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58.44
折扣购买: 尤袤集编年校注
ISBN: 9787020189649
朱光立,文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著有《中华大典·军事典·军事人物分典》副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南宋中兴诗人行年系地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文化发展简史》副主编(解放军出版社2021年版)。
前言 趙宋一朝,南渡之後,學術中興,詩文昌明,代表人物有尤、楊、范、陸四家。居首之尤袤(一一二四-一一九三),字延之,號遂初,無錫人。官至禮部尚書,謚文簡。學問該博,善於書畫創作,精於金石鑒賞,有“書廚”之譽。工詩,入太學卽以詞賦聞名,後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並稱“中興四大詩人”。 一 “半點暄涼能幾許?古來豪傑總成空。”(楊萬里《誠齋集》卷二〇《新寒戲簡尤延之檢正》)當年位居南宋四大家之首的尤袤,時至今日,竟連生卒之年月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今傳世的各種資料,除了尤袤自身文字外,均屬於間接材料;其中雖然沒有行狀、墓誌之類描寫翔實的文獻,但是尤氏友人文集裏的相關記載,較之後世描摹爲可靠。比讀各人所述,亦能還原其生平。 明確記錄尤袤生年的第一手資料,當爲宋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三月十五日尤袤自作的《〈西塞漁社圖卷〉跋》。《西塞漁社圖卷》,歷經清人梁清標,近人葉公綽、張大千等先生之弆藏,在一九五八年被轉讓給了美國人顧洛阜(John Crawford),一九八四年又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自此游離出國人的視野。二〇〇九年筆者遊學英倫之時,經由國際友人襄助,獲得原圖以及其後所附包括尤袤在內的自宋代至近代十二位文士題跋的掃描件。尤袤在文中徑稱“予生甲辰,與公同歲而衰病特甚”,所謂甲辰年,卽宋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另外,根據撰寫於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的陳傅良《正議大夫守給事中兼侍講尤袤除禮部尚書兼侍讀制(四年正月十一除禮書,三月二十日兼侍讀,二詞並行)》(《止齋先生文集》卷一二)所述,“惟毋以謝事之年而有遐心,則朕以懌”,可知其時尤袤已屆“謝事之年”,卽宋人七十致仕之歲;由此逆推,尤袤亦當生於宣和六年,足證其自言生年,當屬可信。紹熙四年八月十一日陳傅良上《繳奏張子仁除節度使狀》(《止齋先生文集》卷二三),其中又提及尤袤:“至如尤袤,三朝老儒,而陛下之潛邸僚友也。最蒙睿簡,行且大用,而其致仕遺表之章,亦數月未報。”據此可知,尤袤應當卒於紹熙四年八月十一日前“數月”,卽夏秋之際的六月。而《宋史·尤袤傳》關於其去世前後情況的記載,恰恰也印證了陳傅良的相關表述:“時上已屬疾,國事多舛,袤積憂成疾,請告,不報。疾篤,乞致仕,又不報,遂卒,年七十。”儘管這段文字只點出了尤袤的享年“七十”歲,未能明確記錄其病逝的具體年月;但所云“疾篤,乞致仕,又不報,遂卒”與“其致仕遺表之章,亦數月未報”的說法相脗合。 …… 二 “尤、蕭、范、陸四詩翁,此後誰當第一功?”(《誠齋集》卷四一《進退格,寄功父、姜堯章》)作爲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由於其身後個人文集的散失亡佚與史籍記載的語焉不詳,造成了其文學成就評價的波動震盪。 