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必太饱满,允许松弛

人生何必太饱满,允许松弛
作者: 李叔同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2.60
折扣购买: 人生何必太饱满,允许松弛
ISBN: 9787554621240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中国艺术教育家、戏剧家、文学家、书画家。名文涛,字息霜,以号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1910 年间在日本东京学西洋绘画和音乐。归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校任绘画、音乐教员。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向世人呈现了他的豁达、率性和慈悲。

内容简介

初到世间的慨叹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 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 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 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 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 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 ,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 李家在当地的声名更加显赫 了。但是,他为官不久便辞 官返乡了,开始经商。他在 晚年的时候,虔诚拜佛,为 人宽厚,乐善好施,被人称 为“李善人”。而这就是我的 父亲。 我是光绪六年(1880) ,在这个平和良善的家庭中 出生的。生我时,我的母亲 只有二十岁,而我父亲已近 六十八岁了。这是因为我是 父亲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 此,虽然父亲很疼爱我,但 是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 地位很卑微,我作为庶子, 身份也就无法与我的同父异 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 到这种不公平待遇给我带来 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 着,这也许就为我今后出家 埋下了伏笔。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因 病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庇 护,我与母亲的处境很是困 难。看着母亲一天到晚低眉 顺眼、谨小慎微地度日,我 的内心感到很难受,也使我 产生了自卑的倾向。我养成 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终 日里与书做伴,与画为伍。 只有在书画的世界里,我才 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听我母亲后来跟我讲: 在我降生的时候,有一只喜 鹊叼着一根松枝放在了产房 的窗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 佛赐祥瑞。而我后来也一直 将这根松枝带在身边,并时 常对着它祈祷。我的父亲对 佛教的虔诚,使我在很小的 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 典,受到佛法的熏陶。我小 时候刚开始识字,就跟着我 的大娘,也就是我父亲的妻 子,学习念诵《大悲咒》和 《往生咒》。而我的嫂子也 经常教我背诵《心经》和《 金刚经》等。虽然那时我根 本就不明白这些佛经的含义 ,也无从知晓它们的教理, 但是我很喜欢念经时那种空 灵的感受。也只有在这时我 能感受到平等和安详!而我 想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 引路标。 我小时候,大约是六七 岁的样子,就跟着我的哥哥 文熙开始读书识字,并学习 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那时 我哥哥已经二十岁了。由于 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又是当 地数一数二的官商世家,所 以一直就沿袭着严格的教育 理念。因此,我哥哥对我方 方面面的功课,都督教得异 常严格,稍有错误必加以严 惩。我自小就在这样严厉的 环境中长大,这使我从小就 没有了小孩子应有的天真活 泼,也疑我的天性遭到了压 抑而导致有些扭曲。但是有 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 种严格施教,对于我后来所 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和生活作风是起了决定作用 的,而我后来的一切成就几 乎都是得益于此,也由此我 真心地感激我的哥哥。 当我长到八九岁时,就 拜在常云政先生门下,成为 他的入室弟子,开始攻读各 种经史子集,并开始学习书 法、金石等技艺。在我十三 岁那年,天津的名士赵幼梅 先生和唐静岩先生开始教我 填词和书法,使我在诗词、 书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功力也较以前深厚了。为 了考取功名,我对八股文下 了很大的功夫,也因此得以 在天津县学加以训练。在我 十六岁的时候,我有了自己 的思想,因过去所受的压抑 而造成的“反叛”倾向也开始 抬头了。我开始对过去刻苦 学习是为了报国济世的思想 不那么热衷了,却对文艺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戏 曲,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折不 扣的票友。在此期间,我结 识过一个叫杨翠喜的艺人, 我经常去听她唱戏,并送她 回家,只可惜后来她被官家 包养,后来又嫁给一个商人 做了妾。 P2-4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鲁迅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独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的寺院为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我敬李息翁,独行行最苦。秃笔作真书,淡静前无古。并世论英雄,谁堪踵其武。 ——启功 如果《送别》的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在那里都可以。 ——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