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生活系列-古罗马人生活图典

智识生活系列-古罗马人生活图典
作者: (美)哈罗德·惠特斯通·约翰斯顿|译者:黄瑶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0.20
折扣购买: 智识生活系列-古罗马人生活图典
ISBN: 9787220135088

作者简介

哈罗德·惠特斯通·约翰斯顿(1859—1912),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拉什维尔,是一位古典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教师,在印第安纳大学担任拉丁语教授一职。哈罗德热心拉丁语教育事业,出版有《西塞罗演讲与书信集》《拉丁手稿》《凯撒的〈高卢战记〉》等。其中他zui出名的著作The Private Life of the Romans,就是专为尚未掌握拉丁语却对罗马个人史感兴趣的大学生而编写。

内容简介

第七章服饰及个人饰品 ◎ 短 裤 ◎ 丘尼克 ◎ 托 加 ◎ 托加的外形与款式 ◎ 托加的种类 ◎ 斗 篷 ◎ 带风帽大氅 ◎ 其他披风 ◎ 鞋与凉鞋 ◎ 短 靴 ◎ 帽 子 ◎ 头发与胡须 ◎ 首 饰 ◎ 女性的服装 ◎ 内 袍 ◎ 斯朵拉 ◎ 帕拉披肩 ◎ 发 饰 ◎ 配 件 ◎ 首 饰 ◎ 儿童服饰和奴隶服饰 ◎ 衣 料 ◎ 颜 色 ◎ 织 造 从古罗马早期到晚期,古罗马人的服装都很简单,除了长至脚背的袍子之外,通常只有两三种衣物。诚然,这些衣物的材料、风格和名称因时代而异,但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早期其实几乎没有变化。 意大利温和的气候和年轻人热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使得人们不需要穿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贴身服装。通过接触南方的古希腊人,也许还有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古罗马人培养出自己的审美,这点通过宽松飘逸的优雅长袍得以体现。 男女服饰的差异和现在相比要小得多,但将它们分开描述会比较方便。拉丁语作家将它们分为两个类别,并根据其穿衣方式分为“穿戴服饰”(indūtus)或“披挂服饰”(amictus)。我们可以把第一类服饰称为“内衣”,把第二类称为“外衣”,但这两个术语并不足以代表其拉丁词语的意思。 短 裤 接下来要说的是短裤(subligāculum),也就是我们在古代运动员和角斗士(图153),以及图28中的受罚者身上见到的腰布或衬,它类似于今天游泳的人或大学运动员穿的运动短裤。据我们所知,这是早期古罗马人唯一会穿的一种内衣。整个罗马共和国时期,塞西基家族都遵循着这项古老习俗,在短裤外面直接穿上托加。那些想要佯装拥护旧式简单主义的人——比如年轻的加图——以及公职候选人,也会穿着这样的短裤。不过,短裤的外面最好再套上一件丘尼克,或者不穿短裤,直接穿丘尼克。 丘尼克 丘尼克(tunic)很早就被古罗马人作为“穿戴”类的主要服饰。它是一件普通的羊毛恤衫,分为前后两片,侧面缝合,类似现代的线衣。如图85所示,它的袖子很短,几乎只能覆盖上臂的一半。短袍的长度从脖子一直延伸到小腿,但如果穿戴者希望四肢更加自由,可以在腰间系上一根腰带或皮带,将它缩短。罗马共和国后期,袖子及腕的长袖丘尼克和长度及踝的束腰丘尼克变得十分常见,但穿这样的丘尼克会被认为缺乏男子气概。 在室内穿丘尼克时不用穿外衣,可能也不用系腰带。事实上,它是一种独特的家居服,与仅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托加正好相反。公民工作时也可以穿着丘尼克,但在公共场合永远都要在袍子外面套上一件托加——即使是套上了托加,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也需要为短袍系上腰带。