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5.52
折扣购买: 日用之道
ISBN: 9787522532035
高一强 设计师,策展人,“日用之道”创始人及品牌合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陈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委员会会员。 通过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知觉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以设计考古的方式,观察和思考中国人的行为和日用器物的关系与学问,发现中国人的行为和文化的基本结构,探究中国当代生活美学及生活方式。其创立的生活品牌“日用之道”,以中国历代人的生活为范本,以“实用、适用”为前提,从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隐藏在后面的规则和体系,并将之与现代设计、商业结合,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探索针对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道。 姜立 出生于山东烟台,美学硕士。就职于世界500 强企业,业余爱好绘画,曾于2022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第一章 以物抵心 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与人有关的故事。重新发现这些日用之物,就像重拾某一个故事和心情。 器物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吧。它总是带着自己的故事,静静地等着我们来读。故事的精彩往往取决于和它对视的时间。片刻的静谧,便让我们足以感受到器物所映射出的所有故事,好像总有些说不清的东西,让我们冷不丁地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那种感觉,就像有一天在一个咖啡店里,突然发现手中的咖啡杯和前几天梦中梦到的那个杯子,一模一样。似乎在哪里见过,又好像在哪里用过。 也许不是对某个器物的怦然心动,而是在器物上,渐次感知到的,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器物的轮廓和上面的痕迹,像显影液里的胶片一样,逐渐地清晰起来,变化为一座桥,桥的那边,堆着让我们欣喜的生活的印记,同时,它也变化为一本承载情感、记忆、生活的读本,每每翻开,便能映着自己的心情,捕捉着隐藏于生活中,那些物件中美丽的细节与故事。 人与器物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无法言传的联系。 也许是光线、也许是空气、也许是声音或气味、也许是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在人与物之间,在物与物之间,在物与环境之间,在时间的共同作用下。 岁月的温度 午后的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照了进来。那些温润的、暖暖的光,独自在桌面上书写着什么,总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指去试探桌面上那片阳光留下的温度。这个书桌用了已经好几年了,始终都是默默地靠在窗下,丝毫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每当坐在它旁边,却好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亲切的木纹和日久磨损的痕迹,呈现着在此发生的一切。所有往日生活的画面,再次浮现在眼前。一个印迹,一道划痕,甚至年久出现了的裂痕,所有一切都在默默地记录着我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书桌上的木纹所呈现的纹理,夹杂着磕碰的痕迹,也在阳光下变得丰富起来了。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生活空间是完全由两种物质填满的,那就是空气与和每天我们身边的器物。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器物的轮廓和形态,是光线穿透空气,描绘出的空气与器物的交界线。 光线作为媒介,始终在空气与器物表面之间呈现着物件的美。而清晰的光的边界,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于是,便只能任由自己的内心去想象。所以我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但明亮的光究竟在什么时候会被什么阻挡,我们谁又能意料得到呢? 还好光给了我们希望,管他呢,向前走吧。 光线任性地变幻着,无意于以何种姿态着陆或停留,但是它的所到之处,却为我们带来了器物的各种表情和温度,从而引领着我们的各种情绪。我们也借以自己的心情,赋予了光更多的意义。 这个书桌是我自己六年前的设计。当时的想法是想试试中国的鲁班锁结构是否能自由组合成各式家具。妻很喜欢,拉着我在798的一个咖啡馆,琢磨了一个下午,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随隙”。因为 “隙”是无形的,一如我们成长的每个精神和情感的瞬间。当时虽有惊扰,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已经无声无息地滴落并溶化在我们的血液里,而后化成一缕白发,或者,几道皱纹;“隙”是有形的,就像在我们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之间的某些或大或小的缝隙。 