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传:那一抹大湖名城的风景

合肥传:那一抹大湖名城的风景
作者: 李云胜|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5.20
折扣购买: 合肥传:那一抹大湖名城的风景
ISBN: 9787513357241

作者简介

  李云胜,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法学院包公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副会长,高级经济师。曾荣获新安读书月皖籍作家皖版图书特别推荐奖,安徽新闻一等奖,华东地区报纸副刊一等奖,合肥报业传媒集团首届十佳编辑。长期从事地名文化与历史人文研究,出版有《合肥街巷故事》《百年淮河路》《走读步行街》《漫步七桂塘》《皖西名镇分路口》《庐阳地名物语》《包河印记》《蜀山地名漫谈》《人杰地灵看长丰》等著作。

内容简介

夏商,东方的淮夷人就已在今日的合肥一带繁衍生 息,商人称之虎方,周人呼为夷虎。夏王少康后裔东楼 公的一支后裔娄人随亲族有巢氏的后人南迁到巢湖附近 ,建都于庐邑,“庐州”之“庐”正源于此。武王灭商 之后,亦征服江淮之间的巢国,并将其析分为二:一为 巢国,都于巢城;二为庐国,立都庐邑。巢国赐伯爵, 称“巢伯国”,庐国赐子爵,称“庐子国”。关于古庐 子国的具体位置,史学界尚有争论,但主流观点仍是今 天的合肥。 著名文史专家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曾说 过庐子国在今合肥一带,是周武王时期按公、侯、伯、 子、男等级分封的封国。西周至春秋期间,庐子国渐趋 解体,陆续分析出橐皋和“群舒”(被蚕食)。后来橐 皋和“群舒” 为吴、楚二国征服为附庸,直至灭亡。 唐朝杜佑《通典》云:“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 也。”《风俗通义》称,古庐子国,后有庐氏。《通志 ?氏族略》在“以国为氏”目下载,庐氏,亦作“卢” ,系庐戢黎之后。《通鉴地理通释》云:“《郡县志》 :庐州,本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 我们今天看到的合肥老城区,其范围只限于现在的 环城马路以里,面积只占到庐阳区管辖区域的一部分, 而且这并不是合肥最早的城池。合肥城池经过了至少 4 次变迁,直到南宋以后才基本上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 老城池的规模。在此之前,还有汉城、新城、唐城等。 现在普遍宣传合肥是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那是 源于多年以前的一次座谈会,有专家倾向于将秦朝置合 淝县作为合肥历史的开端,当时合肥属于寿春邑九江郡 管辖。这个观点不知怎么不胫而走,结果将合肥历史整 整缩短了一千多年。 早期的所谓诸侯国其实就是一座城池,而城池的最 大特点就是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合肥城址 屡有变迁,起先并不在今天的老城位置。据《太平寰宇 记》记载,汉代合肥县城“在今县(城)北”,具体位 置即今天的四里河附近,面积很小,为合肥侯鉴镡所筑 ,史称“汉城”。到了东汉末年,战乱年年不息,导致 旧城废弃。 公元 200 年,扬州刺史刘馥单骑赴任,在“汉城 ”基础上重建合肥城。这一段历史在《庐州府志》也有 记载:“献帝时,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刘馥)单 马造合肥空城,立州治。今合肥县西二里,故城是也。 ” 庐阳区三十岗乡,现在以盛产西瓜著名。那里尚可 看见夯土城墙残基,即历史上“合肥新城”遗址,现在 那里建有一座三国遗址公园。根据西晋陈寿《三国志》 记载,魏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议在合 肥西三十里建立新城,屯兵以抗孙吴。新城建成后,孙 吴水军由巢湖到达合肥城下,还要再陆行三十里,才能 抵达合肥新城。这样,孙吴的水军优势不能发挥,军需 补充更加困难,使曹魏方面获得了很多战机。而曹魏可 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寿春,水上运输方便,有利于提高战 斗力。 合肥新城于公元 233 年建成,孙吴曾于公元 233 年、234 年多次围攻,均兵败而归。 三十岗乡的老百姓都知道,从前这里田地里经常可 以挖出秦砖汉瓦,都知道这里以前是个古城,但具体是 哪朝哪代的却未必清楚。 在合肥曾经流传着“韦睿堰水破合肥”的故事,那 是确有其事。 合肥在西晋统一以后,废除了三国时所筑新城,迁 回了旧址。相对于鸡鸣山麓的新城,合肥旧城地势低洼 ,其实并不利于防守。到了南北朝,合肥成了北魏的天 下。公元 505 年,南梁大举进攻北魏,派大将韦睿率 军攻合肥。韦睿进至合肥城下,见合肥城池地势低洼, 遂决定作堰围淝水以灌城。淝水被堵塞,堰水渐满,韦 睿启动战船,从四面攻城,战船高于合肥城。北魏军束 手无策,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被梁军弦弩射死。众兵 士相顾悲哭,痛感大势已去,无心作战,合肥遂为梁军 所破。梁军入城,“俘斩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 间屋。南梁从此迁豫州治所于合肥。 这一战使合肥城池尽毁,但后世的史学家却赞赏韦 睿之胆略。 合肥历史上经常被称为“金斗城”,连在外经商的 人也被叫作“金斗帮”,后来又称为“斗梁城”,这到 底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遗存融合现代文明   雄浑与厚重、灵动与婉约   时代巨变的见证者、亲历者、实践者,也是这份气质气息的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