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
ISBN: 9787544792271
李晓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栏目主讲人。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英国外交部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以☆高荣誉毕业。回国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研习中西方艺术史,获美术学博士学位。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从事艺术史与视觉传播的教学研究工作。独立主持国家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出版多部艺术、文化专著,发表三十余篇专业论文、近百篇文化艺术随笔,翻译了数十万字西方艺术理论著作。荣获江苏省文学☆高荣誉——紫金山文学奖;曾连续三年担任江苏省广电总台《微讲堂》《好书大家读》栏目撰稿及主讲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首批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称号。
除夕:年年年尾接年头 年前有位朋友问我有没有好春联,我便想起了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的一副对子。据说某个中秋夜,金先生把酒对月,心有所动,得出了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可下联怎么对呢?想来想去一筹莫展。待到大年三十晚上,还是他自己对上了,“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这只是个文字游戏,未必多么高明,但我对“年年年尾接年头”这句格外喜欢,读来大有光阴流转、岁月如梭之感。年尾是大年夜,旧岁的终了;年头是正月初一,新岁的开端。立在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我恨不能也像孔老夫子到川上去吼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年三十的学名叫“除夕”,这个名字很有趣。民间传说把“夕”形容成大怪兽,《吕氏春秋》里说新岁前一日,人们“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除夕”就是驱除恶魔,民间的想象力真是好玩。可如果要为“除”字找个更古雅的出处,就该追溯到《诗经》里的《蟋蟀》一诗:“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本在野外蹦跶,但天气渐冷,就会跑到室内来。蟋蟀在堂屋,提醒人们一年即将结束,若不及时行乐,时光便一去不复返了。“日月其除”的“除”是光阴逝去之义。我们在除夕夜全家团聚,共享美酒佳肴,一起娱乐,便是要抓住光阴的小尾巴,纵情欢乐一番。 除夕也要守岁,过了十二点这个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才能睡。可不同的人守岁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除夕与家人饮》一诗里说:“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小孩子要长一岁,离成年又近了一步,自然欢喜雀跃;可上了年纪的人难免对生命流逝感慨良多。白居易在临近六十岁那年的除夕夜作诗留念:“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他不是因为守岁不睡,是岁数大了加上感触多,所以睡不着;今夜一过,他可就是整整六十岁的人,哪能不感触万千呢!还有一位唐代诗人顾况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春节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可同时来临的还有疾病和衰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猛然惊觉身边的人事变迁,很难欢乐起来。 大过年的不说些“芝麻开花节节高”之类的讨喜话,却来吟诵这些没什么年味的诗有点儿煞风景。我们挽不住时光的脚步,也不能一味颓唐,总要拿出些积极的样子来。古人倒是提供了两条纾解的途径。一是如宋人扬无咎在《双雁儿·除夕》里说的:“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觥船是盛酒的器皿,我们不妨浮上一大白,好好享受今宵之乐,然后怀揣美好的愿望,大踏步地迈入新年。不管老少,人总可以努力把当下的日子过好。二是学学苏东坡,他在《守岁》诗里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过了今夜还有明年,时间虽说够用,可若虚度,只怕消磨的不只是岁月,更是壮志雄心。何必等到年头立新年愿望,在旧年的小尾巴上就该振作精神,发奋起来。 清明:遥指杏花村 古往今来吟咏清明的诗词不计其数,如果做一张清明诗词流行排行榜的话,打头榜的肯定是这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们通常认为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也有学者质疑这一观点,理由是杜牧去世后唐人编撰的几部诗文集都没有收录这首诗,它一直到南宋末年的《千家诗》中才突然出现并且毫无理由地归在了杜牧的名下。然而,不管这首诗是不是杜牧写的,都不会影响它的人气,原因就在于它的艺术魅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此时春暖花开,气清景明,可雨水也会比较多。韩愈《早春》中的雨是温情脉脉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雨是宁静欢乐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的雨是孤寂伤感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同样的春雨为什么会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呢?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有什么样的心境,眼前便会有什么样的景色。在这首诗里,诗人只用了两个字来形容春雨:“纷纷”。“纷纷”是雨丝风片不住地袭来,“纷纷”也是诗人在这个时节里凄迷纷乱的心绪。 “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一种悲伤至极的心理感受,其中有迷茫,有痛苦,有煎熬。诗里并没有说明“欲断魂”的原因,而是给读者留了揣测的空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离总是令人伤感的,这种分离可能是天人永隔:清明前后人们通常会祭扫先人之墓,想起已经不在人世的亲友,内心难免惆怅。除了死生契阔的别离之外,生命里还有一种分离同样令人悲伤,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明明都在世上,却天各一方,不能相聚。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本就孤独,又逢上淫雨霏霏,心情更加凌乱。“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写景;“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写情。情景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忧愁伤感的气氛里。 人生在世,愁苦忧伤的情绪总会来打扰我们的心灵。可我们不能任由自己沉溺在悲伤里,总要想法子排解,总要在“欲断魂”的绝望里开辟出些许希望来。于是诗人便“借问酒家何处有”,找个小酒馆,喝上一两盏,暖暖被雨打湿的衣裳,也消消内心的苦闷。那么他向谁问路呢?这句诗里没说,可我们读完下一句就知道了,“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向牧童问路,牧童如何回答我们不得而知,因为诗人只描写了他的动作—用手遥遥一指。这“指”字用得真好,胜过千言万语。人生在困顿迷茫中就需要这样的一指,这“指”字里蕴含着一种冲破忧愁的力量。 这首诗题目叫《清明》,当然可以作为一首描绘清明的诗来读。可在我看来,这首诗还表达了生命的某种情境:“雨纷纷”是来自周遭世界的种种烦恼,“欲断魂”是紧逼内心的痛苦感受,“借问”是为求出路的寻寻觅觅,而“遥指”则叫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杏花村”呢?这三个美丽的字充满了诱惑,它或许是间酒家,或许是个村落,又或许是带给我们温暖慰藉的一个希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思想底蕴,是为更美好未来奋斗的精神动力。南京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主讲人李晓愚老师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将多年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熔铸为《中华文化故事·少年读》。全书69篇短文,从汉字、成语、诗词、绘画、书法、风物六个方面,呈现华夏诗心画意、文化流韵芬芳。李老师的讲解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更加适合学生阅读水平,方便小读者们联系古今,学以致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