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竹编(何福礼)(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浙江东阳竹编(何福礼)(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作者: 明娜|总主编:潘鲁生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228.00
折扣价: 141.40
折扣购买: 浙江东阳竹编(何福礼)(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ISBN: 9787550718647

作者简介

明娜,山东淄博人,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工作于山东工艺关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传统造物艺术史及民艺学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年画集成——平度·东昌府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研究”,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传统民间坐具调查及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民艺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曾在《装饰》《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研究》杂志发表论文《传统手工艺行业中的中人制发展及其启示》《山东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发展历史及艺术特点分析》《民间儿童坐具设计研究》等。

内容简介

东阳竹编是一项工艺复杂的手工艺项目,不管是 劈篾还是编织都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 巧。传统竹编行业的技艺传承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 是家庭内的技艺传承,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 ,由此代代相传;二是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师傅教 徒弟,师徒之间传承。何福礼竹编手艺的传承也延续 了传统的传承方式,一方面,何福礼的两个儿子何红 亮、何红兵都跟随他学习、从事竹编行业;另一方面 ,身边有许多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青年人,目前何福 礼正式招收的徒弟有十几人。在传统传承方式之外, 何福礼也积极与相关的社会文化单位、各高等艺术院 校以及东阳本地的技术学院合作,借助专题讲座、短 期课程的形式积极宣传东阳竹编艺术,让更多的青年 人了解、喜爱这项传统手工艺。可以说,在东阳竹编 当代传承方面,何福礼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 较好的传承效果。第一节耳濡目染父子相传 家庭内的手工艺传承方式古已有之,是手工艺行 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传承方式。《国语·齐语》中就 有关于家庭内技艺传承的相关记载:“令夫工群萃而 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 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 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 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 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这里所记载的是先 秦时期工匠的技艺培训途径和方法,采取“父兄之教 ”和“弟子之学”的家庭内技艺传承,由于家庭内成 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大人们经常谈论的事情都是怎样 制出更为精美的手工艺品,孩子们自小在这样的环境 里成长,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不见异思迁而且能够 “不劳而能”。于是,手工技艺就这样一代一代自然 地传承下来。在我国手工艺发展历史上,这种家庭内 技艺传承的方式占据了主流位置,有些关键性的绝技 甚至只在家庭内部传承。为了保证家族手工绝技不外 传,有些绝技连自己的女儿也不能传授,担心女儿嫁 人后将技艺带至夫家。宋代文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 》中曾记载过这样的事情:“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 。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 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 百余年矣。”①为了保守技术秘诀,亳州的这两户织 纱人家不得不世代通婚。手工技艺的家庭内传承还可 以迫使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自专其业,穷终身之力,并 调动世代相传的力量,来提高自己家传的技艺,以达 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可见,家庭内的技艺传承在以技 术秘诀为主要竞争力的传统社会具有一定优势。一、 子承父业,选择竹编事业 何福礼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何红亮、小儿子何红 兵,两人成长于竹编艺术之家,自小耳濡目染,对竹 编有一定感情基础。因为都是“门里出身”,长大后 学习起竹编能够较快掌握其中要领。在父亲的引导和 影响下,何红亮、何红兵兄弟二人都先后转向竹编行 业,尤其是2003年以后,何福礼将东阳市东风竹编工 艺厂正式交给兄弟二人共同经营管理。 何红亮,1967年生,是伺福礼的大儿子。虽然自 小就看着父母做竹编,但是何红亮毕业后的第一份工 作却与竹编无关。1986年,高中毕业的何红亮正式进 入东阳仪表电机厂工作,这在当时算是非常不错的工 作。三年之后,父亲何福礼离开东阳市工艺竹编厂自 主创业,开办了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何红亮开始 利用工作之余正式学习竹编工艺。何红亮跟随父亲从 最基础的平面经纬编织学起,然后还学习了劈篾、分 丝等备料程序,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又有父亲的悉心 指导,他很快掌握了竹编工艺的基本流程。在学习竹 编工艺的同时,何红亮还帮助父亲管理竹编生产车间 。后来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逐渐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订单越来越多,厂里管理工作也越发繁重。此时, 仅仅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已经无法兼顾,何红亮面临 着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要么留在仪表电机厂继续工 作,要么辞去工作专心协助父亲打理竹编厂。经过慎 重考虑,何红亮毅然选择了子承父业,走竹编艺术之 路。从1991年起,何红亮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竹编生涯 。(图5—1、图5—2) P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