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国际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引导青春期男孩全书(10-18岁男孩的父母必读)
ISBN: 9787801038296
第1招 “我的事不用你管!”——为何儿子越来越叛逆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一提到青春期,很多男孩父母可 能都会这 样无奈地叹息: “哎,青春期的男孩实在太难管了,学习成绩不见长,和父母对着干 的能耐 却见长了!” “我刚上初二的儿子去年在我强硬的要求下把长发剪短了,但这孩子 却把一 头黑发给我染黄了,后来竞又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烫了一个非主流的爆 炸头回 来。他这不是故意惹我生气吗?” “10岁之前儿子还算比较乖巧听话,可是一进入青春期,他就突然莫 名其妙 地给你来了一个大反转,你要是让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整天像个刺猬 似的, 瞅谁不顺眼就扎谁!” 青春期的男孩的确是像上述父母们所讲的那样:越是父母明令禁止的 事情, 如早恋、逃课、打架、上网等等,他们越是要去尝试一下。那么为什么往 日听话 懂事的小男孩变得越来越叛逆了呢?对此,教育专家们通过对青春期男孩 的接触 与研究,得出了他们青春期叛逆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第一,男孩进人青春期,体内雄性激素分泌过剩。10~18岁时,男孩 体内的 雄性激素会迅速增多,此时因为激素过剩而得不到合理宣泄,男孩们就会 变得情 绪起伏不定,进而产生一些叛逆行为。从这一点上来说,青春期男孩的叛 逆是不 可避免的。 第二,男孩在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出现失衡的问题。男孩在青春期 时,内 心冲突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在身体上已经和成人无异的“小伙子们 ”,开 始渴望独立,渴望自己有可支配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的权利,但由于 他们初 入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很多方面他们又必须依赖成人。因此,这种矛 盾使男 孩内心深处冲突频现,自然而然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叛逆行为。 第三,父母错误的引导方式导致男孩叛逆。中国父母教育不听话的儿 子,习 惯性的引导方式是“母亲唠叨”、“父亲打骂”,这种引导方式必然会引 起青春期 男孩的反感,因为在他们自己心中一直想给成人传递的是这样的信号,即 “我长 大了”、“我需要尊重”、“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渴望理解和信任 ”、“我也要面 子”……但是父母批评式的引导方式只会激活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叛逆因子 。 那么在了解了以上青春期男孩叛逆的原因后,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正确 的引导 方式来应对青春期男孩的叛逆行为呢?下面就给因为儿子叛逆而头疼的父 母们提 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理解和宽容儿子的叛逆行为 父母们总是说“儿子越大越不听话”,尤其在男孩进人青春期后,他 们开始 变得喜怒无常、行为出格,难道真是“翅膀硬了”,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了 ?事实 并非如此。男孩每种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例如儿子回到家之后 ,一直 板着脸,可能是在学校挨了批评或者是因为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 所以,当你的儿子突然出现一些叛逆行为时,不要急着去批评和指责 他,而 是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并引导他说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这样的 情绪。 下面这位母亲对青春期男孩的引导方法的转变,十分值得其他父母借鉴: 一天,上初一的儿子放学后很晚才回到家,我非常着急。所以,儿子 一进家 门,我就生气地说:“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一放学就回家,你怎么就把 我的话 当成耳旁风呢?整天就知道在外边瞎逛……”儿子看着我一愣,然后低下 头什么 话也没说,就走进了自己的房间,而且“哐当”一下把房门狠狠地关上了 。 晚饭的时候,儿子没有出来,我以为他在写作业,也就没有叫他。可 是等到 晚上快10点了,这孩子房间里的灯还在亮着,他也一直没出来。我觉得可 能是 我之前的话伤害了儿子,如果我心平气和地询问,也许事情就不会这么僵 。所以, 打算道歉的我轻轻敲响了儿子的房门。 儿子没有给我开门,而是闷闷地说:“如果你还要继续批评我,就在 门外说话, 我听得见!” 我语气柔和地说:“儿子,对不起!你回家晚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是 妈妈不 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你。饭我已经给你热了两遍,你别忘了吃!” 后来,儿子给我打开了房门,并且告诉我他回家晚的真正原因——路 上堵车。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向儿子保证以后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才重新赢回 了儿子 的信任。 其实,大多数青春期的男孩都像上述事例中的男孩一样,当他们对父 母的教 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时,只会闷在自己心里或者找其他发泄渠道,进而产 生更多 的叛逆行为,尤其是父母无端的批评和指责,更会让他们选择和父母对着 干或惹 是生非。 因此,面对青春期男孩的叛逆,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给予理解和宽 容,允 许他们叛逆,但也要正确引导他们从叛逆的行为中解脱出来,以合理正确 的渠道 和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做一个真正快乐、向上的青春少年。 方法二:面对叛逆男孩。引导比抱怨更有效 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父母对青春期男孩的抱怨,诸如: “我们家儿子无可救药,就知道顶嘴!”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