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亲历中国丛书)

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亲历中国丛书)
作者: [英]George Smith(施美夫)、温时幸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0.00
折扣购买: 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亲历中国丛书)
ISBN: 9787522525334

作者简介

施美夫(1815—1871),又名“四美”,英国人。1837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古典文学学士学位,1843年获得硕士学位,1849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他是英国教会向中国派遣的最早的两名传教士之一,曾任香港英国维多利亚主教(1849—1865)。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离港赴穗(节选) 1844 年 10 月 2 日星期三晚间,即在宽阔的香港湾停泊之后一星期,我和麦赖滋牧师登上一艘刚雇的当地快船,驶往广州。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设法雇佣一名官话教师。与此同时,也想通过短暂居留及亲眼所见,努力弄清当地情况是否适宜传教事业。亦寄希望于在当地找到一位和尚,既是邻近庙宇的主持,又学识渊博,能做我们的教师,允许我们在庙里租房。那样,我们就会有非常理想的学说汉语的环境,因为庙里的和尚许多都讲官话。置身于他们之间,一定会促进我们的汉语对话能力。 大约晚上 7 点起的锚,空中刮着清新的东北风,船顺风而行,时速约达 6 海里。不久,我们经过千船百舸,穿出海湾,向西南驶去。千灯万盏勾画出的维多利亚新城的街道楼宇,在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淡去,最终完全消失。 船驶过青马海峡。该海峡长约一英里,将大屿山岛高耸的山脉与对岸中国大陆的悬崖峭壁分隔开来。船继续往北航行, 经过宽阔的珠江三角洲的东部。 跻身于十来个华人水手之中,处境甚是新奇。船上除我俩外, 皆非基督教徒。我们身为英国教会传教士,光荣而责任重大。虽然船上的人们一而再地显示出盲目崇拜,进行毫无意义的宗教祭奠,使我们不禁起了忧郁、孤独之感,然而,我们心中亦交杂着对未来工作期盼的快乐,这是以前不能完全体会到的。 我们的船上有两张高大的席子风帆,通过活动绳索升降,操纵极需技巧。许多次,我们得随时转变航向或缩帆,以避开强力阵风。水手们躺在甲板上各处。船的中心部位构建了一个舱,状似船尾楼,顶上有个水手不停地瞭望着。舱的一边挂着软百叶帘。我们躺在舱中,虽然几乎和衣而睡,终究获得一夜安息。 黎明,到了珠江的入口处虎门,距黄埔仅数里之遥。中午时分,我们的小船从各国的船只旁轻快地驶过。这一段的珠江称黄埔河段,泊满各国的船队。风渐渐地缓和下来,最终完全停息。此去广州的船速相当缓慢,有时甚至感觉不到船在前进。两岸风景如画,然则许多地方尽是水稻田、香蕉树、柑橘林、竹篱笆及为数不多的几个花园,未免有单调之嫌。梯田由山脚顺着山坡一直修到山顶,有些地方看上去岩石磊磊,十分陡峭。星罗棋布的宝塔和当地建筑,风格奇异,点缀得两岸风景多姿多彩。 临近省城,江面渐窄,两岸古炮台残缺不堪,显示出当局国库羞涩。两岸房屋渐多,江上当地船只剧增,空中烟雾愈浓, 广州应不远矣。不久,中国城市的奇特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此处江面约七八百米宽。船慢慢地沿着江心线向前划去,经过成千上万、各型各色的船只。中央王国巨大的贸易市场,吸引了东方各国的船只前来牟利。