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神话二十五讲

世界神话二十五讲
作者: 叶舒宪 著, 黄怒波 主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92.00
折扣价: 53.79
折扣购买: 世界神话二十五讲
ISBN: 9787301344903

作者简介

叶舒宪 ----------------------------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主编丛书12套,著作有《中国神话哲学》《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文学人类学教程》等60余部,译著有《萨满之声:梦幻故事概览》等7部。 黄怒波 ---------------------------- 笔名骆英,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内容简介

第一讲 第一讲为引论部分,主要介绍一下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本书的学术背景主要是依托“神话学文库”一辑和二辑两套丛书。该丛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结项成果。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包括世界神话作品和神话学研究的全球新成果,突出中国神话的跨学科研究,两辑总计38 部书。依托这38 部书链接本书之外的相关内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宽阔的学术野。 本书将世界神话分为外国神话和中国神话两部分,虽然题目为“世界神话二十五讲”,但实际上主要侧重于中国神话。前十一讲为外国神话欣赏,主要侧重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神话遗产, 包括苏美尔和巴比伦神话、古埃及神话、希伯来神话、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印度和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等。在这一部分中,有一些内容是今天常规教育基本没有涉及的,例如克里特和迈锡尼神话、凯尔特神话等,在过去的大学和中学课程中几乎都没有提到,这是我们为弥补缺陷而专门设计的。因为它们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渊源。中国之外的东方神话以日本、韩国的神话为代表。本书还特别增加了以美洲的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非洲的部落民等为代表的原始民族的神话,即原住民神话的内容。 中国神话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从第十二讲到第二十五讲,除了第十二讲带有中国神话概说的性质以外,其余每一讲都会涉及一个中国神话专题。例如,第十三讲为鸿蒙神话和盘古神话, 第十四讲为伏羲女娲神话,第十五讲为黄帝、炎帝与蚩尤的神话。这三讲主要介绍中国神话中具有老祖宗性质的神祇和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从第十六讲开始进入了传说历史中的夏商周时代,主要讲尧舜禅让的著名传说、鲧禹治水与夏王朝的建立、夏启上天、后羿射日、西王母神话等。接下来的三讲把中国神话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联系在一起,分别介绍新年与饺子、端午与中医、七夕与织女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神话观念底蕴。第二十四讲的题目为“玄鸟生商与凤鸣岐山”,主要内容为商周两个朝代的神圣图腾动物及其变化情况。最后一讲专门介绍汉族以外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神话情况。 以上为本书的大致内容,本书主要面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旨在介绍与普及有关世界各国神话和神话学研究的学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认识人类各民族神话遗产,启发读者探寻神话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本书在每一讲后都附了多部相关的学术专著,以引导有需要的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 本书的切入点为一个跨学科的新角度—— 文学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虽然本书的对象为世界各国神话,但同样有理论的高度,那就是“大传统小传统对接”的理论。大传统指的是先于文字的文化传统,我们讲的神话内容,除了以语言文字讲述的,还有很多以图像的形式存在。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神话是由图像造型表达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神话讲成了具有大约1 万年传统的人类表达过程。所谓小传统指的是用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最早的汉字叫甲骨文,在甲骨文以后形成的神话称为小传统神话。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简单的父亲、儿子的关系,这样就通过今天的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理论把这些图像神话的内容脉络发掘了出来,形成了一个连贯的神话体系,这就是所谓的新理论、新方法提供的新知识观。 本书的神话欣赏和分析,所运用的方法是四重证据法。因为今天我们认知神话这个对象与古人不同,古人只是面对神话的文字文本或者口头讲述,而我们今天有了更为丰富的四重维度的知识。我们把传世文献等古书中记载的神话叫作“第一重证据”,把新发现的出土文字,也就是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等考古材料中发现的文字叙事称为“第二重证据”,第二重证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丰富第一重证据的内容。第三重证据主要指的是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是民间的活态传承文化,即老百姓能够表演、演唱的神话以及礼俗,这部分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极少被提及。第四重证据专指考古发现的文物和图像,其中有很多属于史前先民崇拜的偶像,也就是常说的神像和神话形象。与单纯依靠文字的叙事完全不同,运用四重证据法讲述的神话,呈现为立体式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所在。 我们把这两部分叫作“理论引领”和“方法论引领”。所谓“理论引领”主要体现在《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这部书中。它主要是指文化大小传统的重新划分,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讲述中举一些例证,作具体说明。2013 年出版的《文化符号学》是“神话学文库”中的一部,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学者集体撰写,主要突出了文化大传统如何制约和影响文化小传统。此外,之所以将四重证据法作为本书的方法论引领,是因为我们欣赏神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故事层面和人物形象上,而是要发掘神话叙事背后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用到四重证据法。 远古人类的神话叙事是一种最初的文化原编码方式,原编码和远古人类的信仰有关,所以我们的研究角度就是把神话当作信仰支配的文化原编码,它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作用。21 世纪在中国有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后来又被拍成了电影,就是大家熟知的《狼图腾》。作者根据他在内蒙古下乡插队时体验的草原生活,提出对中国图腾崇拜的新看法:当代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却不知最早的龙其实就是狼,龙头就是狼头,所以他提出用狼图腾来恢复华夏民族的战斗精神。但是书中的有些内容对一般读者来说只是看看热闹,到底是什么图腾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我们在神话原编码的意义上, 用四重证据法重新进入史前文化, 看看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图腾。因为华夏民族的共祖叫黄帝,黄帝在史书中的雅号为“有熊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叫作“有熊国”,与狼并没有关系。但问题就在于我们需要从大传统视野弄清楚究竟哪一种神圣的动物才是华夏祖先的图腾。针对狼图腾文化的流行, 我在2007 年专门写了一本《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其中涉及的黄帝、炎帝、蚩尤会在后文专门介绍,这里先针对龙作一个提示。 图1-3 给大家展示的是距今3000 多年在河南安阳商代后期王后墓中出土的文物,一般把它叫作“玉龙”。仔细观察,能够看出来这个玉龙就是一个猛兽的头加上类似蛇的身躯而已,但我们需要考证这个兽头是什么兽。国人能够在陆地上见到的大型猛兽有两种:一种是熊,另一种是老虎,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一个上下都是獠牙的熊头。 熊跟龙有什么关系?其实熊跟龙有着渊源深远的组合关系,这一点从熊头蛇身的商代玉雕龙上就能明白。商代玉雕龙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尤其是故宫的龙造型完全不同,因为这是一个由神话嫁接出来的组合动物。只有深入到更久远的历史脉络中,才会看到远古时期的人对于熊的崇拜。过去我们知道熊很厉害,从熊虎为旗等一些说法中就能看出古人是把熊排在老虎之前的,在古人看来,熊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是一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汉代人用来点油灯的灯台(图1-4)。灯台表面用了一层绿釉,所以我们一般把这种陶器叫汉绿釉。这件汉绿釉陶灯台以熊的形象为主体。至于为何选用熊的形体,这与汉字“熊”有关。“熊” 的本字是去掉下面四点的“能”,是生命力、能量的意思。为什么跟熊有关?因为熊身体的能量能够支持它6 个月冬眠时间,熊也因此成为古人想象出来的生命能量的象征物。古代人点油灯都希望能够源源不断、灯火长明,所以古人在做灯台时选择神熊作为造型,也就明确表达了“能”的意思。这样的神话信仰如果只讲黄帝有熊,或者《山海经》中的熊山、熊穴,那么便不能挖掘出后的神话底蕴。 一部包罗丰富的世界神话入门读物 一场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溯源之旅 揭秘潜藏深远的文明密码和文化“潜规则” 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