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故事

甲骨文的故事
作者: 董作宾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甲骨文的故事
ISBN: 9787573018403

作者简介

董作宾(1895—1963),中国甲骨学家。本名作仁,六岁入塾后改名作宾,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曾任福建协和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28—1934年间,曾先后八次参加或主持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1933年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甲骨文断代的十项标准,对甲骨学研究有划时代意义。曾主编《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殷墟文字外编》,并著有《西周年历谱》《中国年历总谱》《殷历谱》等书。在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的同时,也进行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今有《董作宾先生全集》。 董敏,著名摄影家。董作宾三子。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推广甲骨文普及,以及其父亲之学术研究和学术方法。

内容简介

★ 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宾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入门书 1928年10月,董作宾在安阳殷墟挖下了科学考古的第一铲土,并前后八次主持或参加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他提出的甲骨断代学是甲骨学一个标志性成果,开启了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序幕,为甲骨文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方法。董作宾也因此被称为甲骨学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对于文博爱好者、历史考古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权威专业且易读好懂的甲骨文入门之选。 ★ 走进殷墟考古现场,揭开商代的神秘面纱 本书详述甲骨文成为国宝的历程及寻根殷墟的经过,展现考古工作的艰辛和对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从1899年第一次发现甲骨到15次殷墟考古发掘,甲骨文的发现填补了商代历史研究的空白,让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整整提早了几千年,让“商朝”从一个传说和神话正式变成一段有据可靠的历史。同时甲骨四堂等学者对甲骨学的建立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展示了甲骨学研究的学术传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 追溯文字的起源,见证汉字的演变历程 本书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清晰地呈现了甲骨文的历史演变脉络。涵盖了从商代的占卜文字到不同历史时期甲骨文书写风格和特点的变化,如殷商时期不同阶段的甲骨文在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整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甲骨文科学、系统的造字原则和演化进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文字起源之早,突显了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 解读甲骨文密码,展现商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甲骨文是商代历史的重要载体,从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反映出商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节,如祭祀活动、战争情况、气象预报、农业收成、疾病医疗、女性生产等。通过对这些卜辞的解读,还原商代的历史场景,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商代的历史氛围,对揭示商代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军事组织等有重要的意义。 ★ 60个常用汉字背后的小故事,让每个人都可以读懂中国文字 本书从人体篇、方位篇、自然篇、动物篇、植物篇、数字篇、器物篇等角度介绍了60个常用汉字的演化小故事,内容轻松有趣,可以让读者快速领悟、吸收字里蕴藏的丰富文化。“中国文字是中国人一生相随的基因,我们要认识了解这些‘基因’,方不愧为有文化水平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