人们通常会穿两件丘尼克(内搭和外搭),身处寒冷气候的人——比如奥古斯都——在严寒之际还会穿上多件丘尼克。冬天穿的短袍可能比夏天穿的更加厚实,但二者都是羊毛制成的。 普通公民的丘尼克呈现白羊毛的本色,没有任何的镶边饰物或装饰。而骑士和元老院议员的丘尼克上分别带有宽窄不一的紫色条纹,从肩膀一直延伸到下摆,前后都有。它们有的是织在衣料里的,有的是被缝在衣服上的。因此,骑士的短袍被称为紫色窄边丘尼克,元老院议员的短袍被称为紫色宽边丘尼克。一些权威人士认为,元老院议员的象征就是衣服前后摆中央的宽边条纹,但不幸的是,没有相关图像留存下来好让我们确定这种说法。在这种正式的短袍下,骑士或元老院议员通常会穿上一件朴素的内搭短袍。进屋之后,他会把外搭短袍的腰带解开,以便尽可能引人注目地展示衣服上的条纹。 除了短裤和短袍之外,古罗马人就没有其他常穿的内衣款式了。年老或健康欠佳的体弱之人有时会在腿上缠上呢绒的绑带以保暖,包裹大腿的被称为半长裤,包裹小腿的被称为绑腿。他们也可能使用类似的材料包裹身体甚至颈部,但所有这些都会被视为年迈的标志,不属于强健男性的常规服饰。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古罗马人没有与我们的裤子甚至长衬裤相对应的东西。裤子是高卢人的服饰,直到帝国时代后期才被古罗马人采用。在古典时期,“穿裤子的民族”广义上是指野蛮人,同时也是专门针对高卢人的蔑称。 托 加 最古老、最重要的外衣或外套非托加(toga)莫属。我们不知道古罗马人是从哪里得到这种长袍的,但它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传说时期,而且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古罗马人的标志性服装。托加是一件厚重的白色羊毛袍子,能够包裹住人的整个身躯,垂到脚面,看上去十分累赘,却又优雅端庄,总是让人联想到正式礼节。古代罗马人耕种田地时只穿短裤;私下在家或一个人工作时,无论是什么年纪的人,都会穿着舒适的、像衬衫一样的短袍;但是在公共集会场所、公民会议、法庭、公开表演等一切社交场合露面时,必须穿上托加。他要穿着托加承担公民责任;穿着托加把妻子从岳父的家中带到自己的家中;穿着托加接待门客;穿着托加履行作为地方执法官的职责、管理自己的行省、庆祝胜利;就连死后也要被裹上托加,放置在大厅里。没有哪个国家的长袍能够拥有这样的材质、颜色和版型。外国人也不许穿托加,即便他居住在意大利甚至是罗马。遭到驱逐的公民在放弃公民权的同时,也要放弃托加。维吉尔曾用洋溢着骄傲的诗句表达这种民族情感: Rōmānōs,rērum dominōs,gentemque togātam. 罗马人,英勇的统治者,身穿托加的民族。 托加的外形与款式 每个学生都知道托加的普遍外观。很少能有哪种古代服饰能够如此普遍地出现在图像中,而且大多看上去都十分美观。这些图像源自无数流传至今的男性雕塑,他们都身着托加。除此之外,本身也会穿着托加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托加外形与款式的详尽描述。事实上,人们发现文献中的描述与艺术上的呈现可能并不一致(图86)。关于这种长袍的精确剪裁或穿着方式,学者们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托加样式比后来时代的更加朴素、简单、合身。古典时期,长袍的样式曾十分复杂,以至于时尚人士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穿好它。 强调文学权威的学者是这样描述托加的剪裁与样式的:它由一块半圆形的布料制成,布长约5码(1码约等于0.91米,下文同),宽约4码,其中一部分布料会被压出又长又窄的褶皱。穿着时,要将这块布料纵向折叠,而不是从中间往下折叠,而且要一折比一折深,然后将它甩过左肩,让长袍的前端垂至地面,后面部分的长度大约是穿戴者身高的两倍(图87)。将背面这一端绕过穿戴者的右胳膊下方,再甩到左肩上,盖住从腋窝到小腿的整个右半身,这样一来,宽大的皱褶就会集中披挂在穿戴者的左肩上。按对角线方向穿过胸口的部分被称为挂褶或衣襟,其深度足以用作装小件物品的口袋。根据这种描述,托加是一片式的,没有接缝。 