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科技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50
折扣购买: 一本有趣又有料的化学书
ISBN: 9787557677596
胡孟阳,毕业于韩国国立韩博大学,化学生命工学硕士。在实验室搬砖数年,善于把复杂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描述出来。希望能用自己的作品让大家消除对科学的误解和畏难心理,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
第96问:“沉迷实验的化学人,在生活中会有哪些别人没有的技能?” 答:经常做化学实验的人需要掌握实验室里的多种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成为习惯之后很有可能也被带到生活当中。 很多搞化学实验的人在做菜时撒盐都会一手拿盐,另一只手轻拍拿盐的手的手腕,这样撒出来的盐好控制,不会出现那种小手一抖半罐盐都下去了的情况。这在实验室里也是基本操作之一。在称量几十克的粉末的时候,这样倾倒试剂能在重量达标时及时停下,避免浪费试剂。但大学化学实验中已经很少再见到这么大剂量的实验了,经常只需要一小撮粉末甚至几个渣渣。因此现在全部变成了用药匙取用。 经常做实验的人由于经常刷洗玻璃器具,所以在家里洗碗会比较干净。洗碗时心中会默念十二字真经:“既不汇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因为在实验室中,水在玻璃仪器上汇聚成滴说明玻璃上有油等有机物附着;成股流下说明水没有倒净。玻璃仪器上黏附着一层油时,水因为不和油浸润,所以界面角小于90°,会在油上聚集成水珠。玻璃仪器里水不倒净,剩余的水蒸发之后就会在烧瓶上留下一层水渍,这是因为水中溶解有矿物质,这层矿物质会影响下次实验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时在用水洗完仪器后,还会用丙酮等有机溶剂冲一遍,把剩余的水带走,然后再放在干燥柜中烘干。 由于实验室中经常需要倾倒各种颜色、各种黏度、各种密度的液体,因此经常做实验的人,在倾倒液体时也得心应手。比如新买了一桶油要灌到油瓶里时,普通人可能要纠结半天,因为油桶又重体积又大,而且口也大,但油瓶口很小,稍微控制不好就会洒一地。这时就是实验员出手的时刻啦!对准瓶口,“哗”一下,油准确无误地落在油瓶里,正如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之化境,一会油瓶就满了。这就是“手熟”的技能。 第97问:“作为一个化学人,你如何破解生活中遇到的谣言?” 答: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谣言。作为一个化学人,当然要义不容辞地向谣言宣战,破除谣言从我做起。 遇到谣言时,首先要辨别出它是个谣言。这就要看平时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了。谣言通常会让大多数人受蒙蔽而相信。这时要看它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是否有科学依据和参考文章。如果有精力,可以去看一下它列出来的参考文献,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自己心里就会有把握得多。 有些谣言会使用一些小实验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但这些小实验往往偷换概念,罔顾自然事实,把实验现象往偏向自己的一方面解释。比如曾有人用指甲油涂抹泡沫塑料来证明指甲油有很强的腐蚀性。但指甲油能腐蚀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于指甲油的溶剂能溶解泡沫。面对这样的谣言可以讲清科学道理,用科学的方法重新设计实验破解。 有些谣言会用一些中文不常用但外文常用的新词激发人们的新鲜感,再自己解释。这时可以多查查资料,看看这些名称对应的中文是什么,很多时候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比如最近很火的水果酵素、水素水等,商家利用日语汉字名称误导消费者,宣传自己的产品,收取智商税。 还有些谣言借用一些最新科学成果的名称,比如引力波、量子,还有早些年的纳米,利用普通民众对这些概念不熟悉,随意解释、篡改实验结果,夸大作用,最终目的还是卖货。现在知识来源极为丰富,只要上网一查,就能了解到科学界最新的动向和科普。遇到似是而非的产品,多查一查,马上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 要破解生活中的谣言,最重要的还是多听听别人的说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让自己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进而破解谣言。 1. 让百度嫉妒,让搜狗抽搐,稀奇又古怪的化学冷知识! 2. 脑洞大开、启迪思维,实用又炫酷! 3. 拿得起,放不下!奇奇怪怪的知识点来袭! 4.让你变身话题达人、博学后浪、风趣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