尤袤出生於北宋滅亡前夕,一生經歷徽宗、欽宗、高宗、孝宗、光宗五朝,出仕高、孝、光三帝,而受知於乾道、淳熙之時。“德壽宮中撰冊新,書廚尤氏最移人”(厲鶚《南宋雜事詩》卷六)。自乾道末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尤袤卽一直秉筆撰史;淳熙中,除太常少卿、權禮部侍郎,至紹熙年間而爲禮部尚書,則又長期擔任禮官。這與其學問該洽、通於世務密切相關,同時也和他富於文詞、議論詳明密不可分。紹興年間初入太學之際,尤袤就“以詞賦冠多士,尋冠南宮”(《宋史·尤袤傳》);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出身,亦因“治詩賦”(陳騤《南宋館閣錄》卷七)。孝宗朝後期,尤袤身處文字之職,很多制冊均出其手,而時人“皆服其雅正有體”(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如孝宗卽以“溫潤”二字評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所引);而樓鑰也曾以光宗的口脗稱其“兼兩朝制誥之工”(《攻媿集》卷三八《正議大夫尤袤轉一官守禮部尚書致仕制》)。除卻得到君王的賞識,尤袤的文名亦受到當時士人的認可。……由此可見,尤袤之聲名,乃是當時朝野上下、文壇內外一致推崇的結果。 摘得“中興四大詩人”的桂冠以後,尤袤便於文學史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然而隨著宋刻原本的焚毀、元刊孤本的罕傳,直至清代輯本的寥落;面對近乎亡佚並且缺乏名篇佳作的詩文集,學界逐漸質疑其昔日的盛名。四庫館臣或認爲“卽今所存諸詩觀之,殘章斷簡,尚足與三家抗行,以少見珍”(《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九集部別集類《梁溪遺稿》提要),“片羽一鱗,猶見龍鸞之章采”(《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一六集部別集類《梁溪遺稿》提要);或又稱“篇什寥寥,未足定其優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〇集部別集類《石湖詩集》提要),遂啓後世疑竇。以近百年的文學史爲例,無論是通史性質的著作,抑或是斷代性質的專論,大多因爲尤袤作品留下的太少而不再對其加以評論;其受到關注的程度,實在是難以再與楊、范、陸三家同日而語了。 …… 凡 例 壹、關於體例 “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尤袤一生,身閱三朝,歷官中外,入以事君,出以治民,仕而已,已而仕,出處之蹟屢更。且所值之世,正當宋室南渡,戰和局勢數變,一切處於兵荒馬亂之際,皆在革故鼎新之中。故其言論風旨多及時事,政教條令多著州邑,詩文之寫作時地多可確考,藉之編年、繫地,則可還原其生平軌跡,所遭之時、所過之地、所逢之人、所遇之事、所處之境,亦可略窺其全貌。因此本集採用編年、繫地體例,兼及詩歌分體、分韻,文章分類。具體作品之編年、繫地、分體、分韻、分類等情況,都在“目錄”之篇名後括注呈現,以求醒目;正文中,則均列在“箋注”第一條之首要位置。 又尤袤作品,雖以文爲主,然其以詩聞名,且傳世輯本詩文分編而大多先詩後文,故本集一仍其舊。正文凡四卷,卷一爲編年詩,凡收詩六十四題,一百零五首(存目三十四首,殘句十一條);卷二爲未編年詩,凡收詩七題,十首(存目一首,殘句一條);卷三爲編年文,凡收文一百四十一題,一百四十五篇(存目五十篇,殘句八條);卷四爲未編年文,凡收文十題,十五篇(存目三篇,殘句五條)。合計收詩七十一題一百一十五首,文一百五十題一百六十篇。 貳、關於時地 本集在“編年”、“繫地”部分交待作品具體的創作時間、地點與人事背景。其正文有明確時地者,直接標出;有歧解異說需進一步考證者,則擇要闡釋。