那些试图完全或主要通过艺术作品来重制托加的人发现,使用一件长袍或一块半圆形的布料,无法在活人身上再现雕像上呈现出来的那种垂褶。图88显示的就是一块实验用的布料,形似一个被切成两半、最大程度撑开的灯罩。虚线GC是布料的标尺。粗重的线条勾勒的是长袍被裁剪出来后的形状,上面还缝了一块椭圆形的布片(FRAcba)。虚线GE的长度相当于穿戴者的肩高,其他尺寸则是按比例计算出来的。 长袍披挂上身时,E点必须在左肩,G点在身前接触地面,F点在 脖子后面。由于衣料的大部分都垂在身后,L点和M点会落在小腿的 后侧,a点在右肘的下方,b点在肚子的上方。布料从背后垂下,绕过 右臂下方,搭在左肩上。如图87所示,c点会落在E点上,OPCa部分 则会在背后垂向地面,然后将FRA的部分拉过右肩,覆盖右侧胸部, 形成衣襟。将从左肩垂至身前地面的部分朝斜上方拉起,让它远离双 脚,并允许它稍微向身前垂落。这样一来,长袍的正面应该呈现与本节插图相似的外观。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这种外袍之所以穿 起来如此优雅,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训练有素的更衣奴隶。他会在长袍不穿的时候仔细地折出皱褶,为主人更衣后再把每一处褶皱都认真地整理好。据说从左肩垂至地面的那一部分长袍是靠自身的重量来固定整件衣服的位置的。人们有时也会在下摆中缝上铅块,以增加衣料的重量。 显而易见,身着这种时兴的托加,四肢是完全被束缚住的,绝不可能快速地做出任何动作,就更别提剧烈的运动了。换句话说,西塞罗时代极其流行的托加只适用于正式、庄严、礼仪性的城市生活。因此,我们很容易明白它为何成了和平的象征,因为在战争中穿着它实在是太过笨重。我们也明白了西塞罗为何鄙视那个时代年轻的花花公子“宁愿穿帆布也不穿长袍”。至于古罗马人为何迫不及待地欣然接受暂缓履行公民和社会责任,也不难理解了。尤维纳利斯曾为自由的国度叹息,因为只有那个时代,逝者才必须穿着托加;马提亚尔以同样的理由赞扬了某些行省反常规的做法;普林尼规定前来拜访的客人不必穿着托加,这令他的别墅成为胜地之一。托加的价钱也让它成了穷人的负担,劳动阶级几乎不可能穿得起它。 早期的托加肯定比较朴素,但并没有特定的描述流传到我们手中。人们经常用德累斯顿的雕像来形容它的样式,但这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雕塑的服饰可能是某种古希腊斗篷。我们也许可以从佛罗伦萨的某尊伊特鲁里亚演说家雕塑身上大致了解早期的长袍(图89),它的样式与文学资料中的描述非常接近。这种缠绕的穿戴方式被称为“加比努斯结”,男人们可以把拖尾的部分绑在身上,再将背后的褶皱部分罩在头上,穿着它打仗。自从人们不再穿着托加上战场,这种服饰在很久以后只用于某些仪式庆典。图90展示的就是这种长袍,不过是晚期的款式。 托加的种类 和丘尼卡短袍一样,普通公民的托加也是用白色羊毛制成的,颜色为自然的羊毛白,质地当然也因羊毛的品质各异,被称为纯色长袍。负责为衣物打褶的人会使用漂白粉打理衣料,为长袍增添耀眼的光辉。这种漂白粉被称为长袍增白剂(toga splendēns或candida)。所有竞选公职的人都会穿着这种长袍,他们因此得名“candidātī”(候选人)。 最高执法官、审查官和独裁者穿的是紫色镶边托加——带有紫色镶边就是它与普通长袍相比的不同之处。男孩以及自由城镇和殖民地的高级官员们也会穿着这种长袍。刺绣托加完全为紫色,上面绣着金线,是得胜的将军在凯旋的队伍中会穿的服饰,后来的皇帝也会穿。 深色托加是一种朴素的浊色长袍,会被人们当作丧服或是在面临某种灾难——通常是政治机遇的逆转时——穿着的服饰。穿戴这种长袍露面会被形容为衣着寒酸,常见于公众对失利领导人表示同情的时候。这种时候,最高执政官只要脱下紫色镶边托加,换上纯色托加就好,只有社会等级较低的人才会穿上深色托加。 斗 篷 西塞罗时代的人们流行穿着一种名叫拉塞纳(lacerna)的斗篷。它似乎首先是士兵和下层阶级的服饰,后来由于穿着方便才被上层阶级采用。起初,人们把它披在托加外面,以抵挡灰尘和突如其来的阵雨。这种斗篷是羊毛的,又短又轻,两边敞开,无袖,要用系在右肩上的胸针或扣子固定。