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化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庆祝我们的失败
ISBN: 9787553526744
作者 夏尔·佩潘,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和巴黎高等商学院,哲学教师、记者、作家。著有多部小说,包括《欢乐》(La Joie)、《不忠》(Les Infidèles);散文集《一周哲学》(Une semaine de philosophie)、《沙发上的哲学家》(Les Philosophes sur le divan)等。他善用杂志专栏、定期讲座、广播电视节目、播客等渠道将哲学带进读者的日常生活,是世界上被译介最多的法国作家之一。国内引进过他的作品《自信的力量》《当美拯救我们》《柏拉图上班记》《智者星球》等。 译者 杨恩毅,外交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家图书馆。
第七章 失败是重塑自我的机会 存在主义的解读 “当你奏出一个音后,只有下一个音才能告诉你这个音究竟准不准。” ——迈尔斯·戴维斯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这一论断看似难懂,其实不然。这句话是说,在我们活着的时间里,我们自由地存在,自由地自我创造,自由地自我纠正,造就着自己的历史。这段历史才是首要的,是这段历史而非某种“本质”——比如上帝的意愿、我们的基因或者社会阶层——决定了我们是什么。这一论断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因此,他属于生成论哲学家。尼采也是。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重拾品达的教诲:“成为你所是”。要做到这一点,要表明自己的独一无二,常常需要一生的时间,必须历经冒险、经受考验,敢于走出自己习惯的舒适区。 与这些生成论哲学家相对的是本质论哲学家。后者对个体的历史不以为意,反而强调个体不变的真实性,即基督教所说的“灵魂”、莱布尼茨的“实体”或笛卡尔的“自我”。这种对立可以追溯到哲学诞生之初,即苏格拉底之前的那些智者们,他们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在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那里,这种对立就已经存在了。一边是生成论思想家赫拉克利特,他用河流来比喻永恒的运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另一边是本质论思想家巴门尼德,他将上帝定义为“永恒不变的一”。在我们的传统中,巴门尼德战胜了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式的哲学家,比如尼采或者萨特,都是少数。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几乎都是巴门尼德式的,他们更看重本质而非生成。对思考失败的美德来说,这是个问题。我们的失败能帮助我们生成,但要从失败中揭示我们的“本质”却十分危险。正因为我们觉得失败给出了我们是什么的答案,我们才会在失败时感到难受。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失败,就是要认为失败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提出“我们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认为失败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振作、重设定位、重塑自我,就是认可生成论哲学的立场,即选择了赫拉克利特而非巴门尼德。然而,失败还有一个优点,能让我们空闲下来,促使我们改变路线,就像生活的叉口引导人最终获得幸福。有的时候,失败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的生活找到了新方向。这是失败的另一个美德:它不一定会让人更聪明、更谦虚或者更强大,但能让人得空做其他事情。 如果达尔文没有在学习医学和神学时相继失败,他就永远不会踏上这次长途旅行,而这次旅行对他成为科学家和理解进化机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年轻的达尔文一开始在苏格兰学习医学,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希望他追随自己的脚步。他对外科医生的野蛮做法感到反感,又觉得理论课很无聊,他坚持了一阵子隔着窗户观察鸟类,然后离开了学校。随后,他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接受神学教育,之后成为一名英国国教牧师。但他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宁愿骑马或者收集甲虫,也不愿听关于上帝的布道,于是他又一次中断了学业。