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60
折扣购买: 姚金成--金笔春秋/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
ISBN: 9787534772382
姚金成,1948年10月生,河南汝州人,供职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艺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东方艺术》杂志总编。 姚金成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新世纪后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他立足于丰厚文化积淀的中原大地,将时代和人生的感悟,以鲜明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投注于戏剧舞台,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方向上探索、实践,均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在全国戏剧文化界和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一道新的戏剧文化风景。他的作品是在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戏剧文化与戏曲艺术携手走向观众、走向新时代的一份宝贵的实践档案。 其主要作品有大型豫剧《香魂女》、《村官李天成》、《兰考往事·焦裕禄》、《斗笠县令》、《蚂蜂庄的姑爷》、《闯世界的恋人》、《轩辕大帝》,越剧《韩非子》,话剧《承诺》,锡剧《浣纱谣》,婺剧《赤壁周郎》等。其作品曾先后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文化部文华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届四项)、中国现代戏研究会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河南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五项)、江苏省戏剧节一等奖、浙江省戏剧节一等奖、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等。《香魂女》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个人被河南省政府记大功一次。 其代表作《村官李天成》和《香魂女》两剧多次在北京、上海演出,引起轰动,获得中央领导和文化界、新闻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为新世纪河南文化赢得了地位和尊严”,“是中原文化崛起的先锋”,谱写了豫剧演出史上的新篇章。其主要唱段在观众中广为流传,已成为豫剧的新经典。
我的创作路——剧作家姚金成自传 姚金成 根在汝州 一个人离开家乡再远、再久,哪怕后来的事业、 生活与家乡已无多少实际牵连,但家乡在他心中永远 是一个魂牵梦绕、不可磨灭的存在。因为那是他精神 生命的诞生地和出发地——也是后来一切的前提。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汝州市——这是80年代中期由 县改市改过来的名字,原先叫“临汝县”。在很长时 间里,其实我更习惯“临汝”的叫法。 我1983年9月离家赴沪进修学习,1985年学业结 束后正式调离汝州。其时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在家 乡从小学上到高中毕业,并工作了十几年,先后经历 了合作化、“大跃进”、三年“低标准”、“文化革 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最初的岁月。我 最初的小说、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在汝州写出并发表问 世的。在戏剧创作上,我的基本功是在汝州练就的, 大戏处女作曲剧《云山情》也是在临汝县曲剧团排演 获奖的。因此可以说,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我是汝 州这块土地造就的。如果说这些年我还写了一些给人 留下印象的作品,其中值得一说的因素,大多都可以 追溯到我在汝州家乡的生活积累和岁月磨砺。故乡是 我精神生命的源头,也是我写作生命的源头。 我最先在全国赢得声誉的作品是农村题材现代戏 ,如豫剧《香魂女》、《村官李天成》、《蚂蜂庄的 姑爷》、《闯世界的恋人》等。2007年我在河南面向 全国的剧本(含舞台剧、电视剧、电影)征奖中,在 800多部作品中胜出荣获第一名的话剧《承诺》,也 是农村题材戏。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界朋友都称赞 我是农村题材现代戏的“高手”,说我“熟悉农村生 活”。尤其是语言和唱词,更受同行赞许。但面对这 些夸赞我却深感愧疚。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 差距。我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徜徉浸染过一些年头, 我领教过乡村里那些各种能人的本事。他们那些活蹦 乱跳、地道传神的乡村语言,我实在望尘莫及。一个 个性格鲜活的人物,也常令我感叹自己笔力不济。我 到省里工作后,除了参观采访和短期体验,也再没有 到农村长期驻队生活过。如果说我在农村生活、农村 语言方面还有点资本、有点老底,那其实就是30多年 故乡生活对我的馈赠。 我出生在汝州县城。回忆起来,那时的县城很有 意思。一方面,很多县城居民的生活跟乡村差别不大 ,除了一部分兼做点小生意,大部分居民和村民一样 春种秋收、下地干活。另一方面,县城毕竟是县城, 因为这里有一个非常正规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我小小 年纪(十来岁)就可以在图书馆办借书证,我可以如 痴如迷地在阅览室里整日借书、看书。我从小就是个 “书痴”,看得懂的书要看,看不懂的书半懂不懂地 也要硬啃。小学三年级我上学时带了本丁玲的《欧行 散记》课间休息时翻看,被学校教导主任蔡老师看到 了,大为惊奇,他在大会上大大赞扬了一番。我十二 三岁下地干活,就经常有一群大人追着我,听我说《 封神演义》。我对书和写作的热爱就是由县城和学校 的图书馆培养起来的。我12岁时看各类小说看得入了 迷,加上受当时所谓“教育革命”和“敢想敢干”舆 论风潮的影响,竟然也要创作长篇小说。我模仿着周 立波《山乡巨变》的文笔,写下了数万字的《新村之 花》,被周围的大人们议论称奇。这次幼稚而大胆的 写作实践大约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后来由于饥荒蔓 延,以及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意识到其事不可为,终于 “半途而废”了。但它对我文字功力的磨炼无疑还是 很有一些作用的。(P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