它既方便又舒适,以至于人们普遍用它来替代托加,而不只是把它穿在托加外面。为此,奥古斯都还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公民在公共集会上穿着这种斗篷。然而在后来的皇帝统治下,它再度流行起来,成为剧院里常见的外衣。 斗篷的颜色多种多样,深色必然属于下层阶级,白色或比较明亮的色调适合正式场合。有时它还配有一顶兜帽(cucullus),穿的人可以把它套在头上作为保护或伪装。但关于这种斗篷的样式,没有可供我们明确识别的艺术作品传承下来。军用斗篷最初被称为“trabea”,后来被称为“palūdāmentum”和“sagum”,与拉塞纳斗篷十分相似,但材质更重。 带风帽大氅 带风帽大氅(paenula)比斗篷的历史更加悠久,可以用于各种环境(图91)。这是一种粗织的、厚重的羊毛、皮革或毛皮披风,仅用于防雨或防冻,因此永远无法替代托加,也不能使用精细的材料和染上明亮的颜色。 带风帽大氅的长度和宽松程度似乎各不相同,它是一件没有袖子的披风,中间有个洞可让穿着者探出头来。它被归类为封闭式服装,很像现代的雨披。穿这种大氅时要像穿图尼克或毛衣一样,将它套在头上,盖住手臂。 和斗篷相比,穿上大氅后手臂的自由度更小。长款大氅的身前腰部以下位置有一条狭缝,这样穿戴者就可以把大氅挂在半边的肩膀上,使一只胳膊得到相对自由,但同时也暴露在外。大氅是上层阶级公民外出旅行时普遍习惯穿的服饰,根据不同环境,可以用来罩住丘 尼克或托加。奴隶和在气候恶劣的地方驻扎的士兵似乎也经常穿着 它。有时它会和斗篷一样,配上一个兜帽。 其他披风 针对“服饰”这个大类下的其他衣物,我们了解的顶多是其名称。套装(synthesis)指的是极其时髦的人在餐桌旁套在丘尼克外面的晚宴服,有时会被尊称为“vestis cēnātōria”或“cēnātōrium”。这种服饰通常色彩鲜艳,但形状未知,除了农神节之外不能穿着出门。“拉埃纳”(laena)和“阿博拉”(abolla)都是非常厚实的羊毛斗篷,后者(图92)颇受穷人的喜爱,因为他们更青睐那种一件能顶替两三件的衣服。 专业的哲学家在穿着打扮方面是出了名的粗心,却尤其喜欢这种斗篷。在本书有关学校章节所示的一张图片中,最左边的男子披挂的就是这种(图28)。阿博拉类似现代的浴袍,是男性在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为了防止感冒穿的,似乎不应该归属于日常服饰之列。 鞋与凉鞋 按照规定,自由人不能光着脚出现在古罗马的公共场合,除非和今天一样,这人因极度贫困不得不赤足。古罗马的鞋子有两种风格:拖鞋/凉鞋(soleae)和短靴(calceī)。拖鞋实际上就是一张用各种方式绑在脚上的皮革鞋底或席子(参见图93的绑带方式)。根据习俗,拖鞋仅限于在室内穿,特点是可以在不穿外套的情况下用来搭配丘尼克。奇怪的是,吃饭的时候是不穿拖鞋的,主人和客人可以穿着拖鞋进入餐厅,可一旦坐上沙发,奴隶就会把他们脚上的拖鞋脱下来收好,直到他们用餐结束。因此,“请把鞋拿来”(soleas poscere)这个短语就有了“准备告辞”的意思。乘轿外出赴宴的客人也会穿凉鞋,但如果是步行前往,还是会穿普通的户外鞋,并将其交由奴隶保管。有关男鞋的相关说明也适用于女性。“soleae”是指居家用的拖鞋,它与男性拖鞋的差异仅在于女性的拖鞋会尽可能地进行装饰,有时甚至会镶上珍珠。在福斯蒂娜的雕像身上就可以看到这种拖鞋的外观。女式短靴只能在户外穿,它与男式短靴的主要区别是制鞋的皮革更精细、更柔软,和现在的鞋子一样。女鞋通常是白色、金色或者其他鲜艳的颜色,冬鞋有时会用软木做底。 短 靴 人们出门时总是会穿上一双短靴,尽管它比凉鞋重得多,也不那么舒服。良好的礼仪是禁止一个人只穿托加不穿短靴。短靴还可以搭配其他各种衣服。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鞋,由皮革制成,覆盖脚面,同时保护脚底,用鞋带或带子系牢。上层社会的人拥有专属于他们那个阶级的鞋子。我们最熟悉的是元老院议员的鞋子(calceus senātōrius),参见图94。 但我们只知道其形状,不知道其颜色。它有厚厚的鞋底,脚踝内侧部位有开口,宽大的带子在鞋底和鞋面的结合处系紧,绑在腿上,并在脚背上方打结。