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原子能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饮食经济学
ISBN: 9787522129440
[日]下川哲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副教授。 2000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农业经济专业,2007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教授、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曾担任国际学术杂志《粮食政策》(Food Policy)《农业与资源经济学评论》(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日本学术杂志《农业经济研究》《日本农业经济》(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等编辑委员。
第一章 “饮食”与“食品生产” 要想满足人们的日常饮食,必须先生产食品,这么说可能更有利于理解“饮食”与“食品生产”表里一体的关系。 正如料理需要食材,“食品生产”也离不开空气、水、土壤、阳光等自然资源。可以说,“饮食”经由“食品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是表里一体的。 “饮食”与“食品生产”,“饮食”与“自然资源的利用”这两组关系十分密切,难以分割。人们能否正确理解这两组关系,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决定了“饮食”与整个社会的相关性。 先来看看“饮食”的社会意义。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农业综合企业(agribusiness)和食物业(foodbusiness),而是更加抽象的根本性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饮食”即“消费食品”。是否有人觉得“饮食”与“消费”两个词哪里不太一样?这是因为“饮食”不同于单纯的消费,它更加直接地关系到生命。人人都要消费食品。 对“饮食”的特殊感觉来源于食品这种“商品”(goods)的特殊性。“商品”是经济学术语,是影响人类满意度的事物的总称。在消费与生产两方面 , 食品与服装、书籍等其他商品有着较大差异。为了解读“饮食”与整个社会的相关性,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说明。虽然理解起来有难度,但还是请耐心地读下去。 ● 为何“饮食”具有特殊性? 与消费其他商品相比,“饮食”之所以具有特殊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将体外之物摄入体内 “饮食”,即消费食品,就是将食品摄入体内。而消费其他商品时,不需要摄入体内,只需单纯使用就可以了。 这种明显差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非常大。通俗一点来讲,可以把“身体”比作“自己的家”。大部分人对让谁进入自己家都非常慎重。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没什么理由,只是因为喜好或当时的心情而不愿让别人进入自己家。如果有人趁自己不注意溜了进来,我们恐怕立刻要把他赶出去或者报警。 对于在自己家外面的人,他是谁?在做什么?我们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当然,也要看他离你家是远还是近。如果他就在你家前面,虽然有些介意,但仍会充分包容,冷静处理。你会心想“应该一会儿就走了吧”或者“也许是工作关系吧”。这种反应差异类似于对食品与其他商品的反应差异。 再比如,在购买的便当中发现一根头发,和在购买的书中发现了一根头发,哪个会更令你介意?也许两者都会,但显然便当里的头发更令人不悦。即使没有实际损害,也会有人将便当退掉。但很少人会因为书里有根头发便将书退掉。 举一个更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的例子。 超市里被退货的瓶装绿茶和橡皮,定价均为 100 日元,均未开封,但因为是退货商品,便打了九折。店内同时售有新品,定价也是 100 日元。如果你刚好要买一瓶绿茶和一块橡皮,你会选新品还是退货商品呢? 也许很多人认为,反正未开封,肯定选便宜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可以选择打折的橡皮,但不能选择打折的绿茶。即使都选择了退货商品,但与橡皮比起来,有人会纠结到底喝不喝这绿茶。 这种差异卖方也经常看到。近些年不太流行使用塑料袋了,所以塑料袋也很少见。但以前在便利店等地,店员帮客人装袋时经常会问:“需要帮您把食品和其他东西分开装吗?”虽然只是照章办事,但这种“章”的存在,正说明了有相当多的客人是介意的。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食品和非食品类商品的反应不同。与其他商品的消费相比,人们对饮食更加谨慎,更有可能凭直觉做出某种决定。 (2)具有生理界限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得不消费食品。因为我们需要摄入一定的能量使身体保持活力。即使在身体完全不动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摄入一定的能量,以帮助身体内部各项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维持生命。通常,成年女性一天至少需要大约 1100 kcal,成年男性一天则至少需要约 1500 kcal。 同时,从生理上来讲,人一天内的饮食量也有上限。吃过自助餐的人请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许多自助餐厅标榜 90 分钟内畅吃,但实际上,大部分客人不到 60 分钟便吃得肚皮滚圆。即使食量远远大于常人的大胃王选手,一餐最多也只能吃下约 10 kg 食物。 这种生理上的界限会对“饮食”的经济层面产生影响。比如,随着收入和物价的变化,人一天内的饮食量会如何变化。 人们无论多么贫穷,都必须摄入最低量的食物,而即使人们很富有,一天的饮食量也不会增加多少。这点从官方数据可以反映出来。 我们拿美国和位于非洲的乍得做一下比较。首先,从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2018 年美国的人均名义 GDP(Nomi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为 62997 美元,而乍得的为 726 美元,美国的人均名义 GDP 约为乍得的 87 倍。根据各国物价差异等因素修正过的人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GDP 也相差了约 39 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_xfffe_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提供的数据,2018 年美国的人均每日膳食能量供给为 3782 kcal,乍得为 2115 kcal,前者约为后者的 1.8 倍。