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别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作者: 吴纬中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别让孩子成为长不大的大人
ISBN: 9787559618269

作者简介

吴纬中,毕业于淡江大学英美文学研究院。学生时代,立志成为一名真正“懂”学生的好老师,*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的英语老师。他独特的教育观和学习理念*到了众多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内容简介

如何“学做自己” 找自己、做自己是一个持续不断、颠簸的过程,*没有快捷方式。 “做自己”,大概可以在青少年的标语口号排名中挤进前三,是这几年流行到浮滥的一个词,也是我*常听见学生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其实也不只是这几年的事了,一九八八年耐克品牌的“Just Do It!”,一九九○年饮料广告中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做自己”经历了千万次的变装,隐藏在流行歌曲、大众广告、电影媒体、励志书籍中。“做自己就好,不要想那么多!”早已成为孩子们安慰自己或者彼此慰藉的一句话。而我认为,“做自己”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感官类 一种轻浮、浅薄做自己的方式。 这一类型的“做自己”,是把“做自己”当作掩护自己放任的借口,打开“做自己”的大伞,肆意伤害他人、颠覆规则,随心所欲地自我沉溺。不经大脑的说话叫“做自己”,对规则不屑一顾的作风叫“做自己”,尖酸刻薄的自恋叫“做自己”,百无禁忌的举止也叫“做自己”。 这种人误把白目、无礼、目中无人当作“做自己”。 思维类 这种类型的“做自己”,是明知自己所做的与社会期待相悖,但经过审慎思考、掂量利弊后,仍选择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对他人*低的影响为原则,决定要做自己。 他知道做自己其实不是一件那么潇洒的事,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得先循着纹理找到生命的脉络,厘清自己的价值观、愿景、梦想与热爱的理念。所以,做自己之前,他懂得首先要找回自己、还原自己,找到自己逃避已久的渴望;挖掘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压抑、被社会化的观念与不满;探索自己的性情、特质、喜恶、爱憎。在察觉不对劲的时候,勇敢地说出口;在感*不舒服的时候,认真地与自己内心对话;在内心不由自主冒出想法时,诚实坦然面对。通过阅读、历练、反思,知道自己的梦想与内心深处的愿望,直到这时,他能说不再为其他人而活,不活在任何一个人的阴影下,只为自己而活。 你什么时候才要开始做自己 我常和我的学生们聊他们未来的规划,其中与一个孩子的谈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身材高大,宽阔的脸庞上挂着这个年龄段少见的谨慎与节制。 “升学,当然是升学!老师,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想好了!” 他说起话来,每个字都加了重音,仿佛刻意让人感*他不可小觑的决心。 我问他,为什么要升学。 他说,如果不升学,爸妈就会看不起他,自己将来找工作的时候*会碰壁。他要证明给爸妈看,要拿世界**。 我又问他,为什么要拿世界**。 他说,只有这样,将来才会得到*多人的尊重,自己才会在世界的舞台上称霸。 我吞下了这种直线型问话的冲动,反过来换另一种方式询问他,陪伴他去思考自己*深层的目的和动机。 他说,自己所规划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给家人看,让他们不再看不起他。 我问他:“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家人而做的,那你又为你自己做了什么?” 他搓着冒汗的手心,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几年都是过着满足别人的生活。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才能不再过这种生活?”我继续问。 他直截了当地回答:“等我实现了梦想,意气风发的那天就可以了。” “如果到了*后,你希望的一切成真,他们还是对你不屑一顾,你要怎么面对呢?” 他说,如果真的那样,到时候自己就会想通了,做自己就好,也不会再过满足他人的生活。 *后,怀着复杂的心情,我告诉他:“那为什么你现在不开始好好想想,怎么去做既可以保持本心,又能快乐成长?”做自己的内在阻碍——惧怕,怕搞砸、怕他人眼光、怕被说闲话、怕无法融入、怕人失望、怕路走偏、怕自己不够好、怕失去、怕丢脸、怕没把握机会、怕徒劳、怕蒙羞、怕被拒*、怕被揭穿、怕没准备好、怕人生气、怕忘词、怕说错话、怕没被看见、怕无法说服别人…… 然而,怎么怕,怎么错。 由害怕所驱动的行为,即使*终得到所想的,也不免侵蚀了自己的心,活得胆战心惊,积年累月下来,造成了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行为模式。像《魔戒》里的咕噜,永远处于*怕的焦躁中,勾魂的**不时探头张望,却仅有胆量攀附在黑暗的洞穴口边,瞪大惊惧的眼睛,打量四周的凶险。 为了在别人眼中维持**形象,一切努力反而让自己*碎裂不堪;像毕加索立体派的人像,多角的棱面耗费力劲也拼不出一个完整的脸孔,只留下身份认同错乱的茫然。 做自己的外在考验——家人的期待 除了内在的恐惧外,让我们无法做自己的阻碍之一常来自我们*熟悉的亲人。 在尝试踏上“做自己”这条路的时候,也许我们能够无视那些无关紧要、仅仅靠动动嘴就批判他人的人,但面对家人的关心与爱的呢喃、不管你喜欢与否的循循善诱,才让人格外为难。 “大家都这么做,为什么你……” “早就告诉过你了……” “这样很不正常!” “我们为了你好……” ………… 身为两个孩子的爸爸,让我大胆地这么说:其实父母想要的并不多,通常他们对孩子的期待,首先是有一个健康、快乐、自由的生活;其次能运用*丰饶的资源,活得比他们这一代*幸福,且能为自己负责,完成自己的梦想。 纠结点在于,往往对幸福、快乐、自由、梦想的定义,父母和孩子不同。 但我觉得,在放手“做自己”之前,若能坐下来和父母有一次真实的交流,听听彼此的心声,一定会*好。 在这样的谈话里,可以聊聊: 1. 自己真正在乎的事(这个在乎不只是外在的,*是内在的。比方说需要被尊重,想要被信任,并说明自己想被尊重与信任的方式是什么)。 2. 想要做的事,这件事的意义,以及这件事对自己的重要性。 3. 自己现在的想法,以及这些想法是如何一点点产生的。 4. 站在父母的角度换位想一想,会不会信任自己,会不会安心。 5. 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做好了万全准备(查过资料、经过深度调查)的,也承诺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说完自己想说的话之后,好好聆听父母的回应,听听他们的忧虑和意见,听懂他们尖锐话语背后的温柔。再慢慢地、耐心地响应他们,因为父母常常比孩子*为脆弱,一想到儿女,他们都有着一颗看不见的玻璃心。 人都是需要同理心的,就连家人也是。如果能把真正所要的,心平气和地和父母说清楚,在“做自己”的路上一定会省力许多。 ★一味地希望孩子长大,却忘记了孩子真正的成长。 “不想让爸爸妈妈失望”“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我要快点长大,这样……”这是现在多少孩子的独白,但是这他们真正的心里话吗?在许多家长一味地叮嘱“我们都是对你好”“你要考个好学校”……看似爱意满满的背后,真的走进过孩子的内心吗? ★**告别拔苗助长式的“伪成长”。 现在很多孩子心理上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做什么都不能让父母失望,不能让老师失望,要多多做*表扬的,对的事。其实,很多孩子都拒*认识自己的“不能”,这种成长实际是“伪成长”。 ★不要急着把孩子变成“大人”,而是要在他们独自飞翔前,准备*多的生存能力。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说明孩子的全部。大人们需要给与孩子*多的能将来走进社会的生存能力,比如,可以告诉他们:经历了失败,才知道站着的可贵/如何学会原谅他人/认真道歉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责备不等于羞辱等。 ★给孩子撕去所谓的标签,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累计不被信任、未被认可、甚至被贴上标签的过往。久而久之,他们无奈的选择照着别人眼中自己的模样而活。zui后可能就自我放弃。这种在成长中遇到的情况还有很多,每种情况都会有相应的解决方式。 ★不是只有“我能”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写照。 要让孩子学着拥抱自己的“不能”。一起去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写照,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让孩子*终由内至外,从身体到内心真正地成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