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区域知识资本:结构测量与持续影响
ISBN: 9787516430637
黄希宇,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硕士,参与编写2021年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编著出版的《中小学研学活动手册》,主导编写《区域知识资本:结构测量与持续影响》等。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 黄之函,澳门城市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曾在《现代管理论坛》发表论文,参与学术著作《区域知识资本:结构测量与持续影响》有编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孙立新,教授,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社会网络分析。近5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社科管理学重点项目1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2项,其他省级奖4项,出版著作4部,编著教材2部,发表论文30余篇;被采纳的咨询报告、政协提案10余篇。 伊若文,华东交通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参与《创业实战:专精特新成长法则》《创业实战:方法、工具与应用》等书的编写,出版《区域知识资本:结构测量与持续影响》等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将取代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类似云南省的发展中区域不能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工业。知识已成为实现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但由于区位、历史、资金支持等原因,知识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不是发展中地区。幸运的是,知识具有公益性质。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增加研发等知识生产支出,提高技术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因为知识资本是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必须保证一定的知识储备。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已达到2.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是美国的54%、日本的2.1倍,稳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研发经费超过千亿元的省份只有8个,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也就是说,其他大部分省份在知识生产方面投入不足。 第二,构建虚拟知识生产联盟,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知识具有黏性和局部性的特点。显然,对于发展中地区来说,通过激励效应和空间溢出来获取知识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因此,构建知识联盟,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这有助于打破行政边界,快速促进空间知识溢出。 第三,要通过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知识流动,平衡区域间的知识差距。事实上,创新知识来源于创新人才,知识资本激励效应主要是通过人才的流动实现的。不幸的是,由于黑洞效应,发达地区吸引了太多的人才。尽管发展中地区的政府为使人才留在当地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发展中地区可以从这种流动中获得创新的知识,而不是被“纠缠”在当地的知识生产中。 第四,提高发展中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发展中地区没有这样的吸收能力,那么面对知识资本激励效应只会导致挫折,以及创新的减少。例如,为什么那么多跨国公司投资我国,而不是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除了劳动力成本便宜外,一个关键因素是我国有足够的知识型员工来满足生产的需要。不可否认,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给我国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样的道理,对区域知识资本的管理更需要强化知识的吸收能力 区域知识资本是指一个区域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对知识及知识资本的认识与运用能力。传统上多认为区域目标的实现主要由有形资源来决定,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源则显得尤为突出。在过去的30多年中,区域知识资本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仅有学者和管理人员,而且有国家和区域的政策制定者。在新的知识经济中,区域的潜在生产要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必须要意识到能够导致价值创造的知识资本因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