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赏析(精)/大家小书

宋词赏析(精)/大家小书
作者: 沈祖棻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宋词赏析(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19725

作者简介

沈祖棻(1909-1977),女,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我国现当代**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有“当代李清照”美誉。1949年,《涉江词》结集出版;新中国国成立后,诗词研究著作《宋词赏析》、《唐人七*浅释》获得广泛好评。

内容简介

我们可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从词体的发展来考 察,看这首词的题材、风格等是否可能出现在盛唐时 代。答案是否定的。中唐文人开始偶尔填词,从韦应 物以迄自居易、刘禹锡的作品,大体上是民歌的模仿 。但从温庭筠以下,就*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 ‘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欧阳炯《(花问集 )序》)的道路。像这首[菩萨蛮]中所表现的羁旅行役 之感,在晚唐、五代词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现的 阔大高远的境界、浑厚清雅的风格,也**摆脱了花 间派以绮艳风情为主的影响。如果拿温庭筠**的十 四首和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与这首词对照,就不 难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 如胡应麟所推断的,出于晚唐温庭筠一辈人之手,而 应当如浦先生所推断的,是北宋前期的产物。当时人 将其嫁名李白,无非是想为这首词**地位,使它得 以流传。这一点,倒是达到了目的。 其实,这首词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问题。它 是一首杰作,*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李白 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不会因为作了这首词而增价 。我们**只是为了这位题壁的作者没有留下他的名 字而感到惋惜。 有这么一位旅客,跋涉长途,中路在鼎州沧水驿 歇了下来。他在驿楼中凭高望远,引起了对于乡土的 怀念和欲归不得的忧伤,于是就在墙壁上题了这首词 。驿是旅客临时休息的地方,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怀有各种各样的感情而奔走道途的人,都得在那里歇 脚。墙壁上题有这样的词,是很自然的。 这首词一上来的两旬没有明写这位旅客及其所在 之地——驿楼,而是先展示他在楼上所看到的景色: 远远的一排齐整的树林,缭绕着迷迷蒙蒙的烟雾;在 树林背后,又露出了一带荒凉的山峰,那青碧的山色 简直教人看了伤心。这里写的,不但是秋天郊野傍晚 时候的风景,而且还是一位旅客眼中所看到的和心中 所感到的风景。这两旬虽然没有写出眺望风景的人是 谁,他又在哪里眺望,但我们从作者展示的景色中已 经可以知道,这*不是闺中少女所感*的牡丹亭畔的 **,也不是楼头思妇所见到的长安陌上的风光,而 是一位患有怀乡病的旅客在征途中所望到的秋郊广阔 然而黯淡的暮景。这里不但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也同 时抒写了人物的心情。这就是所谓景中有情,或情融 于景。 这种成功的描写固然由于作者对于生活有高度的 真实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而其语言的精练确切,也 大有助于它的表达。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字遣词,不 但极其确切地表现了交织在一起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 情,而且也强有力地预示了以下的意境和情调。如以 “平”形容“林”,构成“平林”一词,不但确切地 写出了是凭高望远时所见的树林,也同时表现了全词 阔大高远的意境。“漠漠”和“烟如织”,写出了一 片弥漫冥蒙的烟景,真切如画,而这幅画面呈现的色 彩又是凄黯的,与全词的情调相合。“寒山”给人带 来的是寒冷和荒凉的感觉。这只能是郊野傍晚的山色 ,而且是这位旅客所感*到的。“碧”本是青绿色, 这里用来指一般的山色。它可以随着季节、朝暮、阴 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是鲜明的,也可以是黯淡 的。而这里写的,无疑的是属于后者。山的碧色用“ 伤心”来形容,**奇妙而新颖。因为山本是无知之 物,这里却用人的感情来表现它,就显得特别深刻。 一方面,人本来伤心,所以眼中的碧山似乎也抹上了 一层伤心的颜色;另一方面,将山人格化,看作是有 生命、有感情的东西,就觉得这种碧色,正是它伤心 的表现,使人看了,*觉伤心。二者互相交感,成为 一体,即所谓情景交融。此词“寒山一带伤心碧”, 认为碧山伤心;李商隐《蝉》“一树碧无情”,叹息 碧柳无情:相反相成,值得玩味。 林烟织恨,山色伤心,已经使人触景伤情,何况 愈来愈晚,一片灰暗的夜色已经由外边不知不觉地进 入了楼中。这,就给全部图景涂上了一层灰色,加深 了这首词凄黯的情调。“暝色”不是一种实质的东西 ,*不能行动,这里却用“入”字来形容它的降临, 就*其生动地表现出了它由外而内,逐渐加深的过程 ,并同时传达了这位旅客对它的感*。所以“暝色入 高楼”这句,从抒情方面说,是加强了人的凄黯、迟 暮、孤独的感觉和情绪;从写景方面说,是由远到近 ,归结到词中主人公的所在地。这样,接以“有人楼 上愁”句,点明人物、地点以及人的心情,便不突然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