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范村/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

三德范村/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
作者: 朱振华|总主编:张士闪//李松
出版社: 山东大学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40
折扣购买: 三德范村/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
ISBN: 978756075922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联结章丘和莱芜两地的主 要道路仍然是这条“官道”。不过,虽然是章丘南部的主 要通道,但这条古道在很长时间里都保持着乡土道路的原 貌。 道路的改变对村落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三德范生产大队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 整修巴漏河河道,先后在村内的巴漏河上架设了胜利桥、 三孔桥、中心桥、北大桥4座桥梁。村内的交通干道也从原 先的一条章莱古路扩展成中心路、内环路、外环东路、西 路、南外环路和北外环路等五纵三横的双环路框架,新辟 和改造的道路达到12.7公里。 村内道路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村庄面积和居民区的布局 。1984年,生产大队解散,三德范东、三德范南、三德范 西、三德范北4个行政村先后“划胡同而治”。当时,** 的土地管理政策正好处在空窗期,各行政村自行划了一大 批宅基地,住宅拥挤的村庄像气球一样膨胀开来。随着新 街巷不断出现,加上工矿企业、学校、商品房等占地增多 ,村域面积从清代晚期的1000亩左右跃增到2400多亩。从 那时起的lO年间,新建住宅纷纷按照道路延伸的触角选择 在村落周围的空阔地带修建。同时,虽然老宅多有改造维 修,但由于旧街巷不能适应新式交通工具如汽车等的出入 ,加上分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内大量住宅开始荒废、 闲置。 几乎与村内道路建设同步,1965年,明莱公路修建, 其逐渐取代了章莱古道的作用。19**年,在远离村庄的东 侧修建了省道242线,其又逐渐取代了明莱公路的作用。就 这样,20世纪80年代末,处于联结章丘、莱芜交通要道上 的三德范,在内部道路和交通环境改善的同时,逐渐失去 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20世纪以来采矿业 的发展,三德范商业活动频繁,集市贸易也十分发达。 很多老人说,三德范的集市“在自己小时候就有,少 说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七百骡子八百驴”实际上强调 的就是从三德范村路过的搞运输的商贩很多,商队络绎不 *。 这些以驴或骡子为主要运输工具的运输专业户俗称“ 赶长鞭的”。一驴二骡(或马)为一“鞭”,有实力的人 家,可养2~3鞭牲口。“赶长鞭的”一般成群结队,以便 相互照应。他们的运输范围,近则几十里,远则上千里, 有的直达江南诸省。当地曾流传“刘公二骡一驴下江南” 的传说。 据三德范村村民毛兴元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在“大街”住宿一晚不过2角钱,一车白菜不过三四块钱 。一些商贩常从莱芜贩白菜、姜、萝卜来章丘卖,再把章 丘的大葱带到莱芜卖。毛兴元提到自己也曾到百里外的莱 芜口镇贩萝卜卖,挣点小钱,来回差不多需要2天。那时候 农村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载物大多用木轮车,推起来 不但很沉,还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加上道路十分 崎岖、,坑坑洼洼不平坦,推起来*加费劲。特别是下雨 的时候,**的石子以及湿滑的泥巴都让赶路变得异常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