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39.50
折扣价: 24.50
折扣购买: 知父何年
ISBN: 9787210106920
01 触摸父辈的历史 临近2013年父亲的百年之祭,我突然从心底涌起了一 股想触摸父辈历史的强烈欲望。我时而默默地在想,知父 何年?一个人究竟在什么年龄与什么样的人生状态才想并 可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父亲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1973年10月 父亲闵嗣鹤去世时,我20岁。如果除去“上山下乡”的四 五年、除去儿时不晓事理的几年、除去“文革”中父亲被 隔离及在外地的时光,我们子女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十分有 限。父亲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离得我们很近,又仿 佛离得很远的亲人和家长。何况,那时一个二十岁的我, 还远远未成熟到想了解并可以理解父辈的年龄。知父何年 ?其实这是颇感惭愧的吾辈发自内心的追问,尽管父亲是 一个让家人感到骄傲和令人们尊敬的数学家。当然,父亲 也是那个时代与历史的群体中的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学者 。 父亲生在北京,我们几个孩子也出生在北京。但是,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一再提到我们的祖籍是江西奉 新。子籍随父,至今在我的籍贯一栏填写的还是父亲当年 告知的江西奉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奉新一直是一个 相当遥远、神秘与值得向往的地方。直到几十年之后的 2007年有机会踏上江西的土地,我从南昌到奉新,再从县 城坐上了下乡用的三轮电摩托车,几经颠簸终于进了村, 才真正实现了圆梦般的奉新石下闵家的寻根之旅。 映入眼帘的是江南的水乡、江西的红土地,村前绿树 成荫,一片开阔的稻田,远山近水,这就是祖辈的生息之 地。我被带到的一块空地,据乡亲们说闵家祖上的房子已 在抗战时期被日本飞机炸毁。如今,村里老旧房屋和完小 斑驳的旧桌椅都在提醒着我:这里仍然是一个并没有真正 脱贫的“革命老区”。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似乎已经空心化了,这里也不 例外。青壮年几乎倾巢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迎面走来的老 弱、妇孺和残障者。闲来无事的村民在屋里围了里三层外 三层,原来在打牌娱乐。 说真的,这次去祖上寻根,多少有些令人失望,有限 的所见,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太好。唯有年龄大小不一的 学龄儿童坐在破旧的教室里,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神和村旁 滚滚的南潦河水,让人仿佛看到了昨天的历史与明天的希 望,而令人心动不已。 父亲去世时正值花甲之年,在吾辈当时眼中,父亲是 那样的老成持重,虽身处“文革”仍不失教授的淡定与风 采。几十年之后,自己已步人父亲当年般的年龄,却底气 不足,总觉得在心智与心态上比父亲那一辈差得很远、很 远。 写关于父亲的小书,是一个需要有兴趣、有时间和有 能力的事。这是一件我20岁的时候不会写、无法写,40岁 时无暇写,只有到了步入初老之年的时候才可能做的事。 也许只有到此时,后知后觉、几近无欲无求,心如止水的 我,才到了能够进一步理解父辈的过往、咀嚼和理解人生 与历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