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世界文明(上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印度与世界文明(上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 [印] D.P.辛加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15.00
折扣价: 79.40
折扣购买: 印度与世界文明(上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ISBN: 9787100167932

作者简介

D.P.辛加尔教授,伦敦皇家历史学会和亚洲学会会员。曾在新加坡大学、昆士兰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执教,曾任印度史学会**。辛加尔是20世纪后半期印度史学界活跃而多产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现代印度的社会与文化》(1980年)、《英国的外交政策与吞并上缅甸》(1981年)、《吉卜赛人:流浪中的印度人》(1982年)、《东亚佛教》(1984年)等。 译者简介:庄万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南亚史。主持**教委社会科学“85”规划项目“印度当代**研究”;合作主持中华社科基金项目:《殖民地印度综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章 哈拉巴到雅典 人类比文明要古老得多。构成历史基础的文字记载仅 仅展示我们过去的片断;这个片断即使在*好的情况下也 是不完整的,在*坏的情况下则是混乱无序的。然而,在 相对新近的考古学科的帮助下,对历史的追忆已被从约五 千年扩展到约二十五万年,这使文化这一拼板玩具的各处 不同部分呈现出稍微连贯一些的形式,虽然拼板的众多重 大部分仍然下落不明。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生活有千万年 之久。但是,尽管人类是所有动物中*软弱者之一,却只 有他们能使自己适应环境,并且改造环境使之适应人的要 求。在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地区,人类仅仅使自己的习惯 适应自然环境,在其他地区则向自然进*。所以,到公元 前七千纪时,人类已开始在有雨水、不封冻的河流和内陆 湖泊浇灌的地区定居,开始耕种土地、饲养家畜,并与自 己的同类相对和睦地相处。 文明的*初迹象出现在由印度河流域绵延向西越过西 亚、沿着北非海岸直到大西洋、向东直到长江流域的诸多 地区。恰当组织的村社生活,很快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得到改进的农业技术和*益增加的稳定性,产生每一个人 为集体利益而放弃自己部分自由的*为紧密的社会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具有城市文明全部复杂性的大城 市。*早的**文明在印度、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几乎同 时创建。 尽管证据缺乏,但仍足以证明:人类总是汇集知识, 即使是在文明的拂晓时期,也有社会之间的经常接触以及 思想与艺术技巧的频繁交流。与人的器官的进化速度相比 ,文化演进的速度如此惊人地迅速,以致“看起来是由于 人类所特有的向自己邻居学习的能力;一个社会为适应特 殊环境而进行的创造发明,能被另一个社会采用,以满足 其相当不同的需要”。因此,印度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与历 史本身一样悠久并不足为奇。 其他古代文明早已不复存在,而印度文明尽管经历革 命性的变革却仍在发展。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的各 古代文明没有幸存下来,它们现在的文化不再构成联结过 去与现在的完整链条,例如现代埃及人几乎**与几千年 前尼罗河畔的繁荣文明失去联系。但是在**印度,印度 教徒从那些与其祖先*初提出时相差无几的概念中寻求灵 感。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语言与文学,远比甚至希腊和 意大利的这一切*有延续性。印度文明的古老性本身或许 是值得怀疑的长处,但是它继续存在的事实意味着它具有 非同一般的活力和自身**存在的特质,除中国文明可以 大概与之相提并论之外,其他文明均望尘莫及。除了这种 内在活力之外,印度文明的延续性还主要由于其适应外国 文明优点、调和矛盾和吸收新思想的能力。没有哪个** 比印度*加频繁地遭*外国人入侵和占领,可是没有哪一 种文明在古代能像印度文明那样在国外广泛传播。印度因 此在世界各文化中占有中心地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 贡献。 印度与西方世界的接触,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以民族 迁徙作为先导的贸易关系必然发展为文化关系。这种观点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国一同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十分深刻影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的贡献。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文明既曾繁荣昌盛,也尝衰微低迷,但它却历经劫难,踣而复起,四千余年,绵延不*,并在20世纪中叶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