敲锣声,时而可见的燃烧锡箔纸的场景,闹杂喧嚣的鞭炮声,及形形色色的河上居民看到我们时脸上露出好奇而动态的表情,使眼前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 第八章 广州更多见闻(节选) 师爷的英语说得比一般的当地译员要好,远非广东式英语可比。他一再邀请我有空再来。我曾起身告辞,但在他们的热情挽留下,又坐了会儿。最终离别时,他们十分客气,极尽待客之道。美中不足的是,在师爷向云堂先生解释我的评论时,尽管态度十分恭敬,还是用了“番鬼”一词。这次的经历,以及在其他场合的遭遇,使我觉得,使用这一贬义词是习惯使然,已不再具有字面上的那种唐突性。 回来后,我遇到一位河南大庙的和尚。他见到云堂先生赠我的两卷书,便要我给他一本,以为它们是有关外国人宗教的。我让他看了书的题目,说明它们不是外国出版物,他才罢休。他看着我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三本给云堂先生同样的书,显得十分高兴。我把书给了他,要求他也让他的朋友看,他答应了。 回到伯驾博士家,我在他的协助下,仔细地阅读了这两卷当地撰写的有关天文学的书籍,发现它们与 17 世纪耶稣会传教士传入中国的欧洲原理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书中用以解释黄道,黄道十二宫,时区分划,以及两极之间为 180 纬度的各种图表,显然是借助于外国人之手绘成的。根据气象学原理,那些图表解释为何下雨的原因不足凭信。此天文学著作,虽然混淆着中国创世之阴阳原则,总的来说甚为正确,欧洲科学的基本原理贯穿全书,只是经过稀释而已。 此后,当地一位满腹经纶的教师为我们讲解别人送给他的各种中国发明制造的小玩意。其中有各种形状的磁铁,分别用于航海罗盘、日晷仪、月规仪以及日月规仪,上面刻着表格和图表,注明要怎样排列刻度盘和磁铁,以用于不同的目的。 后来,我对一件物品着了迷。就其制造的精致程度和适合日常生活的天才匠艺而言,应当出自文明程度更高的国度。从外观上看,那是一块扁平的象牙,小巧玲珑,可置于马甲口袋内。上面装饰着闪光的汉字,说明使用方式。一面是个圆形的表面,上面刻着时刻,中间有个指针,凸起着,以便接受太阳的投影。细小的铰链把指针从象牙主体上托起,再根据不同季节太阳下坠的角度,将一枚小针嵌入下面不同的小孔加以调整。一根保持着灵敏平衡的指针,显示此表与太阳光线相接之必然位置。这块表上刻着白昼时刻,也刻着夜晚时刻,通过围绕中心轴的圆周运动,把指着午夜的一根指针对着外围与月亮盈亏对应的数字,可以迅速将其改为月规仪。配备着这样的仪器,人们可以探索人迹罕至的沙漠,白昼可以相当准确地知道时刻, 夜晚亦可得知大致时辰。 中国人聪明智慧,他们将对物理学有限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实是让人叹为观止。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们既能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何又长期固步自封,驻足不前?众所周知,一些最重要的现代发明使得西方产生了如此之大的社会变迁,而这些发明在中国已有几百年历史了。 第九章 前往上海(节选) 航行的头十天,我们大多沿着海岸航行,终于到达南澳岛附近。这里有许多渔船,有些还来拜访我们。有一艘渔船与我们并排前进,极其聪明地用马口铁做成假鱼,从船尾拖在水里,而一个渔民用草席击打水,或者说扬起水花,以此引诱一群在船旁嬉戏的鱼。整个鱼群追逐着假鱼。在航行了两百码后, 渔网从两艘渔船上放了下来,而第三艘船上的渔民则拽起网来捞鱼。然后,他们回过来,将一部分靠技巧获得的收成卖给我们。 我们沿着福建海岸航行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愉快的人们在不远处勤奋地捕鱼。用望远镜观察渔民,到处可见欢愉的面容。看到我们的船经过,有些渔民还会挥手致意。有一艘船靠过来,一个中国人扔过来三条大鱼。问到价格时,他们说要大米。