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99.00
折扣价: 419.40
折扣购买: 麻城中药资源图鉴
ISBN: 9787568068963
1983年到麻城市中医医院工作至退休。获麻城市政府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麻城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获麻城市科委、经贸委、科协、劳动局、人事局、总工会:职工革新成果二等奖一项。
本书为建立麻城中药资源基础档案和数据库而编写。本书收录了《湖北中药资源名录》(以下简称《省名录》)中的全省广布、麻城有分布或麻城主产的品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品种(主要是植物药)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之后至本书定稿前调查和搜集所增加的药材品种。编者对全部品种的种质逐个重新鉴定、整理,以期体现麻城中药资源分布的实际数据和真实面貌,即“摸清家底”;并将此资料、数据整理总结,作为史料编写成册,便于保存和查考。 本书是以《省名录》的格式,以科为序的植物分类系统来编写,再按各药所在的科、属、种的位置顺序编为目录。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麻城中药资源概况,包括167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和麻城中药资源的发展史;第二部分为各论,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类及其他中药的分种叙述;第三部分为附录。本书共收载植物药195科763属1447种;动物药、矿物类及其他中药72种;总品种为1519种。《省名录》上注明麻城有分布的部分品种(包括一些农作物、果蔬类的药用植物)以及10余种植物尚未鉴定的图片资料,这次均未收载。 本书每个版面安排两个品种,每个品种分7~9个条目进行叙述。 1.学名,每个品种的学名采用《省名录》所用的名称,对某些证据不足的疑似品种则附“暂定”。 2.药名别名,本书以《中国药典》及《中华本草》等资料为依据,选择1~4个突出本省和麻城的地方名。种名(学名)即药材名的品种,在本条目中不再重复列出;种名非药材名的品种,则列在本条之首,即为药名;其后,则是别名、异名或地方名。如:《中国药典》收载的土鳖虫,土鳖虫是正名;而历史资料将其药材称为“蟅虫”,故蟅虫也是该药材的正名,而放在本项之首。所以,正名和别名是相对而言。除学名之外,无其他名称的品种,则本项标注为“无”,如小赤车等。 3.药用部位,记述中药的药用部位或药材名称。同为一科的植物药材,只有属种名,科名不再重复。 4.植物形态,参考其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所附彩色图片大多为编者调查和搜集所获的照片,但因时间仓促,极少数品种的图片则从相关资料中选择补充,如过去调查确认麻城有分布但现在缺少图片的极少数品种。 5.生境分布,生境根据资料和实际调查结果综合叙述,分布范围主要指麻城境内的各乡、镇、场,亦有个别品种来自与红安、罗田,河南新县、商城,以及安徽金寨周边交界处。 6.采收加工,简要记述采集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 7.功能主治,根据资料和本地经验记述。 8.用法用量,根据资料和本地经验记述。 9.附注,包括部分品种来源的补充说明,或验方介绍;或若其有毒,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或注明该品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品种及其保护级别以及对某些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建议等。 另外,本书是以“种”为单位而非“味”为单位编写,种和味的数量有很大差别。例如:《中国药典》收载的南沙参(即沙参)的来源有两个品种,只算一味;作为植物名的莲(即莲藕)却有莲子、莲房、藕节和莲须四味,《中药大辞典》收载的莲有十味(即十个药用部位),而本书只算一种。因时间和篇幅所限,对于同一种药用植物或动物具有多个药用部位的品种,则只选择主要的或临床常用部位的药材介绍;对其他的药用部位,在采收加工、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方面只做简要介绍。凡是来源相同(同属)、品种不同的中药,除学名、植物形态、生境分布外,其余条项则以同“某某”药表示。 为了满足普查期间很多群众提出识别药材的要求,每个品种均附彩色图片。根据目前农村有许多老年人对外文字母不太熟悉的实际情况,书中的计量单位由原来的字母符号改成中文;其索引也是采用传统的中文笔画索引,最后才是必不可少的拉丁名索引。 附录为本书的第三部分。①收录古时凡从师学医的密传必读手抄本的三篇短文(歌诀歌赋),为防失传。这三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无法查考原作者,但确为千百年来中医药文化精华的一部分;②收录麻城100余种可种药材名录,以供药材种植的爱好者参考。 本书是麻城第一部资料齐全、内容翔实、分类系统的地方性专著和中药工具书。本书以通用的分类系统为纲目,共收载麻城中药资源1519种。其中,植物药1447种,隶属于195科763属;动物药、矿物类及其他中药72种。本书以拉丁名确定种质名称,对各类中药的药名别名、药用部位、生境分布、采收加工、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进行分条叙述,并附上彩色图片。附录收载了古代医者秘传抄本,以防失传。 本书图文并茂,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科普性等特点。本书收录的中药资源较全,为建立麻城中药资源的基础档案和数据库做了铺垫,可供中药研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及科普等领域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