虽然试得不太好,也算是一种实验,一 种起步。 在《列女传洁本》里文字的应用,首先出现于幻灯片里,这些字是“ 阅读”的文字。 我借用了文学通用,书本常用的“前言”做开始,顺理成章利用书本 结构里结束用的“后记”做结束。 同时,我也借用了电影院或剧场幻灯片常出现的文字。 譬如“请勿吸烟”,“张先生,大门口有人有急事找你”之类, 还有我们去**演出时印象奇深的“请大家击掌鼓励”,等 等。当然还有“完”和“再见”等字眼。这些“应景”的字眼, 通常警醒我对剧场的再度观察和认识。 另一种“应景”文字是传统文字剧本场景开始时的介绍, 譬如地图,譬如时间,还有就是人物介绍,再介绍下去就是 剧情概要,然后就是一段段的对白。 在这些文字的表达形式里,我又开始用“年份转移”、“辩 证法”去探讨这些表达形式的本质和评论。这些通常都刺激 我*多想法,启发我*多感觉。P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