然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供的数据是供给量,而非摄入量的数据。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供给的食物都被消耗掉了。如果美国人浪费的食物比乍得人浪费的食物多,那么二者实际摄入的能量差异将进一步缩小。 同时,食品消费支出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美国每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约为 2600 美元,仅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就是乍得人均名义 GDP 的 3 倍以上。目前尚未查到乍得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官方数据,但我们可以先看看人均名义 GDP 比乍得高出三成的坦桑尼亚。坦桑尼亚的年度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约为 200 美元,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比起人均名义 GDP 的差异,已经非常小了。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异最大,食品消费支出差异相对较小,食品需求量的差异则更小。经济学上将这种需求量不受收入影响的商品称为必需品,它们的特点是日常生活必需。衣服和住宅等也属于必需品,而食品是维持生命所绝对必需的商品,人类对它有着特殊的最低生理需求。 食品需求量同样不受价格高涨的影响,即使涨价,人们为了生存也不得不购买自己所需的基本食物。相反,即使食品价格猛跌,只要不是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便不会有人在一日之内食量猛增。比如,如果大米价格从平常的 2500日元 /5 kg 下降至 1250 日元 /5 kg 时,可能会有人多囤两袋,但很少有人的当日饭量会增加一倍。因此,即使食品价格变化,人们一日内的食量也不会跟着变化,也不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人们的食量也不受价格的影响。 ● 饮食需求的量化 在经济学领域,如果要用数据衡量收入与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势必会用到“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a 和“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这两个指标。 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当收入发生 1% 的变动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同样,所谓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当商品价格发生 1% 的变动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更准确地讲,这种价格弹性叫作“自身价格弹性”(own-price elasticity)。因为它是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决定的。例如,假设大米价格每上升 1%,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便降低0.3%,用需求变动量(-0.3%)除以价格变动量(1%),便可得出自身价格弹性为 -0.3。同样,当大米价格下降 1% 时,人们对大米的需求量便上升 0.3%,用 0.3% 除以 -1%,也可得出自身价格弹性为 -0.3。通常价格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所以自身价格弹性恒为负值。 再说点题外话,为什么用百分比来表示弹性的变动量呢?这是因为虽然商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单位不同,但还是可以相互比较的。比如,假设大米的单价为 2000 日元 /5 kg,需求量单位为 kg,牛奶的单价为 200 日元 /L,需求量单位为 L。在两者价格均上升 100 日元的情况下,大米的需求量降低 0.5 kg,牛奶的需求量降低 0.5 L。但由于需求量的单位不一致,所以无法直观地比较需求量的受影响程度。如果表示为“大米价格每上升 1%,需求量降低 0.1%”,“牛奶价格每上升 1%,需求量降低 0.5%”,那么需求量的单位便统一了,也就可以比较其受影响程度了。需求收入弹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从弹性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所谓的“食品需求量基本不受收入和价格的影响”。这是指在需求收入弹性和自身价格弹性均小于 1 的情况下食品需求量“基本不受影响”。越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商品,弹性越趋近于零。所以,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自身价格弹性一般都小于 1。当然,食品的重要性不同,其弹性也是不同的。 根据日本的市场需求,可推算出大米的需求收入弹性和自身价格弹性分别为 0.01 和 -0.06,肉类的需求收入弹性和自身价格弹性分别为 0.49 和 -0.36。这些数据意味着,与大米相比,肉类需求量更容易受到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具体来讲,如果收入增加 1%,对大米的需求量只会增加 0.01%,而对肉类的需求量会增加 0.49%,肉类需求量受收入影响的程度是大米的 49 倍,受价格影响的程度是大米的 6 倍。而娱乐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和自身价格弹性分别为 1.29 和 -0.94,比肉类的受影响程度还要大。 接下来,我将围绕“饮食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前面所讲的饮食与收入及价格的关系,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请务必牢记。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饮食,但你可曾想过,一食一饮中,竟然还蕴藏着这么多的经济学知识! 2.作者深耕农业经济学,从专业角度明确了与饮食相关的社会结构,聚焦食品安全、生产分工、SDGs等社会热点问题,并带领我们一窥未来友好型的“健康可持续的饮食生活”。 3. 案例丰富,可读性强,即使不懂经济学也能看懂。快来一起看看饮食中都有什么门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