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精选文集)

荷塘月色(朱自清精选文集)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0.91
折扣购买: 荷塘月色(朱自清精选文集)
ISBN: 9787569908886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内容简介

择偶记 自己是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 了。那时对于媳妇这件事简直茫然,不知怎么一来, 就已经说上了。是曾祖母娘家人,在江苏北部一个小 县份的乡下住着。家里人都在那里住过很久,大概也 带着我;只是太笨了,记忆里没有留下一点影子。祖 母常常躺在烟榻上讲那边的事,提着这个那个乡下人 的名字。起初一切都像只在那白腾腾的烟气里。日子 久了,不知不觉熟悉起来了,亲昵起来了。除了住的 地方,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 趣的地方了。因此听说媳妇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 所当然,毫无意见。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 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儿之类。他 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岁, 个儿高,小脚;但是那时我热心的其实还是那些大麦 粉和白薯干儿。 记得是十二岁上,那边捎信来,说小姐痨病死了 。家里并没有人叹惜;大约他们看见她时她还小,年 代一多,也就想不清是怎样一个人了。父亲其时在外 省做官,母亲颇为我亲事着急,便托了常来做衣服的 裁缝做媒。为的是裁缝走的人家多,而且可以看见太 太小姐。主意并没有错,裁缝来说一家人家,有钱, 两位小姐,一位是姨太太生的;他给说的是正太太生 的大小姐。他说那边要相亲。母亲答应了, 定下日子,由裁缝带我上茶馆。记得那是冬天, 到日子母亲让我穿上枣红宁绸袍子,黑宁绸马褂,戴 上红帽结儿的黑缎瓜皮小帽,又叮嘱自己留心些。茶 馆里遇见那位相亲的先生,方面大耳,同我现在年纪 差不多,布袍布马褂,像是给谁穿着孝。这个人倒是 慈祥的样子,不住地打量我,也问了些念什么书一类 的话。回来裁缝说人家看得很细:说我的“人中”长 ,不是短寿的样子,又看我走路,怕脚上有毛病。总 算让人家看中了,该我们看人家了。母亲派亲信的老 妈子去。老妈子的报告是,大小姐个儿比我大得多, 坐下去满满一圈椅;二小姐倒苗苗条条的,母亲说胖 了不能生育,像亲戚里谁谁谁;教裁缝说二小姐。那 边似乎生了气,不答应,事情就摧了。 母亲在牌桌上遇见一位太太,她有个女儿,透着 聪明伶俐。母亲有了心,回家说那姑娘和我同年,跳 来跳去的,还是个孩子。隔了些日子,便托人探探那 边口气。那边做的官似乎比父亲的更小,那时正是光 复的前年,还讲究这些,所以他们乐意做这门亲。事 情已到九成九,忽然出了岔子。本家叔祖母用的一个 寡妇老妈子熟悉这家子的事,不知怎么教母亲打听着 了。叫她来问,她的话遮遮掩掩的。到底问出来了, 原来那小姑娘是抱来的,可是她一家很宠她,和亲生 的一样。母亲心冷了。过了两年,听说她已生了痨病 ,吸上鸦片烟了。母亲说,幸亏当时没有定下来。我 已懂得一些事了,也这么想着。 光复那年,父亲生伤寒病,请了许多医生看。最 后请着一位武先生,那便是我后来的岳父。有一天, 常去请医生的听差回来说,医生家有位小姐。父亲既 然病着,母亲自然更该担心我的事。一听这话,便追 问下去。听差原只顺口谈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母 亲便在医生来时,教人问他轿夫,那位小姐是不是他 家的。轿夫说是的。母亲便和父亲商量,托舅舅问医 生的意思。那天我正在父亲病榻旁,听见他们的对话 。舅舅问明了小姐还没有人家,便说,像×翁这样人 家怎么样?医生说,很好呀。话到此为止,接着便是 相亲;还是母亲那个亲信的老妈子去。这回报告不坏 ,说就是脚大些。事情这样定局,母亲教轿夫回去说 ,让小姐裹上点儿脚。妻嫁过来后,说相亲的时候早 躲开了,看见的是另一个人。至于轿夫捎的信儿,却 引起了一段小小风波。岳父对岳母说,早教你给她裹 脚,你不信;瞧,人家怎么说来着!岳母说,偏偏不 裹,看他家怎么样!可是到底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直 到妻嫁过来的时候。 1934年3月作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