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八十年代

重读八十年代
作者: 朱伟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重读八十年代
ISBN: 9787508687919

作者简介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微博粉丝225万。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任记者、文艺部编辑。 1983-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等。

内容简介

自序 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学》上任时有个就职演说,没有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他的上任,意味着八十年代的文学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着《人民文学》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有幸亲历了整个过程。 刘心武:更自由煽动文学的翅膀 王蒙上任时,他正卯足劲写《钟鼓楼》,那时能沉下心写长篇的不多,这部长篇小说决定了其位置。这是一部开放式结构,自信满满,写得洋洋洒洒,无拘无束的小说。 李陀: 文学的地平线 李陀是他那代人中,罕见不断在甩开他人前行的。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韩少功通过“寻根”寻到了楚文化,这个“根”,是贾平凹从秦汉、李杭育从吴越中都未能意识到的。难得是,韩少功从楚辞中找到的桥梁,巧合了拉美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 陈村的小说中,到处是智与会,知有所合,时时能引人相会一笑,却就难看到拙。 史铁生:有限中无限的可能性 这段生活的真正价值,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那么一块土地联系过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祖祖辈辈在那样生活。它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人人“生而不平等”,因懂了“生而不平等”,才懂了,有了柔软的同情心。 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 王安忆的中篇确实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为什么?因为长度足够使她放松。她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跑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忆就属于越跑越好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使然。 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 莫言的强大,就在他这种非凡的叙述繁衍力,我称它为“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在1985年,他的才华就像冲决了闸门那样激扬迸射,飞珠溅玉,似乎只需一个意象繁衍,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长气而已。 马原: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 1985—1987,马原与莫言一样光彩夺目。马原吃亏,大约就亏在他追求的形式需要读者的智性解读,这给许多读者理解他的真实意图制造了障碍。 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余华的写作特点是“锋利”,砺乃锋刃,这锋利指他能锐敏切割出现实的断面,让你直视筋髓组织。好刀锋利不见血。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一个作家,长篇小说可能显示的是气度,短篇小说则要在角度选择中显示智商与情商。苏童的短篇构思,可能很得益于他在广泛阅读中,对短篇在有限空间里表达游刃有余回味的兴趣。 我的八十年代记忆中,满是那辆绿色的凤凰牌自行车的印象。我骑着它,到阜成门外找钱刚,到蓟门桥找李零,再到北大找陈平原,到万泉河找戴晴。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送儿子上补习班停在楼下,它终于被偷走了。 那正是些年轻而值得回味的日子。 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部,一个个人经历的,八十年代文学史。我想,也许,再花几年时间,涉及的作家更广泛些,才能形成系统与规模。且,一部文学史,还必须对八十年代各阶段社会背景的烙印做出反应,因此,这本书,只能算一个开端,一个基础。 ——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