如水随隙,如风随隙,如光随隙,如影随隙。我们跟着四季逐渐长成如今的样子,在光影开合的各种间隙中,不虚妄、不骄纵、不盲从;自信而淡然、越来越从容…… 这也是我们喜欢这个桌子的原因吧!器物具有了记录生活事件发生经过的功能,从而也同时拥有了生活的情感价值。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意识到,我们周遭的器物都在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在使用器物的同时,我们也利用器物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或思路,并启发自己在生活上的一些感悟和创意。 很多时候,记忆的抽屉在每个人的内心的深处,总会被某些景象瞬间拉开。器物,或者旧物上所留下的痕迹,便是这样。因为,每一个器物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人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借助什么来记录下一些东西,并借此看清楚自己。也许是书、也许是影像,也许是器物吧? 几年前,与妻在阿姆斯特丹犹太教堂附近的旧货市场,买过一个手提蜡烛台。每次拿起,都会想起那个卖主当时对着我们手舞足蹈,比划着的样子:“快买吧!这个就是当时的手电筒啊!”那是十月份的一个下雨天,我和妻冻得哆哆嗦嗦,但却因为得到这个“手电筒”而特别快乐。为了奖励自己,我们在旁边按斤卖的旧衣服店,每人“称”了一件衣服。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准确地记住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却能让拥有的器物唤起曾经相关的细节。器物记录下了生活事件的发生经过,显现出器物具备生活感的动人价值。 就像冯骥才在《失去了的书桌》里写下了这段话:“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留在那张桌子上的那些长期使用而留下的岁月的痕迹,记录了我们和器物的相识相伴,相知相惜的温暖。感谢光影,细致地描摹着这些器物,感谢这些器物,给我带来美好的情感。我的每一个器物的背后,都藏着我的经历和生活,都饱含着我们之间彼此忘不了的温度。 找个周末,静静地坐在书桌边上,懒懒地整理着上面被阳光晒得暖暖的书,默默地看着水杯里升腾的水汽,听风吹过风铃的声音……也许是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划痕,也许是热水杯杯底烫下的圆圈,也许是搬家留下磕碰的痕迹……所有这些,保留下了以往记忆和生活的味道,并且因为人、事件和时间所赋予的意义,构建出恒久动人的生活美感,当时与它相遇的情景和它背后的故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全部显现出来了。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一切都如此清晰起来了。于是,整个周末,就在这个自编自导的电影中,悠然地度过了。 谢谢这些痕迹的提醒,让我能借此回忆起生活中那些美好的影像,也惹得我沉浸在怀旧情绪中而不能自拔。 那是因为,器物总是在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我们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应当。器物们无声无息地发挥着它们作为一个物品的本分,为我们所使用。从我们相遇的第一天开始,我们便和它们开始亲密的接触,随着我们的使用和不断的磨损,器物也和我们一起,身上都留下岁月的痕迹。 书桌旁那把椅子的扶手的油漆已经被磨掉了,斑驳细碎的油漆和底下露出的木纹,这些痕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被使用的情景,也让我们透过那露出的木纹看到了树木生长的痕迹,以及那些巧妙的榫卯结构里,木匠仔细琢磨的印记。一切经历都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故事的线索,一切也变得瞬间亲切起来。至今,还喜欢坐在那把椅子上,一只手拿着书,一只手不自觉地摩挲着那个扶手。 很多时候,当存于器物的表面的色彩和装饰被时光磨蚀后,露出的部分才最直指内心,体贴入微。此时的器物,变成了人的经历和回忆的载体。在经过生活的磨蚀后,给我们带来安全、亲切和朴素的高贵感。 这些细节如此低调、自然,温润地沁入人心,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器物在很长的历史下的一种沉淀。也正是这些细节让我们发现器物所具备的情感价值,发现人、事件和时间所赋予器物的意义,发现原来器物一直在和我们一起记录着岁零星点滴,并让我们重新回到事物的原点,看清楚生活的原型。 1.重新诠释中国人的器物与生活样式。中国人的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与人有关的故事。重新发现这些日用之物,就像重拾某一个故事和心情。 2.好的器物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器物总是在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我们解决各种问题。人与每日使用的器物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偶然和必然的缘分。 3.以优美的文词以及近百幅精美的图片揭示人与器物之间的微妙缘分。器物总是在人们形形色色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我们解决各种问题。人与每日使用的器物之间,一定有着某种偶然和必然的缘分。 4.知名作家洪晃、清华大学教授苏丹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