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光明日报
原售价: 8.00
折扣价: 5.84
折扣购买: 庄子选译(中外名著榜中榜第13辑)/六角丛书
ISBN: 9787802065000
五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①也;其一,义②也。子之爱亲 ,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 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③乎前,知其不 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 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④以信⑤,交远则必忠之以言,言 必或⑥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 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⑦,莫则传言者殃。故 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 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⑧。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 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 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弗然,于是并生厉心⑨。克核太至 。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 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 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 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⑩,此其难者。” ①命:天性,指受之于自然的性分。②义:道义,指人应尽的社会责 任。③易施:改变,转移。施,移动,改易。④瘤:顺。⑤信:信用。⑥ 或:有人。⑦莫:不,无。⑧奇乐:谓荒淫无度。⑨厉心:恶心,狼戾之 心。⑩致命:传达君命。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法则:一个是禀受于自然的性分, 一个是做人的道义。儿女敬爱父母,这就是自然的天性,是系结于心而难 以解除;臣子侍奉国君,这就是臣子应尽的职责,无论哪里都不会没有君 主,所以普天之下这是无法逃避的。这就是所谓的足以为戒的法则。所以 儿女奉养双亲,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使他们安适,这就是最大的 孝心了;臣子侍奉君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从君主的旨意,这就是 最大的忠心了;自己修养心性,无论是哀是乐都不会改变原来的心境,知 道某些事情的发展无法预料而仍然安心去做,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了。一个做臣子的,本来就有不得已而做的事情。只要按实情去办,置自 身于不顾,哪里会产生贪生怕死的念头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我还要把我听到的告诉你:大凡国与国相交往,邻近的国家要以信 用求得安顺。远方的国家要通过信守诺言来安和。这语言必须有人来传达 。而传达两国国君的喜怒之言,是天下最难做好的事情。两国国君喜悦时 的言辞必然多有溢美之辞;两国国君愤怒时的言辞,必然多有溢恶之辞。 凡是过分的超出实际的言辞都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就没有诚信可言 ,不诚信的传言就会让使者遭殃。所以格言说:‘要传达真实不妄之言, 不要传达过分不实之言,那么就差不多能够保全自己了。’ “比如以巧力相斗的人,开始是明来明去,到最后往往是搞些阴谋, 太过分时就诡计多端了;那些讲究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还是规规矩矩的 ,往往到最后时就会迷乱,太过分时就会放荡不羁了。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开始时彼此互谅互让,到最后时就往往互相欺诈了;许多事情开始做时 都比较单纯,等到将要完毕时就变得非常艰巨,难以收拾。 “言语这东西,就像捉摸不透的风波;而传达言语的人,自然会有失 实的地方。风波很容易兴作,失实很容易陷入危境。所以愤怒的发作往往 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花言巧语和片面之辞造成的。兽被逼于死地,会 怪声吼叫,怒气勃然而发,于是便会产生伤人的恶念。做事太苛刻太过分 ,必然让人心生恶念来报复,而他自己还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假如自己做 的事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那谁会知道他终将遭到什么样的下场呢!所以格 言说:‘不要改变所要传达的指令,不要勉强把事情办成。超过正常的尺 度,就是犯了夸大失实的错误。’改变指令。强求成功,都会把事情办坏 。好事的成就需要很久的时间,而坏事一旦出现再改过也来不及了,这可 以不慎重吗! “顺应万物,悠游自适,托身于自然,不得已而应之,以此修养中虚 之道,可谓是最好的选择了。何必为了报答君命而有意去做呢?不如如实 地传达君命罢了,这样做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六 颜阖将傅①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② 。与之为无方③,则危吾国;与之④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 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 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人⑤,和不欲出⑥。形就而人,且为颠 为灭,为崩⑦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⑧。彼且为婴儿, 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⑨,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 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⑾其臂以当⑿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⒀其才 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 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 ,顺也;故其杀之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⒁,则 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①傅:师傅,老师。这里作动词用。②天杀:天性刻薄,天性凶残。 ③方:方圆,规矩,法度。④山之:此,指形就、心和。⑤入:陷入,苟 同。⑥出:显露,显示。⑦崩:垮。⑧为妖为孽:招致灾祸。孽,灾。⑨ 町畦:田界。⑩无崖:无边际,指放荡不拘。⑾怒:奋起。⑿当:阻挡。 ⒀是:作动词,自恃的意思。⒁拊之不时:拊,拍打,不时,不及时。 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便去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个 人,池的天性凶残。如果不用法度去劝导他,势必要危害国家;如果用法 度去规劝他,势必要危害到我卣己。他的智力刚够得上知道别人的过错, 却不知别人为什么犯这样的过错。像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你问得很好!要警惕啊,要谨慎啊,要端正你的行为! 外表不如表现将就顺从的样子,内心不如抱着调剂的态度。虽然如此。这 两者仍免不了有灾患。外表将就随顺他而不能过分陷入,内心调剂诱导他 而不能有所显露。外表过分将就顺从他,难免招来堕落、毁灭、垮台和失 敗;內心调剂诱导他太显露,就会招致声名之祸、妖孽之灾。他如果像嬰 儿那样天真无知,你也姑且和他一样像嬰儿那样天真无知;他如果没有界 限的约束,你姑且也像他一样没有界限的约束;他如果放荡无羁,你姑且 也像他一样放荡无羁;这样委婉地引导他,使他渐渐地达到无过失的境地 。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奋力举起双臂去阻挡车轮,却不知道自己的力 量根本就不胜任,这是因为它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了不起的缘故。要警戒 啊,要谨慎啊,经常夸耀自己的才能去触犯他,这就危险了。 “你不知道那养虎的人吗?不敢用活着的动物喂养老虎,怕虎在搏杀 活物时引发它凶残的天性;也不敢把整个小动物丢给它,因为怕它在撕裂 过程中激起它残忍的天性。伺候着它的饥饱来喂食,疏导它的喜怒之情。 虎与人不同类别,而虎却喜欢喂养它的人,这是因为人们随顺了虎的性子 ;虎所以伤害人,那都是人们违逆了虎的性情的缘故。 “有那爱马的人,用精美的竹筐盛马粪,用珍贵的大蛤壳接马尿。一 旦有蚊虻叮咬在马身上,那爱马的人如若拍打不及时,马就会怒气冲天, 咬断勒口,挣断辔头,损坏胸络。本意在于爱马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可 以不谨慎吗?”P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