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1.20
折扣购买: 穿搭哲学论 衣橱里的学问
ISBN: 9787559485144
冷芸,伦敦时装学院时装营销与管理专业硕士、香港大学博士。冷芸时尚圈创始人、2020 领英行家、知乎时尚领域高质量答主、2013—2014美国富布莱特奖获得者、2013—2014帕森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曾就职企业包括耐克、百丽、利丰等公司,培训对象包括唯品会、韩都衣舍、赫基、三福百货以及其他一些中小企业公司。 冷芸也是时尚专栏作家与撰稿人,其撰稿媒体包括《周末画报》《费加罗FIGARO》《卷宗》 《VOGUE服饰与美容》《BoF 时装商业评论》《出色WSJ》等,她也是《ROUTLEDGE RESOURCES ONLINE》经济学与商业板块的编辑,她对行业的观点也曾被 Vogue Business、36氪、《南方周末》、虎嗅、《中国经营报》等主流媒体引用。拥有关注者近40万,以时尚产业的职场人士为主。曾作为主旨演讲嘉宾、特邀评论人及时尚大赛评委出席过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与深圳时装周。她也曾作为2022年“中国时尚盛典”(中 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台主办)专家委员会专家评选“中国时尚盛典”年度人物与节目。 主要出版作品有《人生不急 职场不慌:受用一生的职场指导书》《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中英文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第3版)及《资深买手宝典手册》。
前言 一、我的故事 我在时尚行业工作已经超过25年了,虽然已经写过几本时尚从业者参考书,但我一直犹豫着是否要写一本面向一般读者的关于时尚的书。犹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给一般读者阅读的关于时尚的书,除了写写穿搭方面的知识,似乎没有其他值得大家知晓的内容,而网络上有大量的关于穿搭的内容,编纂成书显得没那么必要。其次,我一直质疑服装对于大众生活的重要性,它虽然看起来很重要,俗话不也是说“人靠衣装”吗?但每当看到直播间、市场上大量廉价的服装在出售,我不得不承认,服装对大多数人而言,也不过就是遮身蔽体的工具罢了。直到2018年,《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旗下的“三联中读”找我做了一个关于服装穿搭的音频专栏。三联作为国内一线社会新闻媒体,关注者大多文化修养较高,因此我在专栏中不仅分享了穿搭技巧类的内容,也引入了历史、文化与消费观等方面的内容,果然大家的反馈总体很好。不少读者给我留言,说这个专栏让他们重新认识了“时尚”——原来时尚背后还有那么多的功能、内涵与意义,时尚不仅仅只是“穿好看的衣服”那么简单。 从三联读者那收获了肯定后,我就打算将这套音频课程转化成图书,但因为忙于其他工作未能着手。直到2022年夏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编辑来联系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写一本关于服装的书,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先讲讲我自己与服装的故事吧! 我是一位出生在新疆地区的“70后”!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着装”在我眼里都是“肤浅”的词汇。在我成长的地区与年代,一个学习成绩好的人是不应该把心思花在穿衣打扮上的;而那些喜欢穿衣打扮的人则大多被认为是“不良”青年,他们也多半不热爱读书。 而我当时在这两个方面,也都处于中间值:成绩不算最好,也从没觉得衣服有多重要,除了有几次参加学校的联欢晚会时必须要化妆,我也几乎没有化过妆。而这一切观念在我16岁作为知青子女回到上海的那一刻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在同样的年龄,上海的女生和我们这些北方长大的女生竟如此不同。 在上海,关于穿衣打扮,我经历了几个人生中的第一次。 原来,上海女生每天都要换衣服。不仅如此,很多人回到家还要换一套家居服。而我们当时在新疆,外套大概几天甚至一两周都不会换,因为没有那么多衣服换,也从没意识到要换得那么勤快。 在上海,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洗发水”“洗面奶”,还有种类繁多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在当时的新疆,我们都是用洗衣粉或者肥皂洗头发的,用水洗完脸直接就涂点儿擦脸油(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油)…… 同样为人,我们的差异居然那么大?怪不得别人都说上海女人就是好看,原来她们都那么注重保养…… 时光荏苒,从在上海所遭遇的第一次“着装文化冲突”到今天,转眼快30年了。如今的新疆当然也已今非昔比,可以说上海有的衣服、护肤品、美妆产品等,那里也都有。而我,最终也踏入了服装行业,并已经在这个行业耕耘了25年。 在这25年里,我在鞋服公司工作了近15年。在此期间,我在英国获得时装营销与管理的硕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服装行业研究的。无论是我的硕士院校,还是我读博时访学的院校,都是全球最顶尖的时装院校。2016年后我开始做时尚商业培训导师、时尚专栏作家以及独立时尚评论人,所以我期待能从专业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并解读一个不一样的时尚。 本书十分精彩的部分是对“符号理论”的呈现与阐述。人们经常想要“显优雅”“显气质”“显年轻”,也就是呈现某种形象符号意义,但是目前出版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这种“符号”是如何塑造意义的,以及普通人又该如何塑造这种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本书则填补了市场空白,非常值得一读。 其次是理论与实操结合。本书既有理论也有实操,既告诉读者如何做,也告诉读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其他出版内容大多只是呈现“如何”做,却没有呈现“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让一个普通读者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个人情况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