然而,还未来得及成交,他们就松开了从我们船上扔过去的绳子,脸上愉快的表情告诉我们,这些鱼是送给我们的礼物。 靠近槟榔屿,进入通往厦门的海湾时,连续三天遭遇暴风骤雨。有一天晚上,刮起八级大风,我们的船不得不频繁地换舷,在台湾海峡中逆风航行。有一次,我们几乎在金门岛以北的一个海湾抛锚停泊。那是个小小的锚地,已有两艘船在那里避风。但是,冲击岸边的白色大浪,显示出附近有危险的沙滩。于是船长再次把船驶到海峡中央,以待天明。后来,终于等到了强劲的西南风,刮了约十二个小时。风渐渐平息下来,我们能够继续前进。 经过了多天的耽搁,我们终于看到了舟山群岛。那是由海里众多的花岗岩群组成的陡峭的山丘,光秃秃的,没有一草一木。渔民的临时住所东一处、西一处建在崎岖的岬上。整个景色或许结合着此地人们的特征,在以往的岁月里,让来自异国他乡的冒险者,对这岩石磊磊的海岸望而却步。丰沃的舟山本岛在我们的西面,只能依稀望见那里起伏的山脉。 第十五章 访问舟山,宁波更多见闻(节选) 我们下一站拜访的是被废黜的道台鹿大老爷。我们走过一个长廊,里面摆满了桌子、条凳。出于无知,我猜想大概是作公共宴会之用。不久得知,这是科举考试大厅,可一次容纳 900 名秀才候选人,为每一位提供座位与纸笔,让他们应试考题。大厅的另一端设有雅致的房间,分配给废黜的道台暂住。他对我们笑脸相迎,彬彬有礼,看上去亲切热诚。 然而,眼前的景致是多么不同啊!愁云覆盖着他的面容,忧郁笼罩着他的神情,被废黜的道台的不幸命运尽然写在其中。想当年飞黄腾达时,多少人会趋之若鹜,迎上前去致敬。然而现在,因圣上龙颜不悦,他被革职停薪,贬来处理民事。他唯一的罪行就是爱惜生命。敌军势不可挡扑向宁波之时,他加入了逃难的民众。他非武将,又如何能组织有效的抵抗,抗御中华民族之大敌? 然而,依皇帝之见,他理应以身殉职。为了杀鸡儆猴,阻止其他官员背叛朝廷,鹿大老爷被剥夺官爵。他只能私下里哀叹受到的屈辱和贬职,只有一小群忠实侍从还留在身边。 他头上戴着镶白扣的帽子,那是六品官员的装饰。自和平以来,他又恢复了以往官职中的一部分。他已年过花甲,疾病缠身,背有些驼。据报告,他颇有私财,不再渴望官复原职。不过,英军即将撤离舟山,他还是有希望东山再起。 他比现任道台学识渊博,智力更高,在接下去的热烈谈话中努力显得乐观。不过,他的笑声中少了一份开怀之意,举止也缺少些轻松愉快。他为官正直,私产颇丰,从宁波居民的请愿书中可见一斑。单凭市民的努力,已使他免于监禁候斩之惩处。道光帝罚他无偿服役 8 年已完成近半,他若能东山再起, 官复原职,百姓将欢呼雀跃。朝廷赐恩变化无常,惩治起来则严酷无情。因此,鹿老先生也许满足于现在的地位,不想就任危机重重的地方长官。 道台衙门发生的情景在这里又大多得到重演。午宴摆设开来,我们恭敬不如从命。每隔 5 分钟就有一个侍从带来一管水烟,鹿大老爷咕噜咕噜通过烟杆吸入浓郁的烟草气,然后心安理得地从嘴巴、鼻孔喷出。唯一扰乱他平静的神情的是我们不会使用筷子。他谈起外国钱币铸造,检验银子成色的方式,怎么取样,以及几种钱币的相对价值,讲得头头是道。他从墨西哥和秘鲁的钱币引申到西班牙及其早期对南美的征服。 除了偶尔提到一些地名,他与道台两人对西方国家的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对他们来说,西方各国只是一片荒芜的、无人知晓的地域。他们只记得几个国家的名称,还是用中文贫瘠的单音节字加以改编,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在鹿大老爷处待了一个小时,过得极其愉快。临走时, 他客客气气地把我们送到轿旁。 在这里,我从他们悲惨的现状中,深深地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现在待之以宾的人,来自那个给他带来毁灭与耻辱的国家。他接待我们所表现出的外在的尊敬,一定与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大相径庭。