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硝烟
ISBN: 9787546214320
在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上,广州举办的开幕式表 现了*具地方色彩的 歌舞,尤其是那“月光光、照地堂……”的古老民谣 和儿歌,唤起了许多 老广州人的亲切回忆和无限的遐想,不管给人带来的 是幸福记忆或是哀伤 的情感,甚至是五味俱全的感*,人们都是乐于接* 的。毕竟时光已经远 去。 余锐(乳名叫虾仔),这位七十四岁的长者,怀 着同样的心情,仿佛 走回到时光隧道的起点。他出生在一个风云际会、瞬 息万变的时代,母亲 在他两岁时就因肺结核病离他而去,父亲余长江是广 州的执业律师,为养 家糊口无暇顾及家庭,三个姐姐也都是黄口之雀,沉 重的家务负担就落在 外婆王少梅身上。她是大户人家的婢女,后被余锐的 外公收为妾侍,所 以在那个年代她是少有的不缠足妇女,而且粗活、重 活都**能干,特 别是那承*生活重压的能力,是同时代一般人所不能 企及的,不管怎样 的境遇,她总是默默地、不声不响地应对,对家庭她 有的只是奉献,似 乎家庭能维持下去就是她**的享*。外公是个纨绔 子弟,腿部又有残 疾,行动很不便,成天呆在阁楼上,靠一个吊篮来维 持与家人的联系。 当1938年*本侵略者占领广州以后,他就留在广州独 自生活,其凄凉景 况是可想而知的。 在广州沦陷前夕,余锐这个家庭就随着外婆李姓 的家族一起向西江 逃亡,为的是依靠李姓做大官(专员)的亲戚,到时 好有个照应。这么多 的家庭,拖男带女,扶老携幼,大包小箱,手提、肩 扛、人抬,向着一个 谁也无法预测的目标出发了。这时广州逃亡的人潮使 整个广州都涌动起 来了。码头、车站、道路挤得满满的。人们看不到前 景,目光呆滞,不停 地叹息,神情抑郁。还有出现各种意外冲击着人群, 考验着群体的承* 能力,有些老人家,经*不了这等折腾,猝然离去, 立刻引起码头上一阵 骚动和一片哭声。有些妇女牵着幼童通过长长的跳板 时,幼童不慎掉下珠 江,马上就是尖厉的呼救声。如果被好心人救起来, 人们纠结的心情,才 得以稍稍平复;如果救不起来……只有那动力拖轮把 停在珠江上的花尾渡 拖航以后,人们才无奈地稍稍安静下来。此情此景让 人想起了“乱离人不 如太平犬”的古句,大家很清楚这次逃的是国难,心 情怀着一个类似阿Q 的信念,“不愿当顺民”。其实就是这样,能逃出来 的能有多少呢,覆巢 之下,岂有完卵?四万万同胞都能逃吗?国破家亡正 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 存,也给许多人重新诠释抗*救国的含义,唱了多年 的《在松花江上》, 现在现实地唱到珠江边上了。 在逃亡生涯中,余锐从一个未知的世界进入到启 蒙时代,动荡、颠 沛流离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随着时局的发展,随着大 人,他到过封川、开 建、高要、肇庆、大湾、新桥、新兴等地。每一处住 的时间都不太长,四 岁以前是怎么过的,他已没有什么印象了。然而*使 他高兴的时刻就是在 夏天的晚上,当外婆忙完了**家务以后,带着小板 凳,挟着*席、领着 小余锐来到祠堂前的晒谷地,把席子一摊,来个席卷 天下的时候,余锐和 三姐燕芬就会聚拢在外婆身边,乘着清爽的凉风,逐 渐稀释夏天的暑气, 仰望深邃无际的星空,群星在不停地闪烁。有时外婆 就会对着月亮和大家 一起背诵起儿歌:“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 榔。槟榔香,摘子 姜。子姜辣,买蒲挞。蒲挞苦,买猪肚。猪肚肥,买 牛皮。牛皮薄,买菱 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顶屋梁。屋梁高,买 张刀。刀切菜,切着 阿婆(虾仔)的菠萝盖。”这时婆孙之间也会相互用 手砍向对方的膝盖, 大家就笑得很开心、很自然,仿佛忘记了是在逃难之 中。不知过了多少时 间,当天空已大白,余锐醒来时,发觉自己是在*上 。久而久之,余锐似 乎发现一条规律: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想睡就睡, 一觉醒来时都会在* 上,这也算是儿时的一点发现吧。 孩子们逐渐成长,也很快就相互熟悉了,成天无 所事事。大人们为了 生活下去,总是想尽办法去弄粮食、弄钱维持家庭的 温饱,个中的艰辛, 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到的。男孩子开始还在小河涌边摸 鱼捞虾,割稻子以后 就熏田鼠,不易得手以后,就成天捉迷藏,打打杀杀 ,不停地追逐。女孩 子就上山采野果、跳格子、抓沙包,打发*子。当男 孩子玩腻了为寻求刺 激,就找准一个女孩子作目标一拥而上,把她的衣服 脱下来,接着就是一 阵狂笑和女孩子凄厉的哭声。这种游戏还不停地继续 下去。这些哭声也唤 醒了大人们的意识,不得不严肃地面对孩子教育的现 实了,否则这些孩子 的未来是什么,大家都可以想见的。 不知过了多久,孩子们都要上学了。余锐的三个 姐姐分别上了三个年 级,剩下余锐因不够年龄,放在家里*难照顾,经向 学校提出,勉强同意 和三姐编在一个班里。三姐比余锐大两岁,余锐只是 个跟屁虫,穿着外婆 用大襟衫改的长衫,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学校设在一个破庙里,课室简陋残缺,课桌和椅 子是支离破碎拼凑 的。但孩子们还是很高兴,因为总算有书读了,读书 成了他们的**品, 和现在的学校比起来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在那个年 代,竞成了一个民族 的企盼。 学校基本课程还是有的,余锐觉得印象*深的是 音乐课,唱的歌大 多是抗*救亡的时代曲,如《在松花江上》、《义勇 *进行曲》、《大 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员之歌》、 《渔光曲》、《清漳 河》、《延水谣》……老师大多是充满**的年青人 ,任教的时间不很 长,他们抗*热情很能感染这些学生,毕竟这些人都 是逃亡者,正在经历 着生活的炼狱。在这里学生们有时还能看到无声电影 ,记得**个电影是 《全民总动员》,还出现了***讲话的镜头。这在 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 情,相片居然能动起来,科学技术**次给大家带来 巨大的震撼。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