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杂记(精)/掬云偶拾陈武随笔

书房杂记(精)/掬云偶拾陈武随笔
作者: 陈武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书房杂记(精)/掬云偶拾陈武随笔
ISBN: 978755461330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斋号 我喜欢读书人的书斋名号,比如周作人的“苦茶庵”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郁达夫的“风雨茅庐”,丰子 恺的“缘缘堂”,沈从文的“窄而霉斋”,徐志摩的“眉 轩”,郑逸梅的“纸帐铜瓶室”,周瘦鹏的“紫罗兰庵” ,梁实秋的“雅舍”,俞平伯的“古槐书屋”,等等。从 他们的斋号上,大体能看出其趣味和情怀。而有的人在不 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斋号,仅以俞平伯为例,“古槐书 屋”而外,还有“茸芷缭衡室”“秋荔亭”“永安居”“ 守故室”等。 我的书斋叫“掬云居”。这个斋号很多人都用过,不 但不新鲜,还有拾人牙慧之嫌。而我这里的“掬云”,其 意义也有几次演化的过程,早先有自嘲之意—我住在陇海 东路河南庄一幢八层楼的楼顶,冬冷夏热,并无掬云在手 、揽风人怀的意境和情境,关键是,书房太小,万余册图 书和大量杂志只能层层叠叠码放,十几平方米的书房里蜿 蜓着一条通道,只容一人经过,查找资料极其不便。弄这 个斋名,无非就是附庸风雅,就像古时的穷酸书生,喜欢 题些斋馆堂轩的名儿,糊弄一下别人,其实谁都糊弄不到 ,倒是常常忽悠了自己,以为自己拥有一片书院、一座堂 馆。事实上,这些书院、堂馆不过建筑在纸上而已。 后来搬到秀逸苏杭跃式新居,居住条件好转,读书环 境也跟着好转,虽然也是顶楼,二层的书房却有七八十平 方米,里外间加露台,宽敞明亮,书也几乎全部安放到了 书架上,呼朋唤友大体有了归类,查阅方便多了,此时的 心情不再是自嘲,而是有些小小的得意。 早先,“掬云居”三字,请书法家阎挨先生题写,草 书,每字独立,又互相照应,灵动而飘逸,十分受看,很 合我意。但是,装框后,却无心取回。原因是,查过了书 ,叫“掬云”的书斋太多,有的叫“掬云楼”,有的叫“ 掬云轩”,有的叫“掬云坊”,有的叫“掬云亭”,什么 “掬云揽月”“掬云揽霞”“掬云捧露”“临风搁云”等 ,和“掬云”搭配的妙词更是数不胜数,直接叫“掬云居 ”的也不计其数。本来没觉得什么,重名也算是国粹了, 料想也不多我一个。不仅有重名者,还有“重书”者。托 尔斯泰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叫《一个地主的早晨》,余华 也在《收获》发表同题小说。陆文夫等人更是相约写过同 名小说《临街的窗》。再说若干年前,大学者钱锤书先生 编了本《也是集》,他老人家在序言里说:“钱曾的‘也 是园’以藏书著名,我不避顶冒我那本家牌子的嫌疑,取 名《也是集》,也算是一部文集吧。”01984年附识又说: “我后来发现清初人写过一部著作,也题名《也是集》… …世界虽然据说愈来愈缩小,想还未必容不下两本同名的 书。”对于重复古人的书名,钱锤书并不在意。但周作人 和他的观点就不太一样,周氏在《看书偶记》的小引里说 :“看了之后,偶然有点意思,便记了下来,先后记有几 十条,再给他起了一个总名,叫做《读书偶记》。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