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74.80
折扣价: 49.40
折扣购买: 佛像:永恒的微笑
ISBN: 9787532660285
"【作者简介】康桥:上海市语文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1985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几十种,重要译著有林语堂《中国人》(即《吾国吾民》)等。近年来主编“亲历中国丛书”,编著《古迹寻踪日历》及《佛像——永恒的微笑》《碑刻——凝固的墨迹》《古塔——耸立的骄傲》《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等。 "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 省大同市城西约16千米的 武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 岸,始建于北魏和平元年 (460),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具有珍贵的 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最 大的石窟之一,与甘肃敦 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这三大石窟,再加上甘 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也并 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再加 上榆林窟、克孜尔千佛洞 、巩义石窟、炳灵寺石窟 、响堂山石窟、大足石刻 ,又合称中国十大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交流 的丰碑,形象地记录了印 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 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 云冈石窟诞生的原因 云冈石窟的诞生,有 非常多的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主要 包括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 北魏(386—534)是 北朝第一个王朝。登国元 年(386),鲜卑族拓跋 珪自称代王,重建代国, 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 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 月又改称魏王。皇始三年 (398)六月,正式定国 号为“魏”,史称“北魏”, 以区别于三国时期的魏国 。同年十二月,拓跋珪迁 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称帝,改元天兴。经 过历年征战,先后降柔然 、荡漠南、吞北燕、灭北 凉,结束了十六国长期割 据的历史,统一北方。北 魏大延四年(439),太 武帝拓跋焘平定北凉之后 ,把原先在凉州(今甘肃 武威)的大批僧人、匠人 、百姓三万户迂徙到平城 。其中有一位名为师贤的 高僧就在其中。《魏书》 记载,“沙门佛事皆俱东” ,平城取代凉州,成为中 国北方的佛教中心。师贤 原是古印度僧人,出身罽 宾国(约今阿富汗东北、 克什米尔一带)王族,早 年由克什米尔到达凉州。 当时,凉州是著名的佛教 中心.寺塔林立。师贤等 高僧被掠至平城后,凉州 佛教和佛教艺术进入平城 ,众僧集聚,北魏佛法兴 起。 太平真君七年(446) ,北魏太武帝灭佛法。这 是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事 件的第一次,但时间不长 ,太武帝晚年已有悔意。 兴安元年(452),文成 帝拓跋溶继位,重新尊崇 佛法。师贤被任命为“道 人统”,管理全国僧务, 在复法后开展造像活动, 并兴建寺庙,为云冈石窟 开窟造像奠定了基础。 另一位高僧昙曜,西 域人,少年出家,志存高 远,品行高洁,早年也是 在凉州弘法。439年,昙 曜也是随着大批移民来到 平城。灭法期间,昙曜外 出躲避。复法后,返回平 城。 昙曜与文成帝,还留 下了“马识善人”的故事。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 .北魏文成帝出巡之时, 途中遇到僧人昙曜,岂料 御马竟衔住了昙曜的袈裟 ,不再前行。文成帝的随 行人员赶紧上来驱赶高僧 ,却被文成帝制止.他认 为这是“马识善人”,此人 必定佛法高深,于是便以 师礼奉之。文成帝和平元 年(460),师贤离世, 昙曜接任“道人统”,此职 位后更名为“沙门统”。 昙曜在佛教史上的一 大贡献,就是开始营建云 冈石窟;昙曜在佛教史上 的第二大贡献,是创建了 寺院管理制度,尤其寺院 经济制度,以云冈石窟为 代表的寺院经济迅速发展 ,也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昙曜在佛教史上的第三大 贡献是主持了北魏复法后 的译经活动,集思广益, 翻译了《付法藏传》和《 净土经》,广泛传播,影 响深远。 二是佛教艺术的原因 。 佛教与佛教艺术的传 播,是造就云冈石窟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佛教诞生 于约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 古印度,早在公元前后便 传入中国,东汉初年建立 白马寺,到东晋时期佛教 在中国走向兴盛。伴随着 佛教的兴盛,以壁画和雕 塑为代表的佛教美术,也 在传播过程中借鉴了当地 的历史文化条件,因此发 生了变化与融合。 三是气候、地理、地 质方面的原因。 因干旱少雨,北方地 区岩石质地虽不尽相同, 但都比较适合开凿石窟。 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周山断 崖,地质构造是水平层砂 岩石,质地良好,又不过 于坚固细密,便于雕琢和 开凿大石窟。 四是风俗方面的原因 。 公元398年,北魏定都 平城,武周山就是皇室和 达官贵人向天祈福的场所 。每逢时令佳节,从市区 来武周山的人流络绎不绝 ,人们在此祈天求雨、遥 祭祖宗。 P28-29 "【编辑推荐】: 从西风残照下的汉家陵阙,到烟雨江南里的深山古刹,文化古迹遍布中华。 “古迹寻踪丛书”从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十分推崇的大型图录《中国文化史迹》里选取81处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遗存。 按佛像、碑刻、古塔和亭台楼阁四大主题,用新创作的文字,重新梳理了年久的老照片以及反映地形地貌、建筑布局的线描图,展现每一处古迹的来龙去脉,从地理、历史、美学等角度解析其千百年来的沧桑历史,描述现今的保存状况。 “古迹寻踪丛书”用文化遗迹最初较为完整状态的图照带您进入各个文物现场,领略中国文化古迹之美,真切感知中华文明精粹。此外,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相关文化常识。 跨越千年,宛若初见。“古迹寻踪丛书”包括《佛像:永恒的微笑》《碑刻:凝固的墨迹》《古塔:耸立的骄傲》《亭台楼阁:千姿百态的俊美》,展示中国考古百年成就。与4月18日的2023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主题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