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军医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9.80
折扣购买: 内经与养生
ISBN: 9787509123249
第1章 《内经》奠定了中医 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 早和最完整的医学巨著。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石,也就是说,随着《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才 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 大成就,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 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 流派,可以说都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中医学中 养生学的理论亦是以《黄帝内经》为奠定基础。 第一节 《内经》认为精气是产生 和构成万物的本源 唯物主义的“精气”为万物本根的学说,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下道家 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 生的,“精气”是一种极微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例如《管子·内业 》篇说:“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 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名)气。乎如登于天,乎如 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能 产生万物。五谷、星辰甚至鬼神,都是精气的产物,怀藏于胸中就能为圣 人。由于它运流不息,充满天空、深渊、高山、大海,所以叫做“气”。 庄周一派的宇宙观,虽然在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但也看到了气之聚散与 物之生灭的关系。如《庄子·知北游》中就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日通天下一气耳”并且他还对这种眼睛所不 能见到的最细微物质——“气”,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如在《知北游》中 又说:“小昏然欲亡两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昏,心不明。油,通由。油然,即自然而然的意思。畜,潜藏也。”这就 是说,无形的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根,其所以称之为无形,只是因为它在 潜藏时,人们不易觉察到,但它确实是在无形中存在着的。正因为有它的 存在,事物才能从无形中油然而变为有形。这就指出了万物即是由“然若 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气”所构成的。《庄子》的这种生死“气化 ”观点,是含有朴素唯物论因素的。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自然观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六气学说”对“气 ”的范畴重新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规定。首先,他认为天地和自然界万物都 是元气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万物的一种统一的 物质元素。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又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认为天地是包涵六气的物质实 体,万物就是由物质性的气所产生的。这里的万物,当然也包括了人体在 内,故而他说:“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论衡·辨学》)。 并且还指出,人是禀受了六气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气”,又名“元气”( 《论衡·超奇》)。 其次,他认为由元气凝聚所构成的人和万物,有生必有死,而作为物 质元素的“气”,是不生不死,永恒存在的。他说:“万物自生,皆禀元 气”(《论衡·言毒》),“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其生故 其死也。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论衡·道虚》)。王 充还从多方面论证了“元气”的物质性,指出“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 恬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论衡·自然》),并且还以其不随人们的主观 意志而改变,来说明“元气”的物质性,如说:“寒温之气,系于天地而 统于阴阳,人事国政,安能动之”(《论衡·变动》)。 由于精气论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因而万物由气构成的观点,也就必 然在《内经》中有所反映。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又如《素问·六气脏象论》说:“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不仅指出事物之形,是由“气”的聚合而成 ,而且还说明了事物之所以有不同名称,也正是因为气的聚合有不同的形 式,并因此而定正其不同的名称。 《内经》理论不仅认为“气”是物质性的,而且认为“气”具有无限 的生命力。人所具有的生命,也就是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内经》中论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天,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 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 升降出入等等,都反映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 。正如《素问·久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夭,升降息则气立孤 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非升降,则无以生、长、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无非就是气的升降和出入的生化运动。正 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气的生命力的表现,所以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气及其 不同的功能表现,定出了真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五脏之气等不同的 名称。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