接连两次的失败没有让他对人体结构或者上帝的真理获得任何深入的了解,却让他踏上了一次他可能永远不会尝试的冒险。达尔文决定登上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两年。贝格尔号的汽笛声在泰晤士河畔伍尔维奇港响起。由此,所有的一切拉开了序幕。在这次航行中,他观察着途经之地遇到的物种,他的志向便由此诞生。这是那些一想到选择一条职业道路就两腿发软的高中生应该知道的。他们都应该读一读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航海志》。 在开始撰写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之前,乔安妮·罗琳——当时她还不叫J. K.罗琳——刚经历了感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丈夫弃她而去,自己又失去了在国际特赦组织的工作,J. K.罗琳带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回到爱丁堡,没有收入。幸亏有妹妹收留,否则她就得露宿街头。她后来回忆说,即使是在哈利·波特的故事大获成功很久之后,她仍感觉有一种强烈的生存失败感,她是跌入谷底之后才找到了一个新的开始。在之前,工作和家庭束缚了她成为作家的志愿,她最多只能在午餐时抽出点时间,然后很快又得回去开会。后来,她改变了对失败的看法,开始把失败看成改变人生的机会。但事情并不容易。没人照顾女儿,她只能利用午睡和晚上的时间写作。在爱丁堡的酒吧里,人们经常看到这个满脸疲惫的年轻母亲,一边守着身旁婴儿车里熟睡的女婴,一边在笔记本上涂涂写写。她经常光顾大象屋酒吧,这里的常客甚至认为她来这里写作是因为家里没有暖气。离婚前不久,她的母亲因多发性硬化症去世。她书里的主角是一个自立的人,一个失去双亲饱受磨难的小魔法师学徒。 《哈利·波特》一写完,她就把最初的几章发给了一位代理,但立马被退回。她又找了另一个,通过此人,这些稿子送到了十几位编辑手上,但都被退稿。书最终出版之后获得的巨大成功众所周知。这时,她明白了,一开始以为是一次痛苦的失败,但实际上却将她引向了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而她以前看上去更“成功”的生活,实际上却让她远离真正的自己。 如果赛日·甘斯布对他的画家身份感到满意的话,他永远不会为碧姬·芭铎、朱丽叶·格雷科、法兰丝·盖尔、伊莎贝尔·阿佳妮和简·柏金创作歌曲。我们常常会忘记他曾经历过一场危机,当时他毁掉了自己所有的画布,放弃了成为画家的梦想,转而投身于在他看来是“二流艺术”的歌唱事业。甘斯布与安德烈·洛特和费尔南·莱热走得很近,他演奏和创作音乐只是为了糊口。一开始甘斯布对作画抱有极高的期待,但最终却放弃了,因为他意识到在“50岁之前”都不可能靠作画养活自己。正是有了这次让他黯然神伤的放弃,他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画家事业的失败不仅让他专心投身音乐,还很可能让他本人变得更加洒脱。与他最为重视的绘画相比,歌曲这种“二流艺术”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作为抽象艺术时代里年轻的具象画家,他给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么成为天才,要么默默无闻。但作为作曲家和歌手,他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他创作当时流行的音乐,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风格,为他人作曲,创作出流行的歌曲,但并没有从存在的失败感中解脱出来。他的放手让他的才华全部展露出来。所以他的情况与达尔文和J.K.罗琳还有所不同:失败确实让他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同时也让他在某种意义上超脱起来,但这种超脱伴随着苦涩,赋予他作品一种特殊的味道,促使他成功。他作为画家的失败加倍促成了他作为创作歌手的成功。 尤根·赫里格尔在他大受欢迎的小书《箭术与禅心》中说道,射手只有在完全放松时,才能最终击中他的目标,一点点的抽搐就足以让他失败。他写道:“只有当射手本人都对自己的松弛感到惊讶时,射箭才回归了本该有的状态。”他接着补充道:“你的障碍是你太想到达终点了。”甘斯布就像这样的射手,他出色是因为超然,而超然是因为从成为新一代梵高的执念中解脱了出来。1965年,甘斯布为盖尔谱写了《蜡像娃娃,唱歌的娃娃》,并凭借这首轻快的歌曲赢得了欧洲歌唱大赛。听听《老顽童》或者《大声放屁》就知道甘斯布对待歌曲的态度同他作画很不一样。听听《爪哇女人》或者《普莱维尔之歌》就能理解,甘斯布作为画家是失败的,但并没有把他困在失败的命运里——虽然与他说的相反。有些失败一开始像绝境,但最后会发现其实只是一个十字路口。