詳略不一,力求簡潔。 文本中用年號或干支紀年的,括注公元年份,如“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同一段落中的年號紀年、括注,遵循承前省略及類推原則,以免重複宂贅。古籍多以干支記日,重要的干支日,尤其是作品的創作時間,均標注具體日期。 文本中涉及方輿地理者,必詳加考辨,並注明今之地名或方位所在。屬行政區劃者,括注治所今地名,如“兩浙西路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古今地名一致者,則只括注今屬省份,如“兩浙東路台州(今屬浙江)”。 叁、關於校勘 尤氏文字殘闕太甚,雖零章斷句、撮述大意、對話等,亦可凸顯其生平,故概予以收錄。底本及參校本列於作品之左,用楷體;第一種爲底本,餘爲校本。文字皆以其原始出處爲據,以善本爲底本。底本文字與參校諸書有異而非誤者,一般以底本爲據,不輕易改動底本。凡底本之誤字、闕字、衍文、倒文等確有問題者,以及其它明顯訛誤之處,有參校諸書可供訂正者,則參伍他書,擇善而從,調整底本文字;凡改動處,均作校記説明。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之異文,均在校記中加以反映。避諱字回改,則一般徑改,不出校。異體字、通假字等,概不出校。 凡人名、地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遵循名從主人原則。 …… 肆、關於注釋 本集“箋注”包括貫通詞句,以史證詩,探揣作意,闡釋要旨。著重注明本事、典故、史實、輿地、詞語出處、詩文本意等方面,盡力揭示其依據,力求詳明,以期有助於對文本之理解。在鉤稽考核事實的基礎上,對前人訛誤多所匡正,非故作別解新見。 注釋一般一句一注,整句整聯疏解者以詞語先後爲次。於理解全篇大旨之前提下,對個別語句進行確切詮釋,以求做到理明義精。於解字釋詞之餘,亦兼及遣詞造句之淵源。然各篇之隱顯難易不同,故注釋之體式無法一致;原文字句通曉易達者,一律不加說明,惟視其癥結所在而分別疏解之。如有必要,則參伍己見,稍加簡短按語(用“光立案”標出),以備讀者裁取。 原文中使事用典,本集注意徵引其最早出處,詳核原文,標出文獻基本信息。徵引典籍,於首次標明時代、作者等項(凡宋人,前不加年代),其後則僅錄書名、卷次。 凡原文化用古語成辭,精當靈活又推陳出新者,本集亦探析其用語之來源,或徑引前人詩文以爲註腳,或發明其言外之意。所引詩文,均標明原著者、書名、卷次;惟十三經、二十四史、諸子百家、杜詩、韓文、蘇詞等常見典籍,只列具體篇名(詳細版本信息見書後“參考文獻”部分),以省篇幅。 伍、關於附錄 本集“附錄”徵引別說,以廣見聞,偶附己見,僅供參考。舉凡對詩文之時地、人事有參考價值,或有影響的認識;不惟與尤氏所述之文相輔相成者,卽使相反、相對,然確有一得之見,亦不沒其獨識。均別引其說於“附錄”。如詩文所涉及人事之有關資料,唱和贈答、同題分詠之他人作品等,亦予附錄。 主题词 尤袤集 南宋四大诗人 编年校注 古籍整理 试读章节(2000字以内) 卷一 編年詩 紹興年間(1131-1162) 青山寺(一) 崢嶸樓閣插天開,門外湖山翠作堆〔一〕(二)。蕩漾煙波迷澤國〔二〕(三),空濛雲氣認蓬萊(四)。香銷龍象輝金碧〔三〕(五),雨過麒麟剝翠苔〔四〕(六)。二十九年三到此(七),一生知有幾回來。 【編年】 據其題名,該篇當作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張俊卒前,因張俊葬此後寺改名“華藏”;而尤袤生於宣和六年(1124),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恰爲“二十九年”,則該篇應作於紹興二十二年(1152)。其生年的具體辨析,詳見筆者《尤袤生卒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4年第2期,第64-69頁。 