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竞争如此残酷你怎么脱颖而出
ISBN: 9787514315851
成功的诸多因素总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你很难 把它们单独分隔 开来,并且找出它们是从哪儿开始又是打哪儿结束的 。成功不仅需要 魄力,还需要许多其他的优秀品质。在这里我们要说 的是属于人自身 性格中的一种精神力量。美国的先驱们正是凭借这种 精神的力量摆脱 了英国人的枷锁,孕育了伟大的《独立宣言》,宣告 了美利坚合众国的 诞生。 1775年,《独立宣言》主要执笔者之一的帕特里 克·亨利在他那 场激情四射的演讲中说道:“我们已经为着那高尚的 目标奋斗了很久, 此时选择放弃将是世间最卑劣的做法。不!我们永远 也不会放弃!除 非得到原本就应属于我们的辉煌荣耀和幸福生活,否 则我们决不罢手, 因此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次,先生们,我们必 须战斗!上帝已 经发出了战斗的命令,让我们立刻武装起来,此时此 刻任何伪装都是 徒劳。绅士们在哭叫:和平,和平!但现实中根本就 没有和平可言。 战争已经开始!从北面刮过来的狂风已经为我们传来 了战斗的炮火声。 我们的同胞们已经开始勇敢地战斗了,为什么我们还 要悠闲地站在这 里?这是绅士们应该有的行为吗?生活是如此美妙, 和平是如此甜蜜, 但是,如果它们要用戴上枷锁和被人奴役的代价来换 取,你还会有这 样的感觉吗?绝没有!万能的上帝呀!我不知道别人 会做何选择,然 而对于我来说,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有尊严地死 去。” 有这样一个关于精神力量的经典案例,值得我们 好好研究一下: 一位原本野心勃勃的英国年轻人继承了一笔巨大 的不动产,这让 他一下子丧失了奋斗的目标,从此变得委靡不振。巨 大的遗产束缚了 他发展的空间,甚至让他走向毁灭。若干年后,当他 花光最后一笔财 产的时候,所要面对的不光是贫穷,还有一个已经失 掉了灵魂的躯壳。 终于有一天,他从深深的绝望中省悟过来,冲出 自己的房间,下 定决心要到远方重新找回自己。他来到高处,俯视曾 经属于自己的房子, 他的脚步停了下来,环顾四周的美景后,他坐在地上 开始反思。 尽管前途渺茫,困难重重,他还是下定决心一定 要把自己曾经挥 霍掉的东西取回来。他打算立刻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 作以迈出自己的 第一步。那时运煤是一件苦差事,当地人都不肯做, 他轻易地就找到 了一份把煤运到地窖里的工作。此外,其他卑微的工 作他也不嫌弃, 只要有机会就去做。一天又一天,一步又一步,他的 事业从无到有, 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最后他终于成功了,早年被挥霍 掉的房产重归他 的名下。 这些事实重申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精神的力量 是指引我们前进 的巨大动力。 或许精神力量对每个人的作用会有所不同,但无 论如何它都是成 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虽然精神不是一个器官,但它能 支配器官。它比 知识或人的意愿更有威力,因为它是一切的主宰。没 有精神力量的鼓励, 人就会意志消沉、身心俱疲。所以作为成功的第一要 素,精神力量的 影响绝对不容忽视。 庞培在罗马的时候,朋友们曾劝他,凭借他当时 的声望和地位根 本不需要到狂风暴雨的大海上冒生命危险,然而庞培 那高傲的自尊心 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他抛弃了一切权力,坚定地回答 道:“对于我来说, 活着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而出海则是必须要做的。 ” 伟大的英国演说家理查德·布林斯雷-谢里顿第 一次在国会进行 演讲就惨遭滑铁卢。人们的嘲笑声在羞辱他的同时也 激发了他血液中 贵族的骄傲因子,谢里顿痛定思痛,暗下决心:“今 日我所失去的,他 日必定要加倍找回。” 事实上他真的做到了。在强大精神力量的鞭策下 ,谢里顿的潜能 被激发出来,登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其成就之 高,鲜有能与之 相提并论者。在精神力量的驱动下,当年曾被小学校 长称为“蠢蛋” 的人居然变成了一个以善辩著称的议员。 美国谢里顿的遭遇与英国谢里顿极为相似,这位 将军向来以善于 反败为胜著称。当他听到大炮的轰鸣声并察觉到自己 的部队正在与敌 人交手时,他与部队之间仍然相隔数里之遥。他快马 加鞭,沿着著名 的“温切斯特路”赶往交战地点,没料到行进几里之 后就遇到了溃败 的部队。没有接到命令便自行后撤是极其有损名誉的 行为,此时的谢 里顿立刻站到马鞍上大声疾呼“停下!停下”,同时 命令部队跟着他一 起“打回去”。他的果断给溃兵们打了一支强心剂, 大家迅速安定下来, 循着声音聚集在他的周围。追赶的敌军越来越近,但 是士兵们的信心 却越来越强,长官的精神力量感染着每一个人,所有 人都变成了勇士。 战士们沉着应战,当将军发出进攻的命令后,他们便 以雷霆万钧之势 冲向敌军,必胜的信念鼓舞着他们,最后终于将敌军 杀得落花流水。 同样的,南北战争时期,格兰特将军血战荒原时 ,所有忠于北方 政府的人都在关注着格兰特部队的一举一动,人们毫 不怀疑他的部队 将攻占南方叛军的首都里士满,因为他向全国人民发 出了令人振奋的 口号:“我将在这条线上作战到底,即使将我的整个 壮年时间全耗在这 里也在所不惜。”这句话也决定了叛军的命运,成为 胜利的预兆,是美 国重返和平的象征。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