穆勒鞋(mulleus)又称贵族鞋,最初只有贵族才会穿,后来成了所有最高执政官的鞋子。其形状与元老院议员的鞋子很像,颜色和令它得名的穆勒鱼一样红,脚踝外侧部分系着一个象牙或银制的新月形装饰品。 至于骑士穿的鞋子,我们一无所知。普通市民所穿的鞋前面有开口,用侧面的皮带在鞋口处系紧,它们不像元老院议员的鞋筒那么高,可能由没有染色的皮革制成。比较贫穷的阶级所穿的鞋质地当然比较粗糙,通常由未经鞣制的皮革制成。劳工和士兵穿的是尽可能结实的半靴或木鞋。古罗马人不穿长筒袜,但脚部娇嫩的人可以用绑带包裹双脚,以防被短靴磨伤。 帽 子 古罗马上流社会人士通常不戴帽子。在恶劣的天气外出时,他们自然会用斗篷和大氅来保护自己。如我们所知,这些服饰都配有兜帽。如果突遇雷阵雨,又没有斗篷,他们会尽可能设法将托加拉到头上来挡雨(参见图90)。地位较低的人,特别是整天待在户外的劳动者,会佩戴一种锥形毡帽(pilleus,参见本书“奴隶释放”部分的说明)。它很可能是史前时期古罗马服饰中某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遗存,在现存最古老的神职人员、大祭司、弗拉门祭司和萨利祭司的徽章中,都能见到这种帽子。它还会出现在释放奴隶的仪式上。离开城市外出旅行或下乡时,上流社会人士也会佩戴帽子,主要是为了遮挡阳光。这种宽檐毡帽源自国外,被称为“causia”或“petasus”(图95、96)。城市里的年老体弱者也会戴这种帽子。它后来又成了各个阶级前往剧院时都会佩戴的头饰。当然,在室内是不用戴帽子的。 头发和胡须 和所有未开化的民族一样,早期的古罗马人会蓄发和蓄胡。瓦罗告诉我们,公元前300年,古罗马才第一次有了专业的理发师,但据我们所知,早在历史记载之前,古罗马人就已经在使用剃刀和剪子了。普林尼说小西庇阿是第一个每天都刮胡子的古罗马人。这件事可能是真的。有钱有势者在家有奴隶为自己打理头发和胡子——如果这种奴隶是技艺娴熟的理发师,其身价就会很高。中产阶级会去公共理发店理发,那里因此逐渐成为人们经常闲逛和聊八卦的胜地。但不管是什么时代,如果一个人遭遇了悲哀之事,是被允许蓄发和蓄须的。上文提到的丧服就经常会伴随长发和长须。极贫之人往往既不刮胡子,也不剪头发,因为这样收拾不用花什么钱,而且容易打理。 发型风格因年龄而异。儿童不论男女都可以留齐颈、齐肩的长发。男孩成年并穿上托加之后就要剪掉长发,有时还会举行郑重的仪式。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男孩剪下的头发通常要作为贡品供奉给某个神明。古典时期,年轻人似乎要留一圈修剪过的胡须——至少西塞罗曾嘲笑过那些模仿喀提林留大胡子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又说那些脸上没有一丝胡须痕迹的朋友更糟糕。古典时期之后,成年的男子都要剪短发,刮净胡须。直到公元2世纪,在大多数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男子都没有胡须。但在哈德良时代(117—138)之后,大胡子成了一种时尚。 首 饰 戒指是古罗马公民成年后唯一会佩戴的首饰。受良好的品位限制,他只能佩戴一枚戒指。戒指最初是用铁制成的,虽然上面经常镶着宝石,且因为精湛的宝石切工而更具价值,但佩戴戒指始终更多是为了实用而非装饰。事实上,古罗马人佩戴的几乎都是印章戒指,上面有一些图样(图97),每当佩戴者想要认可某些文件出自自己之手,或者要保护柜子和保险箱的安全,都会用戒指上的图样在融化的蜡印上盖章,以防他人出于好奇前来侵扰。直到帝国时代后期,古罗马人还是会普遍佩戴铁制戒指,即便佩戴金戒指已经不再是骑士的特权,而是成了自由的标志。就连订婚戒指通常也是铁制的。据说戒指多半是年轻女孩拥有的第一件黄金物品,但赋予它物质价值的,往往还是戒托。 当然,和服装或发型、胡须样式的选择不同,男性在戒指的选择方面也不会违背审美的标准。所以如果我们读到有人戴过16枚戒指,或是某个人的每根手指上都戴着6枚戒指时,不必感到惊讶。马提亚尔的一个熟人有一枚戒指,大到诗人建议他把它戴在腿上。尤维纳尔告诉我们,有个暴发户夏天会戴轻盈的戒指,冬天则戴厚重的戒指。