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儿童文学叙事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
ISBN: 9787506399494
金莉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访学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2014年-2015年访学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文学叙事理论、中国现代作家与儿童文学、文学叙事与儿童阅读的互动关系研究。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这样常常展望内心的童年,执着寻求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沟通的桥梁。在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内心情感驱使下创作出来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将因无限的美学内涵和人文深度而成为与成人文学相媲美的经典之作。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叙事是儿童文学文本的重要内容,包括故事和叙述的形式技巧。有关叙事的研究会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比如文本语言、结构、人物、读者等等,但系统地从叙事角度对儿童文学加以研究的论著并不很多。在目前国内儿童文学理论中,有关儿童文学“特色”或“特殊性”的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论题之一,通常是放在文学功能、“教育的方向性”、“有选择的主题”、“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等理论框架中进行探讨。本文认为,这些提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未能清楚地揭示儿童文学的内在特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主要区别并非体现在内容或主题上,而是在叙事方式的差异上。比如为什么“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残酷叙事被排除在儿童文学之外,而《绿野仙踪》中铁皮人之前被陆续砍掉了所有胳膊、腿、头和身体,却具有“儿童”阅读的合法性?其原因便在于同样的“暴力”情节,儿童与成人的文学具有不同的叙事技巧。还比如两种文学样式可以用相似的技巧虚构故事,但在时空的幻想或想象等叙事结构上却有着本质区别,卡夫卡有夸张的《变形记》、马尔克斯有魔幻的《百年孤独》,这种变形的想象与儿童文学幻想叙事有极大不同,能让我们立刻识别出文本类别的归属。从很多经典的儿童小说、童话、图画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叙事方式精巧而含有相当多的隐喻特色,作者对虚构主题、聚焦角度、结构设计和对读者的期待上都涵盖了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也是本文要从叙事的角度考察儿童文学的重要原因①。 那么,儿童文学的叙事特色又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认为,是作者与读者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儿童文学的叙事特色。“儿童文学”这一概念涵盖的主要文本是指“成人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即演变为成人与儿童的关系,这本身就决定了文本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文学创作规则的制定、对“儿童文学”概念归属的定义,到文本的流通和评论,乃至经典文本的确立,其权力都掌握在成人手里,儿童文学成为成人去想象理想童年模式、预设儿童未来成长道路以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的文学载体。同时,交流又是双向的过程,成人自主动发现“儿童世界”以来,也在运用所掌握的权力话语力图去寻找与儿童对话的途径。因此,成人与儿童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作者需要采用不同于成人文学的方式进行叙事,这便成为儿童文学叙事产生的语境。也就是说,儿童文学的叙事语境决定了文本的叙事方式。 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界对文本叙事或相关主题曾经有过一些探讨,并将儿童文学与文学理论结合,大多注重成人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心理或儿童读者的接受,或者集中于叙事修辞,即儿童文学语言层面。这些研究曾为长期局限于传统的非学术化论述方式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但遗憾的是,有关儿童文学叙事的一些重要主题,比如文本内的叙事方式、叙事产生的原因以及叙事存在的语境等都未能涉及,尤其是没有将叙事语境与文本相结合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特质,这使得在其他文学理论都走向跨学科研究而相对活跃的今天,对儿童文学有关理论的探讨却难以继续深入。 将语境因素与文本叙事结合起来研究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经典叙事学强调的研究和批评方法,该方法注重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探讨文本内外的联系。因此,本文力图从叙事学视角观察儿童文学文本,通过对作品叙述表达和读者接受的分析,关注从中反映出的叙述交流和话语结构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期为儿童文学叙事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批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