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帮你调血糖

中医帮你调血糖
作者: 林青//子奇
出版社: 人民军医
原售价: 28.80
折扣价: 21.89
折扣购买: 中医帮你调血糖
ISBN: 97875091131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十二、全面系统地调整血糖 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机体对糖代谢的调 节能力降低或丧失,当机体对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气候骤变、过度劳累 、情绪波动、工作紧张、饮食不当、睡眠不佳、活动多少等而引起变化时 ,都会引起血糖的波动;其中情绪、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这四者对血糖 的影响最大(图1-1)。因此,如何调整好这四者的关系很重要。 (1)糖尿病患者的情绪紧张或有应激状态时,会导致胰岛素的拮抗激素 如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等增多,促使血糖升高。 因此,遇事要保持情绪稳定,尽量排除影响情绪波动的因素。若出现情绪 波动而导致血糖升高,首先排除干扰因素保持情绪的稳定,再观察3~5天 ,血糖仍不下降时,可适当增加餐前的降糖药物或调节饮食,适当减少每 餐的主食或以少食多餐为主。 (2)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保持相对的恒定。由于进食过多或吃甜食而引 起血糖升高时,要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饮食,同时餐后1.5~2小时适当的增 加活动量。若高血糖持续不降者,必要时应适当地增加餐前的降糖药物剂 量。 (3)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比较满意和稳定时,而某时又要增加活动 量时,为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可在进行体力活动前适当加餐或餐前减 少一定量的降糖药物。 (4)当血糖未控制好而血糖很高,尤其是空腹血糖很高时,糖尿病患者 不宜做剧烈的活动。应以饮食控制和应用降糖药物治疗为主。否则,进行 剧烈的活动将使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升高,而使高血糖更难控制,有的病人 甚至于可产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由于某些原因而使糖尿病患者进食减少时,无论有或没有发生低血 糖反应,都应该及时减少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并适当减少活动量。同时, 鼓励患者尽快恢复原有计划的食谱用餐。随着患者用餐量的恢复,餐前的 降糖药物和运动量也可逐渐恢复。 (6)当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而下一餐前又出现低血糖的 症状时,可将患者的主食量减少1/4~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或者将餐前 的降糖药物比原方案再提前15~30min应用。这样既避免了餐后的高血糖又 可防止餐前的低血糖发生。 (7)空腹血糖高的糖尿病患者,应鉴别空腹血糖的升高是由于病情未控 制好、Somogyi效应还是黎明现象。若是由于病情未控制好的患者,应在晚 餐前加作用时间较长的口服药物(如优降糖),或在睡前注射中效作用的胰 岛素(如NPH或诺和灵N),以控制夜间的高血糖;Somogyi效应的患者,应在 睡觉前适当加餐或适当减少晚餐前的降糖药物,以防止后半夜发生低血糖 ;黎明现象的患者,应在睡觉前注射中效作用的胰岛素,以控制后半夜尤 其是凌晨的高血糖。 十三、调整血糖从“心”开始 (一)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心理调整 1.保持乐观心理 患了糖尿病后,不论病情轻重,一定要科学地对待 ,竭力保持乐观心理,分散注意力,避免情绪波动。或到室外放松,或找 朋友谈心,释放郁闷情绪,调整心理,有利于病情的稳定。 2.学习和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 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教育活动 ,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规范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 生存质量。 3.克服“怕麻烦”的心理 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的,为理想控制血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生活中需要做许多具体的事情,如严格地合理控 制饮食,每天定时、定量进餐,经常地、定期地测量血糖、尿糖和尿常规 及其他理化指标,还要经常就诊等等。麻烦事很多,便容易产生怕麻烦的 心理,而不愿意坚持做下去。因此,克服怕麻烦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应 好好想一想,如果不坚持这样做,血糖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现在怕麻 烦,不认真对待疾病,一旦出现并发症,造成各种功能损害,如致盲、致 残等,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肉体上和经济上的巨大负担。与此比较,现在 的“麻烦”是微不足道的,应转变观念,把现在的“麻烦事”当成生活中 必不可少的事,只要坚持下去养成习惯,也就不会觉得麻烦了。 4.克服麻痹思想 有些糖尿病患者刚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后,能按照医 生的要求做,严格控制饮食,积极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但随 着患病时间的延长,逐渐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淡漠了,饮食、运动、服药、 监测等等都不按要求做了,一切都打算顺其自然,不管不顾了。其实,这 样做不但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还会加重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明 显的并发症,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一定要克服对慢性病的麻痹思想, 永远保持对疾病的重视态度。 5.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对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非常有益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参加一些有益 的活动,努力培养一些爱好,如唱歌、跳舞、文体活动、养花、看书、下 棋等等,以更好地调整患病后的心理状态。 6.坚持适当的学习和工作 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只要科学地 对待它,遵循治疗计划,血糖就可以控制在理想水平,从而可延缓并发症 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并且完全可以像正常人那样生 活、学习和工作。糖尿病患者坚持适当的学习和工作,这不仅可以使精神 有所寄托,也是缓解患者消极情绪的好办法。但要注意,在学习和工作中 不要急躁,要量力而行。 7.消除恐惧心理 找出产生恐惧的原因,应了解到只要多方面综合治 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避免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应懂得精神 因素会加重糖尿病,只有解除精神恐惧,再配合药物疗法,才能更快地获 得身心健康,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机会。 8.解除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使血糖迅速增 高。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很多,如有些患者认为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因而 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患者急于求成,病情没有及时控制好或有反复 ,也产生紧张情绪;有些患者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视 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联想自己的将来,忧心惆怅, 而倍加紧张;有些老年人则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紧张;其他如工作压力、 人际关系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也可造成紧张心理。为解除精神紧张,要 分析产生精神紧张的原因,以对症治疗。如因不了解糖尿病而紧张,则要 学习糖尿病的一般常识;因病情控制欠佳或反复而紧张,则要分析原因, 对症治疗;至于出现较重的并发症,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积极 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则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 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病情控制稳定,身心健康 ,是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的最好办法。其他如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一 些业余爱好,加强适度的运动,改变一下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愉快地 笑,痛快地发泄等精神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控制或消除精神紧张。P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