更令人吃惊是,戒指是戴在手指关节上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尽量推到指根处。如果同一根手指上戴着两枚戒指,那么就要将它们戴在不同的关节上,不得互相接触。这种佩戴方式肯定严重干扰了手指的活动。 女性的服装 上文已经提到,古代男性和女性服饰不像今天差异这么大。我们还发现,至少在古典时期,人们穿戴的主要服饰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名称和用料的精细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在这个时期,已婚妇女的服装一般由三件衣物组成:内袍、外袍或斯朵拉、帕拉披肩。女性不会在内袍下穿类似现代束腰或紧身胸衣这种以修饰身材为目的的衣物,但有时会在胸下缠绕软皮革带(mamillāre)作为支撑(图98)。女性也会穿短裤。 内袍 和上文描述过的男性短袍相比,女性内袍的材质或形状几乎没有太大差别,不过也许更合身,有时还会加上袖子。由于它的长度只到膝盖,所以不需要束妨碍四肢自由活动的腰带。但为了支撑乳房,女性有时会在内袍外,紧贴胸部下方的位置,套上一种类似软腰带的皮带。我们可以推测,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缠绕式软皮带已经被淘汰。软腰带式皮带(图99)有时更普遍的名称是“zōna”和“cingulum”。即便是在家中,除非是小女孩,否则往往不会单独穿内袍。 斯朵拉 套在内袍外面的是外袍,或称斯朵拉,这是古罗马已婚妇女独有的服饰。它与男性的家居服短袍有几方面不同:外袍的腰部以上两侧都是敞开式的,用胸针在肩部固定。它比男性短袍更长,不束腰带的时候长至脚面,下摆还缝着一条宽边或荷叶边。脖领周围也有一条边,似乎大多是紫色的。如果内袍是有袖的,那么外袍就是无袖的;如果内袍是无袖的,那么外袍就是有袖的。这样手臂始终都能得到保护。不管是男士短袍还是斯朵拉,上臂前端都是开口的,仅用胸针或扣子松松地扣住,既美观又极具特点。 由于款式很长,人们在穿斯朵拉时总是要在臀部上方系上一条腰带(zōna)(图100),并将长袍从腰带的上方往外拽,直到下摆几乎碰不到地板。小福斯蒂娜的雕像(图101)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显得腰部丰满,同时也展示了袖子的裁剪。腰带通常会被垂坠的褶皱所遮蔽。上文提到,斯朵拉是主妇的独特装束,荷叶边可能是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未婚女子的外袍没有荷叶边或宽边,但长度可能也是及地的。 帕拉披肩 帕拉是类似披肩的户外用围巾。它是一块长方形的羊毛制品,形状简约,在不同的时代有多种穿戴方式。在古典时期,它和托加类似,似乎是用来包裹身体的。人们将帕拉披肩的三分之一从后向前甩过左肩,让其垂至脚面,其余部分按照穿戴者的意愿从右臂上方或下方穿至体前。和图102所示的赫库兰尼姆大理石雕像一样,披肩的末端可以按照托加的穿法向后甩到左肩上,或者像利维亚的雕像一样松散地挂在左臂上(图103)。这种披肩也有可能会被拉到头上,一些学者认为,利维亚的雕像就展示了这种穿戴方式;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被利维亚盖在头上的是某种面纱。 古典历史学家哈罗德·惠特斯通 将浩瀚文献化为通俗晓畅的语言, 精选210多幅珍贵历史插图, 带你重返2000年前的意大利, 做一天地地道道的古罗马人! 从贵族到平民再到奴隶, 从出生到成年再到死亡, quan书百科全书式地展现古罗马人zui日常的生活: 他们如何组建家庭、延续家族名字,家长权为何消亡? 他们有着怎样的饮食文化和娱乐生活,女性地位如何? 他们最爱的公共浴场是什么样的,沐浴都有哪些步骤? 他们的时尚表现力如何,其服饰、发型如何影响至今? 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房屋建筑和室内装潢有何特色? 他们的奴隶阶层如何生存,奴隶的解放需要什么条件? 他们旅行借助什么交通工具,书籍商业出版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