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杨东莼牧口常三郎的生活史/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梦山书系

平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杨东莼牧口常三郎的生活史/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梦山书系
作者: 周洪宇|总主编:周洪宇
出版社: 福建教育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5.80
折扣购买: 平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杨东莼牧口常三郎的生活史/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梦山书系
ISBN: 9787533469481

作者简介

周洪宇,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史研究。著有《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研究引论》《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等20余部。在《历史研究》《教育研究》和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国)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20余次获 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学术原创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内容简介

一、贫寒家庭出身的“小和尚” 在美丽的新安江支流练江上源丰乐河畔,昔日的 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里,住着一户姓陶的人家。陶 家门前对着景色宜人的屏风山。水秀山清,修竹茂林 。远眺黄山,云蒸雾腾,奇峰怪岩,若隐若现。近处 的秀美,远处的壮美,熔铸于一炉,构成一幅斑斓多 彩的图景。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就出生在这户贫寒家庭 。他原名陶文溶(浚),字世昌,有一姐一妹,姐名 宝珠,幼殇。妹名美珠,又名文漠。 陶行知的父亲名长生,字位朝,号筱山,祖籍浙 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辗转迁居安徽省歙县(旧 称徽州)西乡黄潭源村。粗通文墨,为人厚道,原在 休宁县万安镇经营亨达官酱园。鸦片战争之后,由于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洋货倾销,农村的自给自足经 济每况愈下,营业萧条,家境困难,只得将酱园出顶 给曹氏亲戚,回故乡黄潭源村种田务农,卖柴卖菜。 陶行知的母亲曹翠仂,除种田务农、操持家务外,还 替人缝补浆洗作佣人。 陶行知小时乳名和尚,是因为姐姐幼年夭折,陶 父鉴于人丁不旺,出于迷信观念和民间习俗,想让陶 行知寄于沙门,荫佛长寿,故取乳名和尚。同时,也 是因为他小时候头发因省事起见常常被母亲剃得光光 的,村里人都叫他“小和尚”。陶家那把剃刀,用过 三代,遂有“一把剃刀剃三代”之说。陶行知把母亲 使过的剃刀视为最可纪念的传家宝。母亲逝世后,他 曾作诗一首:“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 换得两担油。” 由于家境贫寒,陶行知自幼便饱经世故沧桑,深 知农家疾苦。十一二岁时,他就成为家中的半个劳动 力,每天随祖母一起绩麻,跟母亲一起种菜,随父亲 一起砍柴、卖柴和卖菜。他平日接触的大多是贫民, 一直生活在贫民社会环境中,对劳苦大众无比挚爱, 对有钱有势者则极为鄙视,自幼便形成了亲民、爱民 、为民、救民的思想。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早 期生活经历,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 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当时,歙县西干十寺有两个当家和尚勾结官府, 鱼肉人民,利用宗教,作威作福,强奸妇女,并以宣 扬佛教为名,沿西干山坡修建18座佛龛,强捐恶索, 惹起众怒。陶行知激于义愤,与同学朱家治等人,把 西干沿河的木雕菩萨全部摔人河里,并指责说:“佛 心何在?”还告诫小和尚不要为虎作伥,应修善宁人 ,方是佛门本色。可见他自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 ,这是他日后爱民、为民、救民的思想起点。 二、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徽骆驼” 陶行知的故乡歙县,旧属徽州府,在安徽省南部 。徽州全境多为山区,虽风景秀美,但山多地少,土 瘠民贫,全年的粮食仅够当地居民三月之需。因此, 为了生存,徽州人大多离乡撇井,外出经商。他们多 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积累资金,逐渐扩大势力 。有的竟成为富商大贾。徽州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全国 ,甚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意指一个地方只要 徽州人进来,就开始设店经商,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 。徽州人特别能够吃苦耐劳,富于开拓创业精神,人 称“徽骆驼”、“绩溪牛”。陶行知自幼便深受这种 精神的感染,萌生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意识。 1923年春,陶行知曾在《游牛首山》这首诗的题注中 ,对“绩溪牛”的精神予以称赞:“称绩溪人为绩溪 牛,人以为侮辱,我以为是尊敬,因为牛是农家之友 ,没有牛,我们那里来的饭吃呀!”纵观陶行知的一 生,他不正是这样一头“绩溪牛”和“徽骆驼”吗? 三、深受尚实、求实、笃实的徽州地域文化影响 徽州商人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 之地,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徽州地 区的学习气氛格外浓厚。孩子们从小就要进各类塾馆 读书,接触儒家经典。许多徽商或“先儒后贾”,或 “儒而兼贾”,或“亦儒亦贾”,或“先贾后儒”。 由于徽商具有这个特点,因而他们在商业竞争中,具 有“权低昂,时取予”的洞察能力,容易发财致富, 并易于与政界官场建立密切联系,为进一步扩大势力 创造条件。 与此相关,徽州人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兴建 各级各类学校。自明初起,各乡创办社学,徽州六县 共有社学394所。及至清朝康熙年间,发展到512所。 嘉庆以后,社学渐衰,私塾又起。“远山深谷,居民 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徽州的书院也有相当发展。从北宋到清末,徽州六县 共建书院70所,其中宋建8所,元建6所,明建34所, 清建12所。明清时期,徽州宗族还普遍实行资助学员 的宗规家法。《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八《许氏 家规》规定:“凡遇族人子弟肄习举业,其聪明俊伟 而迫于贫者,厚加作兴,始于五服之亲,以至于人之 殷富者,每月给以灯油、笔札之类,量力而助之。”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