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4.20
折扣购买: 两帝三朝全传(共3册)/明史纪实小说系列
ISBN: 9787515517964
第一章 皇太后张氏离开大行皇帝梓宫后,步行回后宫。跟随 的女官、宫女、宦者,没有一人敢劝说她老人家登辇。回 宫后,她面无任何表情地坐了一两个时辰。殿内外侍奉的 女官、宫女、宦者,没有一人敢出声,更没有一人敢劝她 老人家开口。 太后娘娘的哀切之情,众人都能够理解。 大行皇帝是太后亲出,老者送少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自是莫大的哀痛。况且,大行皇帝只有三十八岁,不但 是一般意义上的“黑发人”,而且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 为的时候;况且,大行皇帝励精图治,备受赞誉,似乎大 明的前程就寄托在他的身上。大行皇帝的英明,当然和皇 祖考太宗皇帝、皇考仁宗皇帝的调理教化分不开,而太后 对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否则,大行皇帝就不会留下 “国家重务,必禀皇太后而行之”的遗诏。也许正是这一 句话,使得皇太后的哀切之情倍增。 如果太后娘娘的沉默仅仅是因为哀切之情,她的心腹 女官、宫女、宦者们,三言两语也好,滔滔不绝也好,还 不乏开解之辞。但不难看出,太后娘娘的沉默不仅是因为 哀切之情;不难看出,皇后娘娘在想着一件关系重大的事 情,在思考着一个难以抉择的决定。这件事情,这个决定 ,是除太后娘娘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想,更不能说的。当 然,并非每个人都看得出来;但再愚钝的人,只要一经点 拨,也不难懂得。 太后宫里的沉寂,让人感到窒息。幸亏在天将黑时, 太后自己开口。她吩咐道:“唤兴安来,我有事交代他办 。” 兴安是一名司礼太监。司礼监排在第一位的是掌印太 监,兴安并非掌印;排在第二位的是秉笔太监,兴安并非 秉笔。如果说他和一般的太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甚得 大行皇帝信用。但即便就这一点而言,他也不是排在第一 位或第二位的:和他资历相仿的司礼太监金英,更得大行 皇帝信用;另一名司礼太监范弘,受大行皇帝信用的程度 ,也和他在伯仲之间,或许还稍稍高于他。不少人议论, 大行皇帝如果多活几年,哪怕多活一年半载,司礼监的大 印一定交到金英的手里。而今大行皇帝宾天了,司礼掌印 若易人,首选也应该是范弘。 因此,皇太后在大行皇帝宾天后,没有召入金英,没 有召入范弘,而召入兴安,便有人暗自猜测,是不是太后 娘娘更看重他,是不是对他要有更重要的委任?连他自己 心里头,也在哀悼大行皇帝的同时,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 。 但太后的第一句话,让他恢复冷静。 “兴安,你是进过内书堂的。有句古话,叫作国赖长 君。这是什么意思,你讲给我听听。”皇太后说。 内书堂是宣德四年,大行皇帝创立的。在那以前,识 字的宦官不多;而司礼太监的职责之一,是代皇帝批答奏 章,即所谓“批朱”。内书堂就是为解决这个不足而设立 的。兴安是第一批入内书堂就读的宦官之一,肄业后,顺 理成章地进司礼监办事。其实,不入内书堂也会知道,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