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会想到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的悬岩比喻:“当我想搬动一块悬岩时,阻力巨大;而当我想要攀登上去欣赏风景时,这样的岩石却是我宝贵的助益。”萨特继续写道,我们存在于时间之中,可以为我们的行动设定新的目标,因此我们能够把悬岩的“障碍”变成新谋划的“助手”。这是在强调我们精神的力量、表象的力量。萨特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谋划”。存在,并非坐拥一个固定永恒的真理,而是不断地谋划未来。遭遇失败,我们可以改变谋划的方式,并把失败打造成一块警示牌。 2009年,旧金山召开了第一届关于失败的大型国际会议,从此,这些会议成为硅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失败会议”[failcon,fail即失败,con代表会议(conference)]的视频在网上随处可见,其主旨是让企业家和运动员分享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他们在会上讲述失败如何给他们启发,如何唤醒他们、滋养他们、支持他们,直到引导他们找到迈向成功的想法,踏上他们一开始没有考虑过的道路。这些演讲者讲述自己的经历,他们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任何经验,往往与长辈当年的年龄相仿。但数字经济带来了巨大变革,新型企业家随之崛起。听几场失败会议上的演讲就会知道,这些变革和随之诞生的新企业家对失败,以及失败后重塑自我的能力,有着全新的要求和认识。 “失败会议”有时会让人厌烦,这很正常,因为演讲的格式一成不变,当事人积极的心理让人难以置信,并且最后总有一个好结局。来这里谈失败的人,总是在讲自己的过去……尽管如此,在这些会议中,我们听到了各种故事,以及充满曲折、分叉和选择的人生之路。这类会议现在也在法国举行,但没有获得同样的成功。这些人定义自己的方式,不是他们是谁,而是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不强调自己的主观意图,而突出他们的适应性或者重塑意识。有时你甚至会认为他们都读过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写道:“人就是他行为的总和。” 从这个观点出发,法国存在主义者反对康德的意志哲学。在康德看来,一个存在物的价值是由其意图的好坏来衡量的。在听到这些企业家讲述他们如何在失望之余睁开了双眼,如何开始新的项目之后,我们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萨特创造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在美国获得的反响远比法国更大。他提出了一种奇怪的、反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其基本观点是:让治疗对象衡量过去的影响,反思家族历史在其无意识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做法毫无用处。更好的办法是与治疗对象一起探究他的谋划可以存在各种可能性,寻找可以为他的现在增添色彩的那一种。许多企业家都曾利用失败改行。法国企业家让-巴蒂斯特·吕代勒曾在一次“失败会议”上讲述他的公司Critéo大获成功的故事。一切始于一家巴黎沙拉餐厅的后屋。他最初的想法是创建一个推荐电影和博客文章的系统。但他创业失败,这促使他把技术用在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始在互联网上销售针对性广告。短短几年间,Critéo从巴黎13区的一家餐馆后屋成长为华尔街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目前估值24.1亿美元。它的创造者的才能就在于认识到什么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吸取动力,彻底改变自己的念头,在未来做出了另一种谋划。 同样,作为员工的失败往往为创业铺平了道路。日本人本田宗一郎在面试丰田的工程师岗位遭拒之后,长期失业。在此期间,他萌生了自己制造并销售踏板车的想法,于是本田公司诞生了。 存在主义者就是相信人的一生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不要错过太多。不把生命看成一种本质或者永恒的价值,而是一种“谋划”,那么死亡就是一种偶然。作为存在主义者,意味着害怕我们被一条道路上的成功锁定,并被这样的成功带向生命的终点时,却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与通常的观点正好相反,存在主义就是把失败看作开启各种可能性的机会:失败得越多,最终就是生活得越多。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经历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看似矛盾的论点。他完全可以做一场很好的“失败会议”演讲,一定会让那些以为他的经历就是一个接一个成功的人大吃一惊。 