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奏折--看名臣如何上书(精粹典藏本)/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奏折--看名臣如何上书(精粹典藏本)/曾国藩全集
作者: (清)曾国藩|译者:宋璐璐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90
折扣购买: 曾国藩奏折--看名臣如何上书(精粹典藏本)/曾国藩全集
ISBN: 978750683362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依照臣的愚见,还请圣上多加酌量考虑,每个部 门一定要有三至四个堂官不再去内廷当差,严令他们 每天要去衙门办事,这样才能方便和部属们协商政务 。翰林院掌院学士,也必须有不在内廷当差的人,命 令他和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人在一起相互讨论学问 。属官的性情、心术等都必须让主管官员心中明了。 皇上也要不时询问部门的堂官,以了解哪个人有才干 ,哪个人的品性正直,谁能够做小事,谁能够担当大 任。只有这样,不但可以得知各个官员的品性,还能 够将官员的学识深浅测试出来。从旁考核,相互督查 ,这样八大衙门中的人才情况,圣上都能够了如指掌 。那些中下级的官员们,圣上只要知道他们的名字, 就能够让他们感恩戴德了。于是保举之法、甄别之事 ,才能够有秩序地向前推进。皇上一时的越级提拔, 更是能够让优秀人才得到晋升,普通官员的精神也都 振奋起来。培养的方法,基本卜也.就这些了。要。 各衙门办事,小事务则是依照惯例办理,大事情则是 要请示皇上,他的才干谋略从这些日常工作上没有办 法看出来,倒不如从言论上进行考察。而如果面对面 地回答,圣上近在眼前,因为天威还不敢放开去议论 ,如此,还不如从奏折里面去考察。朝廷有规定,京 官中的每一个部门堂官以及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六部给 事中,地方上的总督巡抚藩司臬司等,都有向皇上禀 明公事的责任所在。每个省的道员,不容许用奏折谢 恩,但可以呈奏折言事。但是十多年来,各部门的堂 官,竟没有一个人能够道出时政方面的得失,地方上 的两司以及道员等官员,更是没有提及一点地方上的 利弊,大家对于这件事情都保持沉默。这样的风气, 不知道它形成的理由。御史呈奏折,也没有一人提及 皇上的品德优劣,没有一道折子敢于指明大臣的过失 。难道皇上真的像尧、舜等那样的圣君,臣子都如同 稷和契一类的贤臣吗?这种风气,也是不知道怎么出 现的。 臣考察过自我朝以来,能够直言皇上品德方面有 这几个,孙嘉淦曾经规劝乾隆皇帝预防自以为是的作 风,袁铣也上书劝道光皇帝要清心寡欲,这些都受到 了表扬。这两件事情传为美谈。敢于指正大臣的有, 李之芳弹劾魏裔介,彭鹏弹劾李光地,这四个人都成 了一朝的名臣,如今也被传为美谈。从古至今,能够 直言不讳的,恐怕没有能够超过我们朝代的了。如今 圣上初登大位,还特意颁发圣旨昭告天下,希望能够 征求谏言,对于倭仁的言折还给予了嘉奖。臣读了这 些之后,心中万分激动,这才是国家太平的景象。 可是,臣还是有担心之处,圣上现在求言心切, 恐怕大臣们都会纷纷上奏,或者是讨论时下政务,奏 折内容也是千篇一律,这种折子看多了,皇上不免久 而生厌。弹劾大臣,害怕助长了攻讦的风气,久而久 之,心生厌烦。为臣的建议,只希望皇上能够坚持原 来的意思,对于奏折来考察人才的方式,不要心生厌 恶。对于那些相似的折子,不用太过的议论;那些涉 及攻讦的折子,也不必公开而已。另外,只接纳好的 一面,不要去计较它有害的一面。顾虑太多这也是人 之常情。比如说皇上品德上的过失,大臣们的长短, 如果不是皇上再三地鼓励,谁愿意去轻易冒犯呢?比 如说藩司臬司的奏折事由,道员的专门奏折,虽然这 些都有规定,但是长时间以来早就不遵循了,如果不 是皇上强迫他们要述说自己的意见,又有谁愿意成为 众矢之的呢?为臣也知道,中央、地方的大小官员都 要上书献言,其中不乏一些浮躁虚伪的人,然而那些 无凭无据的建言,只可以上奏一次,不可能一再地述 说。这就需要皇上您英明如明镜高悬,不能让那些作 假的人逃之天天。当今考察九卿之贤与不贤,只是单 凭召见时的答对;考察御史给事中的贤与不贤,也只 是那三年一次的京察;考察藩司臬司道员的贤与不贤 ,只有总督巡抚的评语。如果让人人建言,相互参照 ,这样岂不是更为真实吗?臣所说的考察之法,基本 上也就是这样了。转移、培养、考察这三者相互之间 的协作配合,相互补充。 P15-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