英华战争给中国中部省份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造成的伤害,多少个人的悲惨经历,使基督教珍贵的恩惠变成一种债务,须由不列颠双倍奉还于这块土地。 第二十四章 福州概况(节选) 据说,地方当局当前总的倾向较为开放,对外国人日益好感。现任闽浙总督名叫刘韵珂。虽然在战争中据说以强烈敌视英国出名,坚决主张对蛮夷采取最严酷的手段,但现在已平息仇恨,与英国领事之间建立了友好的来往。满族将军名叫敬穆,举止生硬,与外国人交往中显示出偏执与傲慢。藩台,即布政使,现在亦是福建省代办巡抚,名叫徐继畬,曾任广州大法官。此人思想解放,对西方的地理与政治相当精通。“海关监督”,名叫贺龙武 ,是个满族军队的上校 ,为人直率,性格开朗,但能力平庸,后来在厦门担任过类似职务。政府中次一等的官员中,最显赫的是闽县 。他是个地县官,曾在广州任过职,从那里带来了一些传统的反欧情绪,有时会在他傲慢无理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即使是在社交场合与外国人自由相处的时候也是如此。 所有这些地方官员都在城里设立官邸,里面有一系列的空地,一进又一进的院落。屋中的家具质量低廉,窗上只糊着纸,以此抵御风雨。家眷一般住在他们的管辖区外面,因为官员不断地调任或是升迁到其他职位,这样就可避免搬迁造成的不便与开销。他们私下的社交活动充满节日般的欢乐与无拘无束,彼此信任,似乎十分融洽。 日落后不久,城门就关闭了,卫戍城的规定就是这么严格。城门一旦关闭,即使是满族将军也不能入城。在所有地方官员中,本省巡抚信息最为灵通,来源最广,见解亦是最为开明。在前面提到的对外国宗教一视同仁方面,他比他的同胞更为大度。在与英国领事往来中,他在谈话中提到现代欧洲较著名的事件,显示出对欧洲政治的一般了解,例如爱尔兰政府因为教皇制度而陷入的困境,比利时对荷兰的反叛,英国和西班牙在北美和南美的殖民地分别脱离它们,拿破仑野心勃勃的一生,以及滑铁卢决定性的胜利。他甚至还听说过英格兰因为商议梅诺斯授地的结果而欣喜若狂。 有时,他会一连几个小时谈论地理,把中国字贴在一本豪华的地图册上。那本地图册是他在广州的一个属下孝敬给他的。除此之外,他不久还会得到一个地球仪,因为领事已经允诺送他了。在他的请求下,领事夫人替他画了一幅世界地图,用色彩标明不列颠、法兰西、俄罗斯等国的领土。他收到后,马上送来一张便签,询问为何阿富汗被省略掉,是否已经被波斯吞并,或者已经不再是个独立的王国了。 在谈话中,政府官员通常承认外国人具有优越的技术。其中有个海军元帅谢绝在他的船上为某些不列颠军官举行欢迎仪式,理由是他的船只比不列颠的战舰相差太远。总的来说,对照福州港最初开放时所遇到的种种障碍,以及中国人以前表现出来的怠慢,现在的中国地方当局与不列颠领事之间的相互友好的状况,得自于谦恭有礼与坚定不移的双重影响,不禁令人满意地看到中国官员的心胸逐渐宽大起来,并且至少是在这里,对我们与中国的和平友好关系提供了某种保障,这是每一个基督教慈善家所衷心期望的。 第二十九章 鸦片及其危害(节选) 我们最先去的那爿鸦片屋,坐落在道台府邸大门处不远。一座四合院里,有四五间屋,人们躺在简陋的长椅上,头着枕头, 旁边放着烟灯、烟管以及其他抽鸦片的用品。屋主站在上房的一边,用精确的提称,称量准备好的鸦片。那是一种深颜色的、稠乎乎的、半液态的物品。一小群鸦片瘾君子来此享受这种昂贵的烟雾,或是日益贫穷只能来此饱饱眼福。 这些瘾君子不久就围住我们,跟我们聊了起来。林伯陪我们一起来,他以前也是个瘾君子,现在已经戒了。他与他的同胞们热烈地谈论。 他们那群人中形形色色的都有,个个尖嘴猴腮,目光呆滞, 泪眼汪汪,痴痴呆呆,频频干笑。 …… 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人,说话前后矛盾,却又十分坦率,他仔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悲惨历程。他说,在钦差林大人勒令强行禁止鸦片期间,他戒了这种嗜好 3 年。英华战争结束后,鸦片船不受任何干涉地来到厦门。他开了一家鸦片馆赚钱,不久自己又染上了鸦片瘾。 他详述了抽鸦片带来的害处,归纳为 6 点: 1. 