吕芬一开始是住院医生,后来创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之后又领导反饥饿行动组织。他不仅当过法国驻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大使,写的书更是吸引了大批读者,甚至在2001年凭借《红色巴西》获得了龚古尔奖。2008年,他当选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成为最年轻的院士。最近,他记录孔波斯特拉之行的书—《不朽的远足:我的孔波斯特拉之行》—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我列举的这些事迹给人一种他能点石成金的印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每当他在失败或失望之际,他都会变换航道。他明白在如今的医院体系中,他不可能成为他理想中的那种医生,于是他转向了人道主义组织。他是最初认识到人道主义行动进入了死胡同的人,因此他又转向政治。他无法在一个充斥着条条框框、人情关系和刻板语言的政界有所发展,又转而致力于写作。作为一名作家,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获得行际盟友奖、龚古尔奖,当选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但他仍觉得有必要去孔波斯特拉走走,放松一点,不能掉入“存在的自大”里,不能陷在萨特所说的本质之中。 当乐手害怕犯错时,迈尔斯·戴维斯有时会变得冷酷无情。他用低沉的声音提醒他们,没有比不想犯错更糟的错误了。戴维斯创作了《酷的诞生》和《有点蓝》,不断重塑自己的音乐。他有一句精妙的格言:“当你奏出一个音后,只有下一个音才能告诉你这个音究竟准不准。”用花哨的语言总结存在主义关于失败的智慧就是:绝对没有错误的音符。爵士乐手能够自由地弹奏出美妙的不和谐,将它重新融入整个乐章,融入他讲述的故事,融入他的音乐节奏。萨特也喜欢爵士乐。在《恶心》中,罗冈丹只有在音乐引起情感共鸣的时刻,才能短暂地摆脱不适感。我们的存在就像一首爵士乐。认为错误的音符绝对存在,就是假装时间不存在,就是忘记我们是在生成之河里航行,而不是在永恒观念的天空下飞翔。 这是一本不寻常的“失败参考书”, 启发数十万法国人学会从失败中获益, 法国前总理阿兰·朱佩推荐, 在鼓吹卓越的时代,庆祝我们的失败。 ○ 畅销七年,让数十万法国人掌握审视失败的哲学视角 对你来说,失败是什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你难以直视,半夜懊恼以至失眠?还是一个被人拿捏的弱点,每次提起都在心中隐隐作痛?我们经常把失败看作一扇关上的大门,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错误文化太不发达的社会,会将“失败了”和“是一个失败者”混为一谈。但如果失败也是一扇打开的窗户呢? 哲学家作者受邀参与各地讲座,遇到了许多企业家和工薪阶层,他们因为破产、被解雇、丧失机会等原因深感受伤,有的甚至一蹶不振。作者发现,许多人经历了童年、青少年,开始职业生涯之后,都不了解失败的感觉,因此,失败往往如同棒喝,让他们难以重振旗鼓。 本书是对失败的解构和赞美,每章讨论失败的一个侧面,目的是让读者获得理解失败的哲学视角。作者讲述了古今哲学家们对失败的敏锐洞察,从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到笛卡尔、康德、蒙田,到黑格尔、尼采、伯格森、加缪、萨特,再到弗洛伊德、拉康、阿伦特,教导我们关于失败的种种美德,如同一场异彩纷呈的“失败大会”。 ○ 赶快失败吧!我们会失败,因为我们是人,是自由的:自由地犯错,自由地改正,自由地进步 伟大的成功背后往往是艰苦的开端、无果的尝试和其他惨剧。在失败面前,我们最真实、深刻的欲望暴露无遗,那是一个直面自我的清醒时刻,我们不会有更好的机会如此了解自己。正如在希腊神话中,机会的化身“凯罗斯”是一个光头但扎着小马尾辫的神,抓住“凯罗斯”可不容易。诸如戴高乐、拉斐尔、纳达尔、大卫·鲍伊、曼德拉、达尔文等成功人士以及雀巢、本田、苹果等成功企业如何从失败中抓住获益的机会?乔布斯所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真意如此浅白——像原始人一样行动,像战略家一样计划。 ○ 人并非天生胆大!教育不是填满一个花瓶,而是点燃一团火焰 书中说道,对失败的恐惧是限制青年人发展的罪魁祸首。作为资深哲学教师,作者传授了一套引导学生/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教育观——教育业界要求学生门门学科优秀的世界观并不正确。成功的人生不需要没有弱点,而是需要建立自身的优势和技能。错误的教育让孩子理性主义有余,而经验主义不足。所以,赶快失败吧!尽早失败,尽早爬起,通过联结创造力和工具性,学生才能把知识记得更牢,并且更敢于在生活中冒险。本书尤其受到教师、咨询师、企业家、高管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