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随笔(梁实秋雅舍全集珍藏版)

雅舍随笔(梁实秋雅舍全集珍藏版)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10
折扣购买: 雅舍随笔(梁实秋雅舍全集珍藏版)
ISBN: 9787214163059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 190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内容简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谓“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是自我夸大以空前绝后自 许,重点在一“见”字。盖谓人生短暂,孤零零的一 橛,往者不及见,来者亦不及见,平素浑浑噩噩,无 知无觉,一旦独自登台万虑俱消,面对宇宙之大,顿 觉在空间时间上自己渺小短促得可怜,能不怆然涕下 乎?这正是佛家所谓的“分段苦”。 《文学世界》(香港笔会出版)第二十六期有《 陈子昂诗评价》一文,引述李沉的评语:“先朝之盛 时既不及见,将来之太平又恐难期,不自我先,不自 我后,此千载遭乱之君子所共伤也。不然,茫茫之感 ,悠悠之词,何人不可用?何处不可题?岂知子昂幽 州之歌,即阮公广武之叹哉!”又加按语曰:“余按 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 子成名。’所谓竖子,盖指司马氏也,今子昂幽州之 歌,其心目中之竖子,武氏也。”以悲歌慷慨之杰作 ,解释成为私人遭乱感伤之词,所见者小矣。 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有“闲卧观物化,悠 悠念无生”,“幽居观大运,悠悠念群生”,“大运 自古来,旅人胡叹哉”,以及其他类似之句,皆勉仰 今古惆怅生悲之意,可参阅也。《中国语文》第三十 四卷第五期载友人刘中和先生演示《登幽州台歌》, 全文如下: 唐朝初年,四川人陈子昂(六五六—六九八)十 八岁才开始读书,独自力学,自己觉得学有成就了, 去首都长安。见有人卖胡琴,要卖百万钱;许多贵人 名士都围着观看,陈子昂用一千贯买下来。大家都惊 异地问他,他约好明天在某酒楼,大诗人都常去的地 方,表演胡琴。明天,大家都到了,陈子昂一口四川 土腔,慷慨激昂地说:“在下四川陈子昂,有诗文百 首,分赠各位欣赏。胡琴乃是贱工的事,我怎能表演 ?”当场把胡琴打碎,把诗文分送各人。大诗人们一 见陈子昂的作品,大为惊骇钦佩,从此陈子昂名满长 安。 那时的大诗人有杜审言、宋之问、王勃、骆宾王 等,都作浮华的诗。而陈子昂所作都是古朴高劲,内 容深厚的;火候骨力,都在当时一般大诗人之上。因 此他内心感到很寂寞很苦闷,竟找不到一个同等笔力 的诗人做朋友,可以互相倾心吐胆畅谈。在陈子昂以 前,只有汉魏诗人,如曹操父子,和建安年代的七位 诗人,被称为建安七子的,诗的风骨高古,是陈子昂 所崇仰的。建安之后,数百年来,诗风一直走向浮华 ,往往言之无物,陈子昂最为厌恶,古人既已远不可 见,无法相会相谈,而当今之世,只有自己一人。再 向以后年轻的一辈看看,却又不见有后起之秀追踪上 来。晚一辈的诗人,也多半走向新浮华派;虽然有古 体诗人张九龄,但他比陈子昂又小二十多岁,还未成 熟。有一位比陈子昂更高的古体派诗人,和陈子昂意 见作风一致的,那就是李白;而李白却出生于陈子昂 死后三年,二人不得相见,多么遗憾! 一次,他在北平附近的幽州台上登高,面对着广 阔无边的天和地,天和地又只向时代交白卷,没有献 出更伟大的诗人。他又触发了自己的感伤:自己一死 之后,高古的诗风就将断绝,无人继响。于是他高声 吟诵出来一首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往的人读这首诗,把者字读zhǎ,下字读xiǎ, 以便押韵。这首《登幽州台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 “独”字,多么孤寂!从另一方面说,也可见陈子昂 此人多么高傲。但他死后有李白,又有韩愈,都很崇 仰他,他确不愧为初唐第一诗人。 刘先生把陈子昂悲哀的缘由解释成为“自己一死 之后,高古的诗风就将断绝,无人继响”。陈子昂虽 然恃才傲物,可能有类似杜审言“但恨不见替人”的 自负的想法,但何至于前不见古人呢?我不能无疑。 (P06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