失去食欲; 2.失去体力; 3. 失去钱财; 4. 失去时间; 5. 失去寿命; 6. 失去德行,导致淫乱与赌博。 他接着说起鸦片对人不知不觉的诱惑,就像人们变成酒鬼一样。有人病了,或是着了凉,朋友建议抽抽鸦片或许有帮助, 他就这样落入了圈套。或是遇见某个熟人,百般恳求陪他去鸦片馆。最初,他可能拒绝抽鸦片,但后来看到朋友精神渐渐焕发起来,感觉他们那群人看上去挺顺眼的,而自己的顾忌又遭到人们的嘲笑。就这样,他的抗拒很快就瓦解了,享受起这种奢侈。不久抽鸦片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终于无法再抵御它的诱惑了。 有些在场的中国人,请求我们给他们解药,治愈他们的恶习。但我的同伴告诉他们,唯一的良药,就是上帝可以给他们的坚定意志。他指着林伯对他们说,这就是意志坚定的有效例子。林伯接过这个话题,诚恳地佐证,自从半年前戒除这一恶习以来,精神日益感到愉快,身体渐渐变得舒服。 年纪最大的瘾君子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道德缺陷辩解, 说他染上这种恶习乃“天意”使然,因此无法逃避。 我们离开这爿鸦片馆时,许多人向我们索讨药物,包括老板在内。对于我们毫不掩饰地评论为他带来生计的嗜好,他似乎没有一丝不快。 他们听说我是个英国传教士,就说我指责他们抽鸦片的习惯是自相矛盾,因为就是我的同胞给他们带来这种嗜好的东西。他们大多数都有错觉,以为走私鸦片的都是英国人。对于这样的误解,我们自然想尽办法予以纠正。 后来,我参观了城里各处三十几爿鸦片馆。有一爿鸦片馆开在一个狭窄、阴暗、肮脏的地方,几乎不适宜任何人进入。这爿鸦片馆与棺材铺相连,地方选得甚为得当。 我们从人们那里了解到有关鸦片买卖的性质与规模的具体细节。当地大宗鸦片批发商,常在船上配备大量人手和武器, 驾船驶出海港,前往六岛。那里停泊着外国的鸦片船,同样也是全副武装。若是清廷试图抓捕,他们随时准备抵抗。 当地船只载着成箱的鸦片回到厦门,船上高高地插着一些欧洲的旗帜,扬着船帆,所有水手用力划桨,迅速地穿过港湾。他们的武力很强,无论海盗还是政府官员,都不敢奢望能成功地追击他们。 然后,当地走私批发商将鸦片丸分别卖给零售商和鸦片馆老板。买卖这件流行的物品不是暗地里偷偷摸摸地进行的。我看到有三爿鸦片馆是鸦片贩子连锁开的。人们说,厦门有将近1000爿鸦片馆。街角巷尾常贴着告示,指引人们到对面的店铺, 那里有“三冬老枪”的鸦片出售。 有钱人会差使仆人到较为考究的鸦片店购买调制好的鸦片, 盛在小匣子里,若是数量不多,就用一张小竹叶包起来,带回来给主人,让他在家中享用。 店铺里的人都说,他们没有向地方官员贿赂,因为那些官员也都抽鸦片,因此自惭形秽,不敢来干预。他们认为,可能那些出港到外国船上购买鸦片的大宗批发商已经贿赂过当局了。地方当局对鸦片买卖完全了解,也知道抽鸦片非常流行。此类证据很多,每条街上都可看到制造鸦片管上的烟锅的人,到处都在公开出售这种烟锅。 我目睹了一些事例,听取人们的回忆,对鸦片在人的体质与道德方面的影响,有了总的感观。 1. 珍贵史料。作者是英国教会向中国派遣的最早的两名传教士之一,从香港深入内地,记录他的所历、所见、所闻。1847年本书出版,成为英国人了解当时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今天我们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珍贵史料。 2. 厚重的阅读体验。作者游历中国之时,正是五个港口城市刚刚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特性受到强烈外来冲击的时候,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品,作者不仅描绘所见山川形势,更多的是对他所亲历事件的记录,历史和现状,批判和反思,体现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