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象器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禅林象器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作者: 责编:王梦楠//杨灿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禅林象器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6127

作者简介

杜晓勤,一九六七年生,江苏如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已出版著作有《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

内容简介

《禅林象器笺》,又称《禅宗辞典禅林象器笺》,是日本临济宗僧人无著道忠用中文编写的大型禅宗辞典。内容主要是对自唐代禅僧百丈怀海制定的《百丈清规》以下各种禅林清规用语的解释,涉及禅宗丛林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禅院制度的百科全书”(《大藏经补编》第十九册,《〈禅林象器笺〉编辑说明》,台北华宇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作者生平 无著道忠禅师,讳道忠,道号无著,别号照冰堂,又号葆雨堂。距今三百四十年前,即日本后光明天皇御宇承应二年(公元一六五三年,相当于中国清世祖顺治十年)癸巳七月二十五日午辰,禅师生于但马国(今兵库县),养父郡竹野村人。其生父是熊田氏赤松氏的后裔,名叫正利,曾任小出大隅守。母亲为大野氏,名叫法。大野氏十三岁时,就曾暗自对自己说:我是个女儿身,不便学道问法,我希望将来能生一个心向佛道的男孩。为了实现她这个夙愿,从那以后,她就向绸布小门上的文殊菩萨祈祷。后来她嫁到熊田氏家,生下禅师。但到了第二年,便离开了熊田氏,带着禅师和禅师的姐姐改嫁给北村氏。禅师是其母亲向文殊菩萨祈祷而生,也就是世人所谓的“申子”,所以他和禅门可谓生来有缘。 禅师五岁的时候,他母亲有一天对他说:“我想带你到京城去求学,可学的有儒、医、佛,你想学什么?”禅师说:“我想学佛。”母亲说:“佛门又有许多门径,你想学哪一种呢?”禅师回答说:“我希望学习禅宗。”大概是其母原来就信奉禅宗,禅师从小受了影响的缘故。这样,禅师出家不仅是禅师幼时的愿望,也是他母亲的夙愿。到他八岁时,母亲就带他来到京都。经但马如来寺的介绍,母亲将禅师托付到了京极的光明寺。这时,山科有一位僧人听说了禅师的才艺,愿意抚养他。同时,智积院的运敞僧正也表达了这个愿望。光明寺的主僧属意智积院。禅师说:“我要学禅宗,不知智积院是什么宗?”光明寺的主僧谕示道:“智积院是真言宗。你作为孩子,智积院不也能成为你喜欢的地方吗?”但禅师还是没有答应。这时,以博闻强识驰名当代的丹后智恩寺伊昙首座,恰巧在妙心寺龙华院侨居。禅师听说他也在寻求弟子,便通过别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不料,伊昙首座因为前日已经收了一个童子,便回绝了禅师的请求。但龙华院的竺印和尚闻知这一情况后,便收养了禅师。印和尚以《普门品》教授他,他一天就能通篇诵读。像《金刚经》都无须师父的传授。禅师聪明若此,也往往遭到侪辈的忌恨,而印和尚更加爱惜禅师。九岁时还没有剃发,印和尚就授予他法名“道忠”。禅师十二岁那年的四月八日,举行了剃度仪式。 禅师为人聪明寡言,谦恭勤勉,一心为法,无丝毫名利之念。他八岁出家,十八岁就外出行脚,二十五岁住院。禅师在行脚期间,或到纪州,或到越州,问法访师常常是席不暇暖。住院之后,禅师以龙华院作为长州侯的香华所,与江户以及防长二国的香华所往来不绝。如此频繁的旅行,是常人很难做到的,而禅师却不以为然,并利用这些时间,励精刻苦,广泛涉猎内外典籍,最终成为一代硕德。其弟子记载禅师十八岁时的勤勉之状:“寒夜灯下,阅读《禅关策进》;情思凝注,忘记身傍之人。”又说禅师“在佛前坐禅,退下时却忘记收起坐具”。 又,禅师四十六岁时,从别人那里借阅《开福道宁禅师语录》,因为不能长时间放在他这里,他想尽快抄写下来。禅师于十月十三日夜写了十丈;十四日虽然参加了会评,也抄写了三纸;十五日家里有客,但白天抄写了十丈,晚上又抄了十丈;十六日,是东福寺开山忌日,禅师去贺喜,也抄了十丈;十七日,又抄了三丈。没出六天,禅师就全部抄完毕了,其勤勉程度着实令人惊叹之至。因此,禅师后来撰写出以《禅林象器笺》为代表的那么多的著作,也就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