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十讲

贝聿铭建筑十讲
作者: 黄健敏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贝聿铭建筑十讲
ISBN: 9787571303037

作者简介

黄健敏 中国台 湾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学硕士。曾担任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捷运工程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理事。曾任教于中原大学、东海大学、文化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1993年起参与中国台 湾公共艺术方针与执行工作,著书撰文推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 著作:《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台 湾建筑的先行者》《美国公众艺术》《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庆典公共艺术嘉年华》《艺术尽在街头》等。 主编:《空间美学新发现——公共艺术的教育·参与·创作》 《都市美感心体验——公共艺术的多元·跨界·场域》《阅读贝聿铭》等。

内容简介

第一讲 世纪大师 建筑师贝聿铭 1935年8月13日,柯立芝总统号(President Coolidge)轮船自上海经日本航向旧金山,船上一位十八 岁的少年——贝聿铭(Ieoh Ming Pei,俗称I.M.Pei, 1917-2019),憧憬着新大陆的生活,他于8月28日登陆旧 金山天使岛(Angeles Island),接着搭上火车奔赴东岸 ,璀璨的生涯就此展开,未来的美国梦造就了世纪的建筑 大师。 初抵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贝聿铭,对 于法国学院式强调绘图训练的建筑教育不满,只在宾大停 留两周,就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一二十年代,宾 大建筑系是培育中国建筑师的摇篮,对中国建筑有极深远 的影响。相对地,以工程学为强项的麻省理工建筑系虽然 中国留学生不如宾大多,但他们的专业素养很强,毕业于 麻省理工建筑工程系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关颂声(Sung Sing Kwan, 1892-1960)回国后成立了基泰工程司(Kwan, Chu and Yang Architects),对中国建筑之贡献不可小视。 麻省理工的建筑学院创立于1932年,威廉·爱默生 (William Emerson, 1873-1957)出任首届院长,从上任 至任期结束的1939年期间,他将建筑学所涉及的领域扩充 ,增设城市规划系,使得建筑不单只关注设计,还涉及公 共政策与社会学等课题。受爱默生的鼓励,贝聿铭从建筑 工程领域转至建筑设计专业学习。根据贝聿铭的自述,在 校期间他在图书馆自修,从英国出版的《建筑评论》 (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中吸取有关旧大陆的新建 筑的信息,其中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 1965)的建筑最具新意。“几乎我一半的建筑教育受益于 柯布西耶的书。”1935年11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邀请柯 布西耶至美国访问,爱默生院长特地邀请他到波士顿参观 ,柯布西耶逗留了两天,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以“现代建筑 ”为题发表演讲,“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最重要的两 天……”贝聿铭如是说。柯布西耶作品以几何美感与混凝 土呈现雕塑感,在贝聿铭作品中可屡见柯布西耶的影响, 贝聿铭终生戴着的圆眼镜,就是典型的柯布西耶式眼镜。 1948年贝聿铭放弃哈佛大学教职,赴纽约加入房地产 开发巨头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的韦伯 纳普公司(Webb & Knapp Inc.)。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安 置战后退役的军人、同时挽救日渐衰败的市中心区,杜鲁 门总统于1949年颁布住宅法案(Housing Act of 1949) ,表示将由联邦政府提供资金援助,清除贫民窟,并计划 建造八十万个住宅单元。齐肯多夫对这个项目的远景极为 看好,积极地四处奔走致力建设。自1948年至1955年间, 身为韦伯纳普公司建筑部主任的贝聿铭,全力陪同老板开 发业务,到全美各大城市巡视勘查,参与重要会议,这些 珍贵的经验,使他得以日后在面对权贵时气定神闲,自有 一套得体的应对。 纽约基浦湾公寓大楼(Kips Bay Plaza, 1957-1963 )项目,是贝聿铭开始尝试混凝土新工法的滥觞,这得归 功于其手下大将阿拉多·寇苏达(Araldo Cossutta, 1925-2017),从早期的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馆大楼 1988年7月,卢浮宫拿破仑广场上,升起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壮丽的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一度,玻璃金字塔取代艾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新地标。   没有建筑师比贝聿铭对过去五十年的社会和政治景观造成更难以磨灭的影响。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肯尼迪家族、保罗.梅侬、密特朗、欧维兹和中国银行等客户身上。   贝聿铭所到之处都引人注意。尽管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匪浅,私底下的贝聿铭仍是难以捉摸的。恍如童年时代四面高的祖宅,它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即使是他以前的合伙人也表示不曾真正跟他亲近过。解开这谜团的线索就在复杂的社会阶级,甚至在古老庭园的石头和潺潺流水之间。   贝聿铭不仅是建筑大师也是生活大师,他是一个很讲求现实的人,做事认真、谦虚、沉着稳重,他有一句话:“人生不要浪费时间在追悔”。他说:“建筑不仅是人类蔽避风雨的住所,更是人类供应居所的一种方式。随着文明的进展,人们居住的方式及观念跟着有所改变,进而反映在建筑上,或者说建筑是文明的一面忠实的镜子,一栋建筑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筑也是一个地方的象征。”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他用了一个世纪,让自己的建筑遍布4个大洲、10个国家,为世界留下一座座传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