【繫地】 據其題名,該篇當作於兩浙西路常州無錫縣(今江蘇無錫)。尤袤游青山,有是作(七言律詩,“灰”字韻)。 【彙校】 〔一〕“翠作”,尤刊作“作翠”。 〔二〕“澤國”,《錫山景物略》作“震澤”。 〔三〕“銷”,明《無錫縣志》誤作“鋪”。“象”,《錫山景物略》誤作“篆”。 〔四〕“剝”,諸縣志、盛刻、尤刊均作“駁”。“翠”,《梁溪詩鈔》作“蘚”。 【箋注】 (一)該篇出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二三《遂初小稿》,又見元《無錫縣志》、明《無錫縣志》卷四上、明王永積《錫山景物略》、清尤侗《梁溪遺稿》卷一(《無錫新志》)、清顧光旭《梁溪詩鈔》、康雍乾《無錫縣志》、清秦瀛《無錫金匱縣志》卷三二、盛刻、尤刊、《全宋詩》卷二三三六。據《無錫縣志》的記載(“青山去州西北三十五里,面太湖,山下有張循王墓及華藏寺”),紹興間,太師張俊敕葬於此,因建寺墓左,以奉歲祀,賜名“華藏褒忠顯親禪寺”。《錫山景物略》:“華藏山,古名青山,前面皆太湖,以太湖爲沼,以山爲華,華藏之名起焉。華,蓮華也。上下左右望,皆蓮華也。山前舊建有雲海亭,即望湖亭。東南西北望,皆湖也。”清邵涵初《慧山記續編》:“邑之青山有二,華藏本名青山,華藏寺初名青山寺,東臨太湖,下有青山嶺、小嶺、墖嶺,尤文簡公袤有《青山寺》詩。” ()“門外”句:宋蘇軾《九日尋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其二):“湖上青山翠作堆,葱葱鬱鬱氣佳哉。” (三)“蕩漾”句:宋毛滂《二月二十八日禱雨龍湫》(《東堂集》卷四):“赤地黃埃迷澤國,老龍飲血亦分甘。”澤國,多水的地區、水鄉。 (四)“空濛”句:宋劉敞《初雪朝退與諸公至西閣》(《公是集》卷二三):“真有燭龍浮渤澥,卻占雲氣認蓬萊。” (五)龍象:龍與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這裏指羅漢像。金碧: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形成的金黃和碧綠的顏色。 (六)翠苔:小草和苔蘚。 (七)三到此:則尤袤此前已來游歷過兩次。 【附錄】 宋錢紳《題青山寺》:“窈窕招提入翠微,碧波千頃照巖扉。白頭人向斜陽立,黄帽僧衝細雨歸。芳樹遠從湖外見,殘雲紛繞雁邊飛。分明一片佳山景,卻憶松邊筍蕨肥。”(七言律詩,“微”字韻。)錢紳,字伸仲,無錫(今屬江蘇)人。徽宗大觀三年(1109)進士。曾爲知州,既仕而歸,隱居漆塘山。事蹟具清康熙《無錫縣志》卷二○本傳。 題雲海亭〔一〕(一) 亭前山色繞危欄〔二〕,亭下波濤直浸山〔三〕。波上漁舟亭上客〔四〕,相看渾在畫圖間。 【編年】 據《錫山景物略》的記載(“東臨太湖,舊有雲海亭,即望湖亭也”),雲海亭與青山寺毗鄰,該篇當作於尤袤游覽太湖之際;具體時間難以確定,姑繫於此,俟詳考。 【繫地】 據其題名,該篇當作於無錫。尤袤游太湖,有是作(七言絕句,“刪”字韻)。 【彙校】 〔一〕“題”,元明《無錫縣志》無。“亭”,《御選宋詩》誤作“寺”。尤刊校語:“一本無‘題’字。” 〔二〕“欄”,元明《無錫縣志》、《錫金志外》、《御選宋詩》、盛刻均作“闌”。 〔三〕“濤”,元明《無錫縣志》均作“瀾”。 〔四〕“波上”,元明《無錫縣志》、《錫山景物略》、《錫金志外》均作“亭下”。“客”,《梁溪遺稿》、《御選宋詩》、《錫金考乘》、盛刻、尤刊均作“屋”。 【箋注】 (一)該篇出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二三,又見元明《無錫縣志》、《錫山景物略》、《梁溪遺稿》卷一、清華湛恩《錫金志外》、清張豫章等《御選宋詩》卷六九、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清周有壬《錫金考乘》、盛刻、尤刊、《全宋詩》卷二三三六。