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大学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4.40
折扣购买: 川渝阳戏(精)/中国傩戏剧本集成
ISBN: 9787567120907
朱恒夫,二级教授。在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 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戏曲学、文献学、傩文化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古委会项目、 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目连戏研究》、《江淮神书》、《昆曲美学》、《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等十多部,发表长篇论文一百三十多篇。
(一)川北阳戏——傀儡仪式戏形态 四川阳戏主要集中在川北的山区丘陵地带,如广 元、剑阁、梓潼等地。由于地缘与民风世俗等原因, 川北阳戏表现出形态一致的特点:以仪式为主,演戏 为辅,木偶作为戏中神灵参与演出。 川北各地阳戏都有一套酬神还愿、驱邪纳吉的固 定祭祀仪式,如开坛、灵官镇坛、请圣、出功曹、旗 司郎、跳判子、跳小鬼、赶鹤、代医、单放牛、二郎 赶孽龙、安命、二郎扫荡等。各地仪式程序大体一致 ,祭祀、演戏与民俗紧密结合。“三圣登殿”后,愿 主全家到坛场献祭品,燃放鞭炮,作揖叩首,敬神颂 神。“勾销了愿”时,同样全家到坛,长时间跪地, 静候掌坛师打卦卜神意,要一次打成阴卦,预示勾销 了愿,愿主才彻底消除背愿未还的心理负担。尾戏为 “二郎扫荡”,为愿主除垢纳福,使其家宅从此吉祥 无邪。 仪式戏演出过程中常插演一些民间戏剧或地方小 戏,俗称“清戏”。阳戏中的清戏,娱乐性明显,戏 和杂耍穿插结合,内容包括唱小戏、口白语调侃、杂 耍、特技等,性质与汉之“百戏”相当。清戏中地方 小戏有《安安送米》《湘子度妻》《驼子回门》《皮 金滚灯》《莲台收妃》《牧虎关》《桂英打雁》《乔 二娃》《王婆骂鸡》《赶会算命》《和尚思凡》等剧 目。杂耍、特技有上刀梯、钻火圈、打叉等表演。打 叉,又称“游殿打叉”,唱述梅花姐妹游十殿,刘氏 受叉刑。刘氏靠在门板上,叉卒将铁叉投向刘氏,叉 次多达七十二叉,叉叉钉板,惊险恐怖。明显类似目 连戏《打叉对号》一折情节,又有傩戏打鬼驱邪的特 点。 剧中人物装扮有提线木偶、面具、涂面三种表现 方式。天戏表演时用提线木偶,即由不同造型的木偶 扮演三十二神:川主、土主、药王、文昌、童子、土 地、领牲、大鬼、小鬼、钟馗、判官、结事郎、牢子 、陈公、梅花姊妹、关公、韩信、巡布官、绣球童子 、黄氏女、柳青娘子、二郎神、杨泗将军、大伯公、 二伯公、三伯公婆、老寿星、僧道二仙、屏风小姐等 。川主、土主、药王为供奉的坛神,其余为净坛服务 。面具主要有三副:二郎、王灵官、土地。涂面主要 用于地戏表演的旦角化妆,如《孟姜女哭长城》中的 姜女和梅香等。 川北阳戏表演主要由法师一人主持祭祀仪式。台 上或一人或两人,或念或诵,重在吟诵祭词,“戏” 的成分不多,亦无角色行当之分。唱腔体制主要由板 腔体和曲牌体构成。法事仪式部分为板腔体,唱腔为 神歌腔,又称端公调、土腔、唱神腔。戏剧部分掺杂 部分曲牌,基本来自花灯调以及川剧高腔。乐器主要 是锣、鼓、唢呐,没有丝弦乐器。“跳判子”“跳小 鬼”等仪式戏,则只用锣、鼓伴奏,表演时只跳不唱 。 川北阳戏是从明代傀儡戏蜕变而来的第一种形态 ——人偶同台。由于川北阳戏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家族 坛班的形式,流传区域囿于穷乡僻壤之地,封闭性强 ,所以几百年来仍然保留着酬神法事与神话故事戏相 结合、执事法师与提线木偶同台的古老演剧方式。神 话故事戏演出,角色多采取涂面化妆的形式,而二郎 、王灵官、化主三个角色依然保持戴面具演出的传统 。 总之,从仪式性质、人偶同台表演、师徒传承关 系等方面判断,阳戏是民间文化与宗教信仰相结合、 戏剧演出与驱傩民俗相结合的一种傩戏剧种。 (二)黔渝阳戏——巫优扮演的酬神还愿戏形态 黔渝阳戏指流布于贵州遵义、息烽、福泉、开阳 、湄潭、罗甸和重庆武隆、涪陵、江北、巴南区接龙 乡、綦江、酉阳等地的阳戏。黔渝阳戏整体上体现了 戏仪结合的特点,一系列神事活动贯穿阳戏演出全过 程,演出活动较之川北阳戏则更大程度上展现“戏” 的因素。阳戏演出也从人偶同台过渡到巫优扮演的形 态。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部分世俗戏剧目被纳入仪 式的“借戏演仪”情况。 黔渝阳戏之演出程序仍以请神、酬神、祈神、送 神系列仪式为基本框架,戏剧表演穿插其间,并加以 有序组合而形成一种演剧形式。一般有内、外坛之分 ,内坛做法事,外坛以唱戏为主。巴南区接龙镇内坛 、外坛又分别称“棚上”“棚下”,即演出地点设在 堂屋内坛、戏台外坛的区别。随之戏班也分内坛班、 外坛班。演出性质泾渭分明,内坛班负责做法事祀神 ,